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的东莞路径

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的东莞路径

■散裂中子源快循环同步加速器 记者 蓝业佐 摄

近年来,东莞市正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目前,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情况如何?人才、资源等如何保障?技术攻关有哪些亮点?提质增效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又将如何走?……据悉,我市即将出台《东莞市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实施方案(2020年—2022年)》(简称“实施方案”)。我市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要方法,通过激发管理层干事创业热情,以项目带动资源投入等方式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使其成为东莞集聚海内外高端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支持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平台建设:与中科院共建大科学装置

7月16日,已经完成两轮开放运行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的谱仪大厅里,仍热闹非凡,数名工作人员正在检修设备。“目前,散裂中子源正规划增建多台谱仪拓展研究应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副主任金大鹏介绍,散裂中子源有20个谱仪孔道,一期仅建设了3台谱仪,但仅有的3台谱仪只能满足这些谱仪对应研究领域50%左右用户的实验需求。

散裂中子源工程谱仪是散裂中子源规划增建的多台谱仪之一,其总体设计由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负责。据了解,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已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签订了谱仪共建框架协议,谱仪主体预计在今年启动开工建设。

“谱仪建成后,可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药、工程机械等领域。这对于我国自主化、本土化开展材料与装备制造领域的重大、核心和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与攻关,解决并探索一系列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该研究院院长助理周莹告诉记者,随着科研仪器设备的建设,研究院也将迎来高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我市新型研发机构数量飞速增长。2018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市三航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成立,目前,全市共有新型研发机构32家。而像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这样刚成立不久的新型研发机构不在少数,在边建设、边科研、边运行的过程中,积极承担科研项目,科研平台建设也取得新进展,为企业的技术服务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简称“电研院”)在科技创新、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电研院已累计与300多家企业开展了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合作,为近万家企业提供了高端的技术服务,推动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由加工型集群成功迈向创造型集群。”在电研院展览大厅,电研院副院长贺知明告诉记者。

据了解,电研院依托电子科技大学拥有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全部6个重点学科的资源,建成了包括3个院士工作站、5个公共实验室、9个研究中心在内的60余个国家、省、市行业重大技术服务平台。

人才引进: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助力,新型研发机构整体提质增效离不开人才这个基础。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目前,我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共引进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26人,外籍创新人才96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共计40人。截至2018年底,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拥有研发人员2221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52.7%。

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简称“光研院”)常务副院长张国义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能接触到很多院士的科技成果。怎样吸引和推动更多的院士来莞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东莞市乃至广东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在光研院成立之后张国义最想解决的问题。

2016年,光研院申请建立“院士成果转化基地”。“这是国内第一个院士成果转化基地。” 张国义告诉记者,目前已成功引进李天来、王立军两位院士及其团队落地东莞,分别负责“现代设施农业智能高效系统研制及产业化”项目及“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及其智能装备产业化”项目。

目前,两个院士团队均已注册成立公司,为项目落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2019年研究院将新增两个院士团队项目,保持每年引进至少两个院士团队项目落地东莞。”张国义说。

事实上,早在2015年,我市就出台了《东莞市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施办法》,提出了多个人才引进奖励扶持措施。2017年10月,《东莞市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施办法(修订)》出炉,政策增加了吸引相关技术领域高端人才及团队,在优势领域引进、培养高端人才队伍的任务。

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的思路如何?我市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合作,将引进粤港澳高端人才在莞开展科技研发。针对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层激励方面存在的制度制约问题,我市提出了核心团队为主的协议运营、院企协同发展、完全企业化经营等三种模式。新型研发机构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改革路径,这将大大激活科研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在探索体制管理与激励机制新模式上,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工研院大胆开展体制与机制创新,突破国有研究机构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了“创新、创业、创富”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此外,还建立成果收益激励机制,将获得知识产权评估价值的50%-70%奖励给团队,最大限度地保证研发人员的利益,提高研发人员创新积极性。

目前,工研院汇集了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优秀人才,以及具备工程、金融、管理等经验的企业人才,建立了一支600余人的研发团队和1000余人的工程化成果转化团队,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

技术攻关:依托研发取得颠覆性成果

围绕东莞产业发展需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了一批科研设施与平台,承担了一批重要科技计划项目,沉淀了一批创新成果,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推动在机器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

新型研发机构向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密集发力,涌现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一些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截至2018年全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达到70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70篇,牵头制定标准9项。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单模块3KW工业级光纤激光器、宜安科技创新研究院可降解镁骨内固定螺钉、工研院视觉自主无人艇协同运动等一批核心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东莞同济大学研究院隐身新材料、东莞先进光纤技术应用研究院新型保密通信技术等一批先进技术与产品获得军工单位的青睐……凭借领先的产品性能,新型研发机构有力推动我市科技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同研院依托自主研发项目累计形成浮标雷达、识别标牌、隐身材料等新产品十余件,获得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支持经费1300余万元。同研院院长李宏强介绍,目前,已有多款产品中标,即将大批量生产,例如研究院研发的识别标牌,用在军服上,今年预计会销售3万套,到明年能有30万套。同时,研究院的浮标雷达现在主要针对军用,利用微波进行海上探测,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新型研发机构以科技计划项目为牵引,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极大激发了我市的科技创新活力。”市科技局副局长黄天梁表示,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各新型研发机构近3年累计投入R&D经费12.34亿元,是东莞传统科研机构研发投入的6倍之多;累计承担各类项目816项,其中国家项目54项、地方项目436项。

为进一步提升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为莞企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实施方案提出,新型研发机构牵头省级重大科技项目,获得立项资助200万元及以上的,按照最高不超过1:1的比例给予配套支持,单个项目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企业孵化: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企业孵化的数量和质量是评价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让每一个新型研发机构都成为能“下金蛋”、能“孵金鸡”的“老母鸡”,是我市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的一大任务。

近年来,我市新型研发机构以高校创新资源为重点,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探索与实践,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与模式。

在电研院一楼墙壁上,挂满了泰斗微电子、东电检测等近40家各类电子信息高科技企业的牌匾,这都是其孵化的企业。据了解,电研院已累计孵化科技企业130余家,其中持股孵化企业40余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余家,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我们依托学校的学科资源、科研力量和研究成果,在东莞进行相应的转化,主要通过转化成立相应的公司,注入相应的科技资本,让这个企业更加壮大,真正实现我们成果的转化。”贺知明称。

由电研院持股孵化的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去年芯片出货量超2000万颗,位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二;东莞市东电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成功收购中国三星电子国际质量认证研究所,实验室总资产价值超6000万元;广东睿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高精度、低成本的彩超设备……电研院孵化的企业在高端电子信息领域,具备行业领先优势。

华科城是工研院旗下的科技孵化载体。过去几年时间,华科城已经在东莞多个镇街落子。来自工研院的数据显示,目前,华科城孵化面积已经达到50万平方米,孵化高科技企业635家,自主创办科技企业70家,旗下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极大促进了东莞的产业转型。

如何进一步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创业孵化能力,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质量?即将出台的实施方案提出,将积极联合所在镇街(园区)和社会金融机构,共同成立创业孵化基金,投资在孵企业或项目。

此外,还将增加技术孵化业务奖励。新型研发机构利用自有技术创办的公司(至少10%以上股权)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每新增一家一次性给予机构10万元的奖励;成功上市的,每新增一家一次性给予机构100万元的奖励。

到2022年,新型研发机构累计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50件;累计新增创办和孵化企业达600家,持股孵化的上市公司2家。“新型研发机构要围绕提质增效的目标,积极提升自身能力建设,为构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供重要力量,助力东莞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黄天梁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座谈会上说。

记者 杨圣沛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23398.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9年 7月 19日
下一篇 2019年 7月 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