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木作“磨豆腐”指尖榫卯透“年味”

微型木作“磨豆腐”指尖榫卯透“年味”

年节将近,南京城的年味逐渐浓郁起来,不少非遗传承人纷纷亮出“绝活”,以传统技艺贺牛年新岁。记者昨天从玄武区文化馆获悉,玄武区非遗项目传承人陈和生日前制作了一组“年味”主题的木作与门笺,于“指尖”上传承民风年俗。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陈和生的家中。工作间内,陈和生正在对木作作品进行最后的修整:小铲刀铲掉不规整的木料,用锉子锉至平整,最后用砂纸来回打磨去掉毛刺;如此反复多次后,一只椭圆形的木盆自陈和生手中成型,最长直径仅12厘米,深度不过3厘米。

今年72岁的陈和生是一个老南京,也是玄武区非遗项目——微型榫卯结构木作首名区级传承人。退休后,陈和生专注于微型木作制作,目前已完成“黄土地”“老行当”以及“南京市井烟火”3个系列共计200余套作品。

年节临近,“年味”成为陈和生木作的又一主题。“过去在农村,过年有几件大事。”蒸馒头、爆玉米花、舂米粉、磨豆腐、杀年猪、写春联,都是陈和生记忆中的“年味”。新米舂成粉,一层层裹在蜜馅上,叠成了圆滚滚的元宵;玉米粒放入炉子里,在炭火上旋转烘烤,一声“砰”响后,成为孩童争相购买的美味……如今,这些回忆都被他以微型木作的形式再现出来。

“做豆腐,首先要磨豆子。”陈和生摆弄着茶几上的木作,现场演示了一番豆腐的制作过程。记者看到,这套“磨豆腐”木作由磨盘、过滤装置、豆腐框等组成,高度均不超过15厘米,贴合“微型”的特点。木作细节处制作精巧,磨盘有磨齿,摇动磨拐即可转动磨盘,整体采用榫卯结构,每一个零件均可拆卸。其中,豆腐框接口处的榫头直径仅约1毫米,如何削制榫头并保持木料不断裂,成为制作中最大的难点。

每天,陈和生至少投入5—6小时在木作上,最“疯狂”时一天做了12个小时。第二天早上起来,他第一件事也是来到工作间,将灵感一一实践。历时大半个月时间,这套“磨豆腐”木作方才完成。

为了让木作求真求实,在制作“杀年猪”木作时,陈和生特地回了一趟农村,找到了当时的杀猪佬,核对工序、工具。原本近2米长的木盆还原后缩小至12厘米,不仅保留了4只用于抓握的把柄,侧面还有用于悬挂的吊环。在制作“写春联”木作时,陈和生以小叶黄杨为毛笔杆,截取紫光檀木料上颜色过渡的部分为笔毛,最后制作出来的毛笔笔端颜色由深至浅,仿佛真的饱吸了墨汁。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除木作外,陈和生还有一项坚持了十数年的年俗——挂门笺。挂门笺,需要先刻纸。与剪纸不同,刻纸需事先设计花样,多为生肖、福字等,50张红纸为一叠,整齐装订后,以木槌、刻刀、螺丝刀等工具,沿花样刻出镂空图案。

刻纸的时候刀保持垂直,下刀快准狠,是陈和生刻纸的窍门。制作一版刻纸,至少需要3—4小时。在他家里,还保留着十余年前的刻纸花样。“12年前我做了一版牛年的花样,今年,我又设计了第二轮生肖花样。”陈和生展示了最新的牛年作品,花样上的牛线条圆润、憨态可掬。春节前夕,他将与家人一起,熬上一勺糨糊,将刻纸作为门笺贴在门楣上,取“新春吉兆”之意。

“今年,我陆续送出了200多幅刻纸作品,有牛的,也有财神爷的。”陈和生说。他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传递新春祝福,保留年俗的同时,也留住年味,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魅力。

通讯员 王珊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邓露洁 谷文俊

陈和生制作的微型木作。

作者:邓露洁 谷文俊

来源: 南京日报

来源:光明网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14743.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1年 1月 15日
下一篇 2021年 1月 1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