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忘记的背影

若若/文 雁子/编辑

我对二重的印象,是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末才有的。那时我还是水电七局第四分局的职工,住在彭山。从我家六楼的楼顶往东面望出去,能清楚看见贴着县城穿过的省道103线上来往的车辆。靠近城区路段上的栏杆、红绿灯柱,隔不了多久就会被拆除。每当这个时候,我们知道,这是德阳的“巨无霸”要借道了。

不应忘记的背影

那些“巨无霸”装在由几十甚至上百个轮胎托起的车厢上,由警车开道,从德阳出发,到成都,经彭山、眉山,过乐山,耀武扬威,缓慢地从我们的面前走过。装满钦佩、赞叹后,在宜宾上船开启水路行程。我们单位闲着没事的人多,又爱凑热闹,这种时候一定会早早守在公路边上,把翘首以待、评头论足、黯然惆怅、愤世嫉俗全部演绎一遍才四散开去。我们激动威武的制造,那是与有荣焉的自豪。我们气愤自身的落伍——二重(中国第二重型机型集团公司)和水电七局(中国水利水电部第七工程局)都是国字打头的企业,但人家一直经营得风声水起,而我们已经快奄奄一息朝不保夕了。

我就是从这些议论声里,知道了德阳二重。准确说,是中国二重:直属中央。国之重装。重工业翘楚。轧机之王。

不应忘记的背影

老实说,央企这样的标志,并没有在我心中激起太大的浪花。水电七局前身直属国家能源部,后来划归水利水电部,随便一个普通工人,就如我这样的大坝焊工,说到单位的来头,也能昂首挺胸一盘。我当初就是因了“中央的单位”几个字,放弃读书,选择顶替父亲,成了一名端“铁饭碗”的工人。但对重装、轧机之类的关键词,就不止是陌生了。我记得当时有个师傅在跟我解释轧机的用途时,形容非常生动:丢一砣铁能给你轧成管子,喂一口钢就能变成菜刀。至于解释是否正确,多年后,我才知道,是很值得商榷的。而重装,他搔搔脑袋:就是最重要的装备。国之重器,好像也说得过去。

我参加工作是在九十年代初,水电七局还在修建乐山的铜街子水电站。这是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里享受的最后晚餐,拿到的最后一个指令性工程。我了解过,当时的二重,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1993年8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简称中国二重)正式宣告成立,列入全国第一批57家试点大型企业集团之一。

不应忘记的背影

接下来的几年,水电七局拖着庞大的身躯,拽着两万多名职工,在市场经济的洪流里左突右进,一路艰难向前,把意气风发磨成千疮百孔,从一开始的不上亿的项目不谈,到为了千把万的工程也要折腰。到后来,各路神仙过河,四处竞标,到手的项目能有十之一二就不错了,能给我们分局的更是有限。很多人只能在家闲着,每月拿一两百元基本生活费过日子,恨得牙痒又无可奈何。工人们是闲不住的,没事干就嚼舌头,骂市场经济,骂国企改革,骂天骂地骂领导。

而同时期的二重,一路高歌猛进,继续担当着自己“国之脊梁”的角色,在勇往直前里迈出探索的步伐,在攻艰克难里写意创新的篇章。二重的职工,流滚烫的汗水,拿丰厚的薪水,过油光水亮的日子。

德阳距彭山很近。但二重的职工与七局职工的距离很远。

不应忘记的背影

幸好千禧年给我们带来了喜——当时世界最大的三峡水电站工程,水电七局竞标成功航闸项目,暂时摆脱困境。我虽然依旧没能上班,但再围观“巨无霸”过境时,也有了看自家孩子的喜悦——有人说,路过彭山的,二重生产的世界上最大的升船机螺母柱,将在不久后,在水电七局承包的工程段里安家落户。修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制造出世界最大的机械,看看,我们又和二重站在同一平台了。这之后,水电七局借着这平台,重踏新征程,发展一路向好。

而我因个人原因离开水电七局,也离开彭山,对“巨无霸”的关注渐渐少了。但在我的潜意识里,有共和国“脊梁”“长子”之誉的二重,成功研制出诸多“首台”“首套”重型设备的二重,国之重器的二重,发展之路应是长风万里,傲视群雄。

不应忘记的背影

事实也确是如此。翻看二重之后的大事记,浩荡之气扑面而来:2005年3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5000mm宽厚板轧机。2009年11月5日,成功制造出世界上首只AP1000主管道,这是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关键零部件;2010年10月,二重集团旗下二重重装上市,登陆A股。2013年4月,自主研发的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在二重试生产成功;2014年12月,国内首支国核示范项目1号机组发电机核心部件 CAP1400型压水堆核电机组核电转轴在中国二重制造成功……就是踏着这些简短叙述铺就的阶梯,德阳重装,中国重装,站在了世界重装技术的最前沿。

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些阶梯的后面,在最耀眼的光芒下面,竟然有着二重人迷茫徘徊,壮志难酬的漫漫长夜。也有着抽筋削骨,破釜沉舟终迎重生的涅槃。是的,同样在二重的大事记里,有这样的记述:2015年5月, 二重重装股票终止上市,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这样简短的一行字,于中国股市而言,是资本市场退市制度改革的成功尝试,是宝贵的经验。但于二重人而言,是悲情、是迷惘,是转身的背影。

不应忘记的背影

2013年7月,二重与国机重组。为何重组?当然是生死存亡之际不得已的选择。从新世纪开始,在我以为的形势大好里,二重经风历雨,几经沉浮,终于不堪重负。个中风云、波折,怕是几本书都说不尽。但与国机的联袂,是二重人,更是重装制造界以为的柳暗花明——遭遇股票退市,实在令人唏嘘。

作为曾经在国企最基层上班的职工,在看到这段文字时,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退市对职工的影响有多大,而是这样的冲击下,企业是否还有订单,职工还有没有活干,工资还能不能保证。

事实上,当时的情况下,资本市场上的波澜诡谲,确实也不是二重职工最关心的事。生活的路在何方?是否被裁员,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投资的失误,因为订单严重不足,在很长一段时间,二重的大部分员工,如同当年的我们一样,每月拿着最基本的生活费,等待上班的机会。

不应忘记的背影

等待是期盼,是希望,哪怕日子长长,但至少有光亮。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等来的,是山穷水尽前无路横亘于前,是职业生涯的断头路来到了脚下——这其中的许多人,等来了被裁员的命运。

多么悲伤。多么无奈。

2021年的三月,当我在一个宽阔的,已经废弃的厂房听90多岁的老工人回忆三线建设的艰苦,德阳重工、中国重工崛起辉煌时,眼前闪过的,却是那些二重职工黯然离去的背影。

在二重参观时,给我们做引领的陈师傅是“重二代”——父母是二重最早的建设者,自己高中毕业后,直接进了二重,妻子、妻子的父母,都是二重人。二重与国机重组后,陈师傅家每天都是“黑色星期五”,那只高悬的裁员的靴子,把往日的祥和、温馨撕得粉碎。而靴子子落地的结果,是一家六口,只有他和岳父被留下。其余人被另行安置。直白一点就是裁员。

不应忘记的背影

我问陈师傅接受的过程难不难。他沉默半天,“气愤,谩骂,失落,难过,憋屈,要说法,争取最大化赔偿,接受……都经历过了”。接受的结果是父母、岳父提前退休,妻子选择了学习会计,现在已经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得力干将了。生活重新开始。以越来越好的姿态。

陈师傅家的情况是二重重组之后的代表。有数据显示,重组后,原二重有近半的人被裁。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这是壮士断腕的自救。但对职工而言,这意味着曾经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企业与自己翻脸决裂,意味着生活没有来源。我不知道这些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二重的员工离开时拖着怎样沉重的脚步,眼里浸着怎样不舍的泪花。但毋庸置疑,二重的辉煌有他们的心血,二重的重生同样有他们的功劳——正是因为他们的挥挥衣袖,才让二重的“重”,有了轻装上阵的“轻”。是的,二重的涅槃之火,因为他们的转身,才得以烈烈升腾,展翅飞翔:2016年8月,转战三板的二重重装发布公告,上半年实现扭亏。

那些背影,沉重,又轻盈。这样的背影,不应被忘记。

不应忘记的背影

若若

作者简介:若若 本名罗晓蓉。四川省作协会员,四川省侨联文化交流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家,文学编辑。作品散见《散文百家》《青年作家》等刊物,入选《中国最美散文》《南方文鉴》等选集。多次获奖。出版散文集《一直很安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即删)

来源:雁子2019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22682.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1年 9月 9日
下一篇 2021年 9月 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