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测量技术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摘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筑和设计技术取得了明显进步。目前,无论隧道是联体型、小净距型还是大跨径扁平型,其防灾能力和监控能力均大幅度提升。除此之外,公路隧道的材料、照明、路面结构、通风、信息化状况等方面亦日趋完善。公路隧道工程还引入了多种技术,如系统网络、机电设备开发、新奥法、CAD、沉埋、防排水、系统控制、盾构隧道修建等等。最近几年,我国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极为重视,并在公路隧道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致使大断面公路隧道和超长公路隧道得以顺利建成。秦岭终南山隧道全长18.3公里,它充分说明我国的公路隧道建设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公路隧道不仅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方便,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抑制交通事故率以及降低车辆使用成本,能够创造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乌坑坝隧道是京珠高速公路在广东境内的北段,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不仅应用了新奥法,而且对支护和围岩进行了监控测量。本文将在以下章节中对与该隧道监控测量相关的时序分析、施工工艺、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基于对监测技术的高效应用,乌坑坝隧道得以在规定的工期内顺利竣工。在监控施工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围岩早期状态变化数据,应将所有测量点布置在尽可能靠近开挖面的位置,并应进行早期设置点和早期观察,并应读取钢尺。为了保证测量精度,需要重点考虑张力和温度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分析以往的隧道监测结果得知,只有正确处理观测数值才能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监测技术在乌坑坝隧道中的成功应用,充分表明对于变形观测数据而言应当优先选用时序分析法。

关键词:隧道;围岩;监控测量;时序分析

目 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2 国内外施工监测技术现状1

1.2.1 施工监测的主要内容1

1.2.2 监测的目的与意义2

1.3 隧道量测数据的应用技术现状3

1.4 监控量测在施工控制中的作用4

第2 章工程概况5

2.1 现场监测项目、仪器及要求5

2.2 测量断面间距、测点布置5

2.3 施工监测内容5

2.3.1 地质及支护状况观察6

2.3.2 周边位移7

2.3.3 拱顶下沉8

2.3.4 地表下沉8

2.3.5 选测项目9

第3 章数据处理11

3.1 监控量测数据及其预处理11

3.2 监控量测数据的误差分析11

3.2.1 误差来源11

3.2.2 误差处理方法12

3.3 监控量测数据分析13

第4 章结论与展望15

4.1 结论15

4.2 展望15

致 谢17

参考文献19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境内多山,高原、山地、丘陵在陆地总面积中的占比高达69%。因此,山区公路能否顺利建成关键在于施工单位是否掌握了可靠的隧道技术。以往,由于我国在公路建设方面的投资较少,所建成的山区公路具有里程长、坡度缓、蜿蜒曲折、占地面积广、资源消耗量较多、生态环境破坏力较大等特性,不仅运营质量偏低而且运营成本较高。国内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以后,继而致使公路建设的规模得到扩大,山区公路的隧道建设水平亦显著提升。2019年,我国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公路统计报表,其中指出截至2018年12月,全国已经建有9541个短隧道、2987个中隧道以及2125个长隧道,三者的里程数分别是378.57万延米、201.45万延米、1550.11万延米。特长隧道的总数为196个,其里程数为241.52万延米。除了山区公路隧道以外,我国还开发了一些江底、河底隧道以及城市隧道。

目前,新奥法施工技术在我国隧道施工方面得到了成功应用,但具有重要性的监控测量工作却没有获得良好的成效。很多施工单位对隧道的监控测量不以为然,甚至直接忽略该项工作。少数施工单位即便能够及时进行监控监测,但其采集到的数据往往缺乏准确性、全面性和指导性。对于隧道施工单位来说,其监控测量工作之所以难以顺利开展,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因素导致。

(1)在用的监测仪器以及所选择的施工工艺无法满足隧道施工的需求;

(2)数据分析与处理方式不够科学,实用性欠缺;

(3)施工单位没有认识到隧道监控测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没有组织人员对该项工作进行有效开展。

对于公路隧道而言,工艺、设备、监测仪器的不完善均可阻碍其结构分析技术的发展。近几十年来,虽然岩体力学依托于计算机技术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并为地下工程的开挖发挥了指导作用,但隧道结构计算结果的说服力依然很弱。

若要保证隧道开挖工程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安全高效的完成,务必探究该怎样改进隧道监测技术,这也是隧道建设领域内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2国内外施工监测技术现状

1.2.1施工监测的主要内容

隧道施工监测涉及到围岩-支护结构中的压力、应力、位移、应变等力学体系内容,因此需要考虑的测量项目较多,如锚杆轴力、围岩应力、地质、抗拔力、地表下沉状况、拱顶下沉状况等等。目前,大多数学者都关注了洞周收敛、拱顶下沉与工作面地质状况,而科研人员通常将围岩应力、锚杆轴力、结构压力等作为研究对象。除了以上几种监测项目以外,国外研究者还分析了其他物理量。比如,日本研究者在论著中谈到通过控制掌子面沿隧道的轴线位移能够提高掌子面的稳定性,不过这种措施是否合理可行尚需得到证实。

(1)监测手段

监测技术能否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得到高效应用,关键在于现场是否配备了精度较高、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且易于操作的监测仪器。尽管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但我国的隧道监测仪器还不够精良。针对隧道监测,国内外主要使用了以下几种量测仪器。

1)用于量测位移的仪器:包括钢尺、收敛计、水平仪、塔尺、全站仪、断面监测仪、经纬仪等等,其中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仪器是断面监测仪与全站仪。

2)用于量测应力与压力的仪器:以传感器的类型为依据可将这类仪器划分为两类,一类为钢弦式的机械类,另一类为包括压磁、压电、电容、电感、电阻等型式在内的电测类。尽管应力和压力的量测仪器近年来比较注重提高其数字化水平,但在测量过程中仍需要对一些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如磁场干扰状况、地下水位置、埋设(安放)条件、仪器的工作环境等等。

3)用于量测抗拔力和锚杆轴力的仪器:就原理而言,锚杆轴力的测量等同于压力和应力的测量。抗拔力的监测存在较大困难,有些学者甚至对其量测意义提出了质疑。

总的来说,目前隧道施工监测仪器的精度并不算高,环境适应能力亦不够强,自动化水平有待于提升,由于存在这些缺点,仪器的可操作性有所欠缺。因而,若要对隧道结构进行准确分析,必须研制出具有先进性、适用性且易于操作的监测仪器。

1.2.2监测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岩体的开挖,其原始应力必然会出现显著变化,并重新分布于洞室的四周,进而导致围岩遭到破坏。为了掌握围岩的稳定状况,人们首先将岩体视为各向同性介质以及均质物体,然后运用应变理论和极限应力理论加以判断。然而由于受到复杂地质的作用,实际上岩石是非均质的,且具有各向异性的特性,因此在支护结构刚度、支护方法、开挖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岩体难以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对于现代隧道而言,现场监控量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支护结构与围岩的受力状况,并根据受力分析结果来判断这两类物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然后基于此对施工工艺、支护方法进行合理调整。需要说明的是,在量测过程中需要选择合理而有效的量测仪器。另外,通过结合分析技术和采集的数据,能够求出岩体的初始应力,据此可明确围岩的形态,进而确保力学计算结果与实际值比较接近。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扎实而有效地开展监控量测工作,有助于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基于现场量测获得的数据信息更具有准确性,能够为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业主提供全面而真实的数据分析结果,并对隧道施工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促使施工方针对事故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既保证了施工安全又能在预定期限内顺利完工,从而降低了施工成本、缩短了建造工期,而隧道投入运营的时间越早所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就越多。因此,隧道的监控量测虽然投资并不多,却能在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保证了隧道施工工程的顺利推进;二是避免了支护与施工工作的盲目开展;三是能够使隧道施工少走弯路,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1.3隧道量测数据的应用技术现状

隧道监测是否成功,关键在于量测数据是否得到了有效处理。若数据处理能力较弱或数据处理方式不当,势必影响到隧道的监测效果。

赵勇与刘志刚分别是来自于中铁十四局和石家庄铁道学院的学者,前者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运用断层参数预测法能够对隧道断层进行准确预报;后者则在其论著中阐述了TSP-202探测解译技术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效果。经专家认定,这两种量测技术均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复-八线”是北京地铁线路系统中的一段,其东建区间的南区使用了全站仪进行现场量测。该量测仪器的精度等级为1毫米,能够及时提供不同断面的位移趋势、位移速率和位移累积量,拥有良好的量测性能。

吕康成以隧道围岩为研究对象,以激光基准测量原理为依据,构建了一套精度等级为0.5毫米的位移动态监控系统,并将其应用于连接衡州、金华、杭州等三市的高速公路。

王兰生等人基于对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的研究而构建了TMs系统,该系统具有简单便捷、易于操作、支持现场埋设、可跟踪监测围岩等优良特性。

蒋树屏认为Kalman filte(卡尔曼滤波器)虽然运用了最优控制理论,但对地下工程也具有适用性。将该仪器应用于公路隧道,可掌握其围岩的稳定程度,便于准确分析围岩最大剪应变的分布状况,还可构建具有可行性和非确定性的DEKFAEM(反分析程序)。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在掌子面地质条件的分析层面运用了地质图像处理技术,对涉及到围岩分级的参数进行了调整,最后针对隧道设计了掌子面图像系统。依托于数码相机,该国的京都大学测量了隧道的净空位移,测量的等级已经达到1毫米。

“sIT系统”的创建组织是日本佐藤工业,该系统为了满足隧道一元化施工管理的需求,首先采集了通信、机械、量测、车辆运行等方面的信息,并在专门的通信线路上对这些信息进行传播。

日本地层科学研究院基于对掌子面和隧道的研究,研发了判断准确、操作方便、能够展示量测结果与掘进状况的情报管理系统。

对于隧道施工的监测主体来说,在监测过程中应当将怎样获得准确的量测数据并使其得到快速而高效的应用作为侧重点,只有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整个隧道建设工程才能快速推进、顺利竣工。

1.4监控量测在施工控制中的作用

新奥法自从诞生以后就在土木工程领域产生了较大反响,并受到了业界人士的关注与认可。一些学者认为,运用数解法可使支护结构得到优化设计,然而由于岩石周围的地质条件通常是复杂的,同时还会受到支护时间、开挖方法、支护结构刚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这类物质往往是非均质的,其结构上的复杂性也非常突出,故而不易构建接近于岩石真实状态的物理模型。新奥法首先基于设计理论和基础理论的指导,然后对现有工程的设计参数进行借鉴,在此基础上完成初步设计工作,最后依据对围岩的现场监测结果对设计予以完善。因此,监控量测牵涉到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这两个重要环节,并且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而支护结构的合理性与围岩的稳定性,也需要根据现场监控量测结果作出判断。构成新奥法的关键要素有三个,现场监控量测便是其中之一。对于隧道施工工程而言,新奥法监控量测可发挥以下几种作用。

(1)有助于及时获知支护结构和围岩的可靠性、稳定性,可使隧道施工得到正确指导;

(2)有利于整个隧道施工工程得以安全、有序、快速地推进;

(3)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灾害与事故,便于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

(4)对相关数据资料的积累,为后人设计公路隧道提供了借鉴。

第2章 工程概况

乌坑坝公路隧道位于广东境内,隶属于京珠高速公路线路。该隧道为上下、双洞单线型,设置了左右分线,其左右线的里程分别为1333米与1188米,左线的曲线半径为1540米,右线这一数据则为1560米。隧道拥有5.0米的净高和10.5米的净宽。

乌坑坝隧道在支护方面构建了复合式衬砌,整个施工阶段运用了新奥法,其洞身穿过由第四系残坡积层、石英砂和砂岩构成的地层,褶皱隆起为地质构造的主要特点。在整个隧道中,Ⅱ、Ⅲ类围岩所占的比重较大。

2.1现场监测项目、仪器及要求

乌坑坝隧道需要监测的项目主要有5项,项目的具体内容、应当配置的监测仪器以及测量要求参见表2-1。

2.2 测量断面间距、测点布置

布置三种断面间距:(1)洞口浅埋部位为5米;(2)Ⅱ、Ⅲ类围岩为10米;(3)Ⅳ类围岩为20米。

布置测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水平收敛值和拱顶下沉值,因此对于前者应在拱基线上、下设置四个点;对于后者应在拱顶设置一个点,故而每一个测量断面都包含五个测点。

2.3 施工监测内容

表2-1 必测项目、测量仪器及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

一般根据隧道支护类型、施工方法、地质地形条件制定隧道量测计划。一般主要是以监控隧道支护及围岩稳定在监测的周期为目的的量测项目和以监控隧道围岩质量为目的的量测项目间隔来确定,还要根据隧道工程进度和监测的变化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其中设计施工状态和隧道围岩稳定情况是日常的必测项目,而未开挖地段的设计、施工以及为未来计划的确定可以通过超前地质预报等监控量测技术做为参考。

一般来讲,隧道施工监控量测项目分为两大类,即必测项目与选测项目,见下表必测项目有洞内外观察、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表下沉等,常见选测项目有钢架内力、围岩压力、锚杆轴力等。

表2.2隧道施工必测与选测项目

必测项目

选择项目

洞内外观察、地表下沉、拱项下沉、网边位移

钢架内力及外力、国岩体内位移、围岩压力、两层支护间压力、锚杆轴力、支护应力、衬砌应力、围岩弹性波速度、爆破震动、渗水压力、水流量、地表下沉

2.3.1地质及支护状况观察

高速公路隧道设计之前需要了解隧道围岩的详细地质资料。但由于围岩的特殊性,前期的地质勘探很难获取到详尽的地质资料。因此,需要在隧道施工的同时,对隧道开挖工作面及周边进行地质状况观察,主要观察围岩的岩石性质和状态,从而修正隧道设计的支护方案,这样可以不断优化隧道设计方案。另外,对于隧道施工的支护状况也需要观察,观察是否有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支护问题。

(1)观察目的

1)对隧道施工的工作面前方的围岩条件进行预估;

2)通过对地质及支护状况的观察,进而判断围岩及隧道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3)对隧道支护结构的稳定程度做简要分析。

(2)观察内容

地质及支护状况观察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隧道开挖面观察

①围岩岩体的类别以及岩层产状;

②岩体的特点,包括颜色、成分、结构、构造;

③地层时代归属;

④节理性质、组数、间距、规模,节理裂隙的态特征,充填物的类型和产

⑤断层的性质、产状,破碎带宽度、特性;

⑥地下水类型,涌水量大小,涌水位置,涌水压力,水的化学成分等;

⑦开挖工作面的稳定状态,顶板有无剥落现象。

2)己支护结构观察

①初期支护完成后对喷层表面裂缝状况的描述和记录;

②有无锚杆被拉脱或垫板陷入围岩内部的现象;

③喷射混凝土是否产生裂隙或剥离,要特别注意喷射混凝土是否发生剪七

④钢拱架有无压屈现象;

⑤拱架落底是否及时,拱架脚部基础是否稳定、坚实;

3)洞外观察

①地表面变异,包括开裂的分布以及发展等;

②植被状况,包括树木的破损以及移动等;

③水系状况,指涌水等的变化(量、污染等)。

2.3.2周边位移

周边位移指的是乌坑坝隧道在开挖之后,隧道内轮廓周圈上测点工程中,很难量测围岩在隧道开挖之后的绝对位移值,因此,上围岩的位移值,由于在一般情况下,选取隧道内壁上两测点连线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值,来近似描述隧道开挖后的该两测点的位移。因此又称为周边收敛,收敛值为两次量测的差。

目前对于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周边位移的量测方法按照是否与隧道内壁测点接触,分为接触量测和非接触量测。接触量测主要是借助收敛计进行量测,而非接触量测主要靠借助全站仪进行量测。依托工程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中,周边位移的量测使用的是接触量测,即借助收敛计进行量测隧道施工周边位移。

收敛计量测周边位移的方法相较于全站仪量测周边位移来说,较为简单。首先确定量测断面上的测点,通过收敛计量测两测点之间的距离,每次读数时,要读三次,取三次读数的平均值为该次量测的测点间的距离。同样的测点,两次量测的距离值的差值即为该两测点之间的收敛值。隧道周边位移测点的布设如图2.1所示。

图2.1周边位移测点布设图

目前乌坑坝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中常用的收敛计分为两类,包括机械式收敛计和数显式收敛计。乌坑坝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中,周边位移量测使用的是数显式收敛计,其主要性能特点为挂钩弹簧式收敛计,最小读数0.01mm,量测精度为士0.06mm。该类型的收敛计主要特点为可靠、方便、精度高。

2.3.3拱顶下沉

拱顶下沉值即隧道内轮廓拱顶的绝对下沉值,拱顶下沉值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称为隧道的拱顶下沉速度。相较于隧道施工周边收敛值,拱顶下沉值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对围岩及支护的稳定程度反映更加准确,例如在乌坑坝隧道浅埋段等。

同样的,根据是否与测点接触,拱顶下沉的量测方法可分为接触观测法与非接触观测法,接触观测法使用的仪器为精密水准仪,非接触观测法使用的仪器为全站仪。在乌坑坝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中,对于拱顶下沉的量测使用的是接触观测法,即利用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拱顶下沉。

用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拱顶下沉,主要是通过在拱顶挂立标尺来进行测读。这一方法当拱顶过高时,挂立标尺难度很大,给测试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且对工作人员的安全也极为不利。因此,通常在拱顶预先埋设挂钩,这样一来,就可以利用较长的杆状物等将标尺挂立在拱顶的挂钩上,给观测工作带来便利。拱顶下沉的计算方法是,由前后两次拱顶测点的高差4h来得出拱顶的位移值。若4h>0,则拱顶发生下沉;若4h<0,则意味着拱顶发生了上移。

2.3.4地表下沉

对于浅埋隧道而言,隧道的开挖极容易造成冒顶塌方或者地表危害性沉降,尤其是当隧道施工方法存在问题时。因此,对于地表沉降的量测,是极为必要的。通常,地表沉降的量测目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1)地表下沉范围和量值;

2)地表及地中下沉随开挖面向前方掘进的规律;

3)地表及地中下沉稳定的时间;

4)施工方法及支护结构的合理性。

2.3.5选测项目

乌坑坝隧道工程施工周期较长,需要量测项目较多。对所有项目全部量测是不现实而且没有必要的。因此对一些指标,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区段和个别地质构造复杂的围岩一支护体系的应力、变形进行研究。这样既可以更深入的了解隧道围岩一支护体系的作用规律,弥补必测项目可能造成的遗漏,又能为后期的设计施工提供必要的参考,避免隧道设计施工的盲目性,降低隧道的施工成本。在实际量测工作中,选测项目通常包括:围岩内部位移、钢支撑内力、围岩压力、锚杆轴力等。

第3章 数据处理

3.1监控量测数据及其预处理

对于采集到的数据,应该明白的是,无论怎样高的要求,由于现场环境和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测量数据的误差是始终存在的。对于测量人员,有必要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一定的预处理,对存在明显问题的数据进行筛选,避免其对整体数据的分析造成进一步影响。

一般来说对监测数据进行校核,可以分为外业校核和内页校核。

(1)外业校核。该类数据校核需要根据相关的行业规范,如《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3T 2177-2015》等;

(2)内业校核。该种校核,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检查,排除基本的可能由测量技术人员造成的错误;然后对原始数据进行基本的统计学分析,查看是否符合基本的工程常识,是否违背基本认识。

3.2监控量测数据的误差分析

3.2.1误差来源

(1)仪器误差

相对于测量方法或人员操作带来的误差,仪器的误差的不可控因素更高。常见的仪器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等。

仪器的系统误差可以认为是产品本身产生的,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的误差包括了测量方法带来的系统误差。其能大致反应测量设备的最高精度,它的产生来自于测量设备本身的设计,包括测量方式设计和选材。许多测量设备为了适合正常施工环境下的使用,对某些机构进行了近似的处理,方便了使用但导致了允许范围内的误差。此外,设备的使用环境也对其测量精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环境温度会使仪器产生“热胀冷缩”,所以目前大多数测量仪器都使用的是热膨胀系数比较小的材料。

仪器的随机误差是指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前提下,由仪器产生的允许误差,往往由环境决定且不可预见。此类误差通常发生在工作环境较差(相对于正常条件,见表3.1的情况下。

表3.1测量仪器工作正常条件

另外,稳定误差是指测量仪器的标准值在外界对其造成的影响保持恒定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产生的误差的极限。习惯上以相对误差的形式给出,或者某些仪器会给出该种设备的最长连续工作时间,以增加工作的可靠度。

(2)人员测量误差

受限于测量人员的感观判断和自身操作的规范程度,特别是仪器的调平、对中和瞄准操作,不同测量人员的测量结果会存在差别。并且在后期的数据处理过程中,人员的计算错误也会造成结果产生误差。

3.2.2误差处理方法

一般上来说,误差的处理流程如图3.1所示。

图3.1误差处理基本流程图

对于系统误差,一般都是通过对测量仪器或测量方法本身进行改进来提高测量精度。对于随机误差,可以通过控制测量环境进行优化,但是施工现场的环境往往不可控,

3.3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在乌坑坝隧道监控中,各项指标数值是随着时间增加而累积的,为了使结果简单明了,检测数据会以累计变形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时程曲线。公路隧道开挖的监控量测,由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粕大误差等,获得的数据柱柱具有一定的离散型。如果直接使用离散的数据,将不能清晰地发现量测项目数值的变化规律,不能更好地为施工提供参考。此时,一般使用与实际测试数据变化趋势一致,数值大小相近的函数去拟合相应的时程曲线,该函数曲线称为实际量测数据测的曲线。曲线能够正确反映实际情况,同时间函数值与真实值偏差较小,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函数规律,便于描述与计算。

表 3-3 隧道水平收敛有关数据

序号

(2017)

日期间隔

量测值年)

NO

date

t/d

x/mm

1

7-4

1

63

1

1

1

63

63

2

7-7

4

60

16

64

256

240

960

3

7-10

7

57

49

343

2 401

399

2 793

4

7-14

11

52

121

1 331

14 641

572

6 292

5

7-18

15

51

225

3 375

50 625

765

11 475

6

7-22

19

49

361

6 859

130 321

931

17 689

7

7-26

23

48

529

12 167

279 841

1 104

25 392

8

7-30

27

42

729

19 683

531 441

1 134

30 618

9

8-3

31

36

961

29 791

923 521

1 116

34 596

10

8-7

35

37

1 225

42 875

1 500 625

1 295

45 325

11

8-11

39

36

1 521

59 319

2 313 441

1 404

54 756

12

8-16

44

36

1 936

85 184

3 748 096

1 584

69 696

13

8-21

49

35

2 401

117 649

5 764 801

1 715

84 035

14

8-25

56

35

2 809

148 877

7 890 481

1 855

98 315

358

637

12 884

527 518

23 150 492

14 177

482 005

∑t0

∑t1

∑t0 x

∑t2

∑t3

∑t4

∑t x

∑t2 x

j j

结论与展望

结论

监测技术的顺利应用是乌坑坝公路隧道能够安全施工的前提条件,不过监控测量也有助于对施工经验的积累,比如,无论是早设点、提高测量精度还是将测量点设置在开挖工作面附近,都可促使施工单位及时明确围岩的早期状态。通过分析以往的隧道监测结果可知,对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精准分析尤为重要。对于乌坑坝隧道监测数据,本文选用了时序分析法,从而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变形点稳定日期。

当然,与公路隧道监测相关的测量方式、数据处理方法、施工工艺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本人将在今后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展望

(1)本文在提出假设的条件下得出了计算结果,没有考虑到锚杆的模拟方式,但它可对钢拱架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计算结果难免会偏离实际情况。

(2)钢拱架内力增大与爆破扰动密切相关,今后在现场监控测量时应当测定扰动值。

(3)现实中钢拱架受到的压力并非是均匀分布的,因此若要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度,需要对该构件的受力规律进行深入分析。

(4)本文没有论及时间效应和隧道空间效应,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也不够彻底,本人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对这些方面进行完善。

致 谢

这篇论文是在我尊敬的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总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给我们审查,修改,指导论文。同时,他严谨治学的作风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深深影响了我。文章初稿完成后,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在导师的细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论文最终完成。这一段论文写作过程中,他不仅教会了我们学术性的知识,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道德和品格,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本文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导师的开拓思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我永远不会忘记。

参考文献

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杨永斌.井沟岭隧道监控量测分析及其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8.

梁德显.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及无损检测技术[J].交通世界,2017(21):52-53.

苟朝勇.高速公路隧道群监控测量及信息化施工技术思路分析[J].智能城市,2019,5(05):110-111.

崔阿能.西施坡隧道进洞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8.

乔茜.公路隧道施工面无线监控系统设计[D].西安:长安大学,2017.

冯大福.监控测量技术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J].地矿测绘,2018(01):4-6+12.

倪良松.汤屯高速公路富溪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7.

惠波.新奥法施工技术在公路隧道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8(04):35-36.

张闯.特长隧道浅埋偏压洞口下穿景区S型公路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

肖健斌.监控量测技术在隧道施工安全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8(14):148-149.

李倩雯.徐州地铁3号线银焦区间隧道开挖支护技术的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2019.

胡耀洲.长大隧道施工期负离子系统除尘效率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9.

吴应明,王洪坤.碎裂岩体隧道进洞施工控制技术[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S1):151-155.

王廷璐.市政道路雨季施工质量缺陷的防治[J].四川建材,2020(06):104-105+107.

来源:坦荡晚风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2092.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1年 4月 13日
下一篇 2021年 4月 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