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有个三代铁匠世家

昌平有个三代铁匠世家昌平有个三代铁匠世家

近日,电影《南口1937》正在各大影院放映。昌平流村镇西峰山村刘海河铁匠铺最近到访人特别多,电影《南口1937》的上映,使他三代铁匠世家传奇故事格外引人关注……

昌平有个三代铁匠世家

在流村镇西峰山村, 藏着一家祖辈传承的打铁铺, 沿着村西往深处走, 向左拐入一段坎坷的土路, 远远便可看见一间破旧的瓦房。走进屋内, 斑驳的墙壁和窗户上落满了厚厚的灰, 皮带锤上的机油沉积了厚厚一堆, 地上搁着的工具, 默默昭示着年代的久远。破旧的 “庭伦钉掌铺” 牌匾早已被收了起来, 目前, 执掌铺子的主人叫刘海河, 今年 54岁, 从16岁便开始学习打铁。如今, 铺子里没有学徒, 没有助手, 刘海河是这里的老板兼唯一的员工。

昌平有个三代铁匠世家

打铁, 字面意义是指用手工打制铁器, 属于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 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农村。

昌平有个三代铁匠世家

打铁的人叫 “铁匠” , 打铁铺也称 “铁匠炉” 。所谓 “铺”只是一间破房子, 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 炉边架一风箱, 风箱一拉, 风进火炉, 炉膛内火苗直蹿。把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 然后移到大铁墩上, 由师傅作为 “上手”掌主锤, “下手” 握大锤进行锻打。 “上手” 需经验丰富,右手握小锤, 左手握铁钳, 在锻打过程中, “上手” 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 才能将方铁打成圆铁棒, 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可以说在老铁匠手中, 坚硬的铁块变方、 圆、 长、 扁、 尖均可。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农具, 如犁、 耙、 锄、 镐、 镰等, 也有部分生活用品, 如菜刀、 锅铲、 刨刀、 剪刀等, 此外还有如门环、 泡钉、 门插等。

昌平有个三代铁匠世家

刘海河家祖辈三代都是铁匠, 爷爷刘天瑞在抗战时期自己开了打铁铺, 据说当时加工厂里主管打铁业务的铁业社就是由爷爷负责的。父亲刘庭伦从11岁起便跟着爷爷开始干活了。1960年, 爷爷去世后, 父亲就在生产队的铁匠铺干活。生产队解体后, 父亲便带着刘海河在村里自己开铺子, 名字便取父亲之名,叫 “庭伦钉掌铺” 。随着父亲日渐衰老, 打铁铺便逐步交到了刘海河手里, 如今一晃已十余年了。

昌平有个三代铁匠世家

刘海河接管打铁铺后, 在父亲的基础上, 尝试做了一些创新。铺子曾经主要给动物钉掌, 如今, 刘海河既加工部分体育用品, 同时也加工各类厨具、 农具等。虽然现在各类工厂加工的产品应有尽有, 打铁的生意越发清淡, 但仍有一部分人就认这老手艺, 近至怀柔、 密云、 门头沟, 远至河北、 山东、 新疆, 许多慕名而来的人都乐意拿着图纸来找刘海河制作东西。

昌平有个三代铁匠世家

俗话说, 天下行业有三苦: 撑船、 打铁、 磨豆腐。每至红炉生火之时, 气温高升, 拉一阵风箱, 便汗水满头, 抡一番铁锤, 便会挥汗如雨。那几十斤重的大锤轮番起落, 需要足够的力量与胆量, 能驾驭的人本就不多。加之, 随着耕作人口及简单农具需求的日益减少和机械制造业的迅猛发展, 如今, 更没人愿意去学习打铁了。

昌平有个三代铁匠世家

“打铁是个不养大、 不养小的行当” , 谈及打铁技艺没有传人的现状, 刘海河表示, 打铁的过程需要力气, 力气不足的不行; 其次眼神还得好, 火候没看好,打出的东西也不好。然而, 这活儿又脏又累, 而且还不赚钱, 要不是打从心底热爱, 如今谁还愿意去干这一行呀?目前, 刘海河的儿子早已成家立业, 不愿学习这手艺。关于手艺的传承, 刘海河自身也很忧虑,但综合多方面原因, 他暂时又不太愿意对外收徒。“唉!也不知道我这打铁铺还能叮叮当当响多久……” 刘海河无奈地感叹道。

来源:北京昌平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11887.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6年 6月 2日
下一篇 2016年 6月 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