襄阳汉江一桥的历史你可了解?

转自【襄阳日报】记者 萧雨林 通讯员 李俊勇

作为襄阳人,每每路过汉江一桥,你可了解它的那段历史。明年2020年,它将是汉江一桥建成50周年。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座桥,再次重温那段“人民大桥人民修”的激情岁月吧!

襄樊需要一座桥

南船北马,七省通衢,襄樊自古繁华。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全国的铁路、公路大范围的修建,内河的“船”和原始的“马”渐渐失去优势,襄樊也不再有昔日的繁华。

不仅是通行不便的问题。《襄樊交通志》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件: 1961年 5月 7日,“龙卷风”袭击襄樊,全港落水船员240人,死亡45人,东风2号客轮被刮沉……

相信类似的灾难发生在汉江上绝非一次两次。在那些依靠渡船来往的日子里,老百姓不仅要苦苦等待慢腾腾的“班船”,还要随时面临着落入江水的危险。

襄樊需要一座桥,需要一座相对永久的、坚固的大桥,这也是千百年来无数襄樊人的梦想。

因此,1969年,当得知国家计划修建焦枝铁路,要在汉江上建一座桥梁时,襄、樊二城沸腾了。9月6日,在市体委的灯光球场里的动员大会上,人人热血沸腾,欢呼雀跃。

其实,汉江大桥的建设,得益于当时毛主席提出“三线建设战略”,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三类地区,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三线,有计划地在三线发展军工重工,建立国家战略后方基地。地处鄂西北的襄樊得益于当时的地利,成为“三线建设”投资的重点,而修建焦枝铁路就是为“三线建设”服务的。

就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襄樊军民在仅有一台吊机、28吨水泥的情况下,举行了开工典礼,拉开了汉江大桥建设的序幕。

人民大桥人民修

这是《襄樊市志》里的一段记载:

“襄樊汉江大桥,位于市区,北濒樊城,南接襄阳,是焦枝铁路上一座公、铁两用特大桥梁。中心里程K499+350。铁路桥长892.6米,公路桥长812米。……全桥架设钢梁7000吨,铆接铆钉36.8万颗,浇灌混凝土3万立方米。投资概算2513万元,实际完成2211万元,节约301.4万元。大桥结构为正桥2台3墩4孔,零号墩为冲击钻孔桩基础,1、2号墩为筑岛钢筋混凝土基础,3号墩为钢沉井管状基础。上部为4跨128米连续钢桁梁,全宽23米,中部是10米宽双线铁路桥面,两侧各有5米宽管理桥面和1.5米宽的人行道……”

襄阳汉江一桥的历史你可了解?

另据《襄樊交通志》和《襄樊公路史》记载:汉江大桥建设由大桥局负责设计、施工。为确保焦枝线全线按时通车,大桥局采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将桥址选定在地质条件较好,水流顺直的河道最窄处。大桥设计施工由大桥局第四工程处专业队伍为主,另有民兵配合进行,市区共投入民兵3500名……

这些文字看起来的确有些枯燥,然而在这些枯燥的文字背后,却包含了一段激情燃烧的浪漫岁月。

据当时参与过建桥的人们回忆,当时的汉江两岸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哨声一响,万人上阵。肩挑背扛,一路小跑。高音喇叭中的歌曲声、劳动者雄壮的号子声混成一片,场面十分壮观。

为建这座桥,襄樊人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当时的大桥局在汉江大桥的总指挥长孔庆德的启发下,以广州珠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数据为基础,经过5个昼夜的奋战就拿出了设计图纸。大桥的整个工程采用“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的办法。在建正桥3号桥墩时,因为施工困难,军民们硬是用4天时间在汉江中筑起了一个4万立方米的大沙岛;在21个引桥桥墩和4号桥台工程中,都是用人工开挖代替机器砸孔;没有拌合机,就用人工拌;没有震捣器,就手持钢钎捣……只用70天时间完成了21个引桥桥墩的建设任务。在公路桥大会战中,军民连续苦战了23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桥局四处和民兵师,参加义务劳动的市民也为建桥立下了汗马功劳,襄樊市区各界群众参加义务劳动达15万人次。那是一种自觉的奉献,一种快乐的劳动。市区的人们一吃完饭,就拉着板车到工地;就连住在牛首等郊区的农民也每天步行到工地。让人感慨的是,不少女性也参与了大桥的建设。一位名叫张伯丛的女民兵爬到了铁路桥钢架上面施工,被誉为“不怕死的高空铁姑娘”。

“举手定叫河让路,挥锹填平万丈渊”;

“战天斗地斗敌顽,英雄安装钢套环”;

“高空如平地,严寒当春天。革命加拼命,通车再提前。”

当时的工地上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尽管这些标语被打上了政治的烙印,但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襄樊军民那种人定胜天的豪情壮志,和一种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

让我们记住这座桥

“汉江两岸红旗飘,凯歌卷起万顷涛。

广大军民庆胜利 山也笑来水也笑。”

1970年4月26日,汉江大桥铁路桥建成通车。5月20日公路桥建成通车,并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典礼。

在当时大桥局四处革命委员会出的一本内部资料——《人民大桥人民修》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襄樊地区党政军民和建桥战士高举毛主席的巨幅画像,步行通过襄樊汉江大桥……

襄阳汉江一桥的历史你可了解?

大桥建成了。我们从此告别了几千年舟楫摆渡的历史,可以自由地穿行于襄江南北。同时,之前像被一道“天河”开来只能隔江相望的襄、樊二城,从此被连成一体,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其实,这座大桥带给我们的远不仅于此。它的建成不仅加快了襄樊人的交通速度,更加快了整个城市的发展速度,使得这座古老的城市一步步向现代化大城市迈进。

因此,我们不能不对这座桥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

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我们的桥梁建设不再需要“人海战术”了。然而,在那样的年代,在那样的条件下,用了200多天时间建成了常规需二、三年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还为国家节约了数百万建设资金,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伟大的奇迹。尤其是襄樊人民在修桥中所表现出的那种众志成城、不怕困难的“建桥精神”,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同宽敞的二桥,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三桥、五桥相比,这座饱经风霜的大桥已经显得陈旧和窄小,并且随着车流的增多越来越不堪重负。然而,作为襄樊汉江上的“第一桥”,它永远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丰碑,永远值得我们去尊重与爱护。

来源:西风瘦吗520我的襄阳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10189.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9年 1月 25日
下一篇 2019年 2月 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