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在西南建设的第一个工业区

青白江区因厂而建立

因工业而兴起

已走过悠悠60年历史

时光荏苒 岁月如梭

一个甲子如蝶翅展开的梦境

编织了无数动人的回忆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城厢

也正处于蝶变新生之状态

幸福·城厢

带着从前的记忆,诗礼传家的底蕴

正在迈向崭新的时代/生活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而他们

是城厢的居住者

也是城厢蝶变的见证者

今天

让我们跟随镇民目光

憶往昔

厢传不息,城厢“传人”

他出生在旧社会;他是离厢后又归厢的“返厢人”;他是王家花园长大的正宗传人;他见证了从旧社会到解放的城厢生活。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王永焯·80岁

那时的城厢还是县,县衙还在,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和城墙还在。也许影像没能得以留存,但是记忆中走街串巷的生活场景深深的印刻在王老的脑海里。现在有很多街道依然沿用当初的名称,比如糠市巷就因“糠市”得名。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回忆起儿时的时光,因为父母早逝,婆婆是陪伴王老成长的重要角色。也许是诗礼传家的底蕴,那时候城厢是少有重视教育的县城,不用出乡镇就能在这里读到中学,使得受教育变得简单快捷。王老虽然家里只有婆婆,但是王老的学业一直很优秀,“中学时我是59级班长,还是保送生”王老笑着说。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后来王老去了外省谋生。但最怀念的还是成都生活。改革开放后,因为政策84年王老终于再次回到城厢。见证了随后城厢、乃至青白江60年的风云变迁。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我们在城厢生活了几十年

孩子、孙子三代人在这里生活过

现在我和老伴生活在城厢

喜欢城厢生活的那份闲适

孩子和孙子逢年过节也都会回来看我们

生活很安逸幸福

@王永焯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城厢的“鸡公”与“老铁”

如果你知道“鸡公车”,那你就暴露年龄了。1948年,贺爷爷随父亲从广汉来到城厢。“当时和我妈还有姐姐一起坐‘鸡公车’过来”,贺爷爷回忆起初来城厢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贺前福·74岁

从广汉到城厢,一切都是新奇的。高高的城门和古朴的绣川书院是贺爷爷印象最深的部分。因为一家人过来后,就是在城厢城外打铁,后来搬进了镇里,继续打铁为生。那个时候还有城墙和城门,在那附近还有卖柴、卖猪的。据贺爷爷说,他们一开始居住的房子是由自己用竹子、谷子搭的草棚,后来搬到镇里以后,变成绣川书院旁的房子里。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再后来,城厢1954后建立合作社(合作化),建立了铁匠社,就没有私人打铁了。同一时期,1958年,城厢旁边的成都钢铁厂破土动工,结束了成都平原“有粮无钢”的历史。这也预示着青白江后来因厂建区的历史。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小时候都是打光脚的

我记得有一年走在路上的时候

脚被碎掉玻璃划了一条很大的口子

留了好多血

那个时候又说不上什么医疗条件

不像现在这么幸福,什么都有了

@贺前福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从沿海到内陆,路越走越宽

镜头转向60年代,1960年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发文批复“设立青白江区”,青白江区正式建区。而同一时期,全国的三线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开始了,有这样一批人从各个地方来到了城厢,为城厢的三线建设发光发热。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曹招娣·83岁

曹奶奶就是其中的一员,那个年代,从发达的沿海来到内陆的边陲小县,是需要一定勇气的,更需要坚定的完成三线建设目标的热血。

那一年,曹奶奶29岁,风华正茂之时拖家带口来到城厢。“刚到城厢的时候,看到很多房子都是歪的,我想这不倒啊?路也是最基础的泥巴路,我小孩上学的时候坐的就是‘鸡公车‘,因为路面不平,结果路上还摔了一跤。”曹奶奶说。

初来乍到的不适应曾让曹奶奶心生退意。但那时,和她同样来城厢的“城里人”,都坚持了下来。曹奶奶也没有放弃,因为他们的努力,终于迎来了苦尽甘来的生活。后来的城厢,有了石板路,有了自来水,有了公交车…如今曹奶奶不禁感叹“和刚来时的城厢相比,现在真的好太多”。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很期待城厢打造出来的模样

其实我们的有利条件很多

庙子多,景点多

非常棒

@曹招娣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城厢汽车兵的“梦”

到了七十年代,四厂一队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此时的城厢开始竖起了第一栋“高楼”,就是四厂一队修的,当时在一片瓦屋房中,显得特别“高大上”。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肖前模·73岁

肖爷爷曾经是汽车兵,在接近70年代时从部队转业到了城厢的轴承厂,他说那个时候他的工资是40块零5毛。

肖爷爷刚来的时候工作厂区在北面,宿舍在西面。他说当时的路,晴天是干泥巴,雨天是泥栲栲,每天走一两公里上班还需要穿雨鞋。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而且那个年代大家都不富裕,说个笑话,过去给朋友说中午过来一起吃饭嘛,他还要问有没有干饭哦?有没有肉哦?结果现在,顿顿都有肉。”肖爷爷笑着说,“过去有句话,要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还要有小汽车。”当时他听到这个都有点惊奇,想着怎么能有小汽车,觉得在做梦。

正是因为有如肖叔叔这样兢兢业业工作的人,结果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汽车。肖叔叔表示自己也经常开车到全国各地去旅游,过去是想象不到的。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以前从没想过生活可以这么好

特别是学会了用手机

既可以在上面看国内外资讯

还能交水电费、买东西

没想到我们70多岁了还可以感受到现代化的生活

很骄傲

@肖前模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划归青白江,产业兴镇

80年代的城厢镇,全镇依然是成片的瓦屋房。“那个时候的城厢看起来还是很古老的”叶爷爷说。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叶作良 71岁

叶爷爷和夫人从部队转业到了城厢后,在四川省螺钉厂工作。也正是80年代,城厢镇正式划归至青白江区管辖。

改革开放后,中国所有产业都得到了急速发展,社会对物资有巨大需求,在青白江区的管辖下,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1995年左右,是木螺钉厂最为辉煌的时期,几乎是“生产多少产品,马上销售一空”。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1985年我们从部队转业来到城厢

35年来,见证了这里的高速发展

房子高了,车子多了

生活也惬意了

@叶作良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如果说,之前的岁月里,青白江是艰苦奋斗的创业时代;那么90年代后,则是青白江在工业发展后,继续前行的探求时代,这十年中,青白江一直在追求发展的前路上从未停歇。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1993年,4月6日,市委、市政府命名彭大将军专祠为成都市青少年教育基地。5月26日,区委、区政府举行揭牌仪式。1995年6月,市政府授牌彭家珍大将军专祠为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1996年12月,青白江区被列入全省“一条线”重点区(市)县。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作为国家“一五”时期,西南第一个工业区,如今的青白江凭借中欧班列(成都)、自贸试验区和成都国际铁路港等优势,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陆海联运枢纽”,更是将“教科书式的发展之路”一同推向高潮,不得不说,走过60年风雨的青白江已然崛起!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礼献建区60周年丨听老人说城厢&青白江的故事

而城厢古镇,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蝶变新生。

目前青白江区正加快打造“一港三城六个特色小镇”,城厢也在区域更新的大格局中寻找发展之机。城厢古镇将通过4个“本”来体现,即打造青白江地方文化展示全本、中国古县治的活态读本,人文院落文商旅范本,和成都近郊休闲轻度假体验样本。

来源:青白江区城厢镇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21613.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0年 7月 11日
下一篇 2020年 7月 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