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纵横|一把“千分尺”的传承(半成品)

【字幕】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齐二机床公司

【字幕】马恒昌小组

【同期】马恒昌小组第18任组长 马兵

我的工位后面,挂着爷爷和毛主席握手的照片。爷爷13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临终前却连他最心爱的尺子也没有给家人留下。他说尺子是公家的,用完要还回去,这是规矩。

【出片名】一把 “千分尺”的传承

【字幕】1948年沈阳刚刚解放 大饥荒不期而遇

【同期】马恒昌小组第18任组长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马兵

当时家里面可以说是什么吃的都没有。共产党解放了沈阳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粮仓,当时给我爷爷分了两袋高粱米。我爷爷背着这两袋高粱米,可以说是泪洒一路,他说咱这一家人的命是共产党救的,以后咱就跟着党走了。

【字幕】一把千分尺可以换全家人一年的口粮

但马恒昌毅然捐献出来 支援解放战争。

【同期】马恒昌小组第18任组长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马兵

当时修复高射炮闭锁机需要精密的测量仪器。我爷爷跑到我太奶奶的坟头,给太奶奶磕了几个响头。(他)说,娘啊,你有病的时候,咱家都没舍得卖的千分尺,我要把它献给工厂,修好了大炮,才能保家卫国。在他的带动下,很多工友们都把量具捐给了工厂。

【字幕】1949年4月28日 一个10人的车工班组

以组长马恒昌的名字命名

这个小组改变了传统班组的生产方式

【同期】马恒昌小组第16任组长 魏连

马恒昌小组在全国第一个实行班组民主管理分工,第一个实行岗位责任制,第一个倡议开展劳动竞赛。一个小小的班组敢于提出这三点,就是革命,就是创新,就是工人阶级的胜利。

【字幕】1950年10月 马恒昌小组搬迁到齐齐哈尔

工业就是城市的命脉 劳模成为时代的明星

【同期】马恒昌小组第18任组长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马兵

当时我爷爷出去做报告或者载誉归来,工厂的工友都自发去火车站迎接,敲锣打鼓,小小的我也在人群当中,当时就对成为工匠特别向往。

【字幕】1985年 马恒昌去世

他将生前发明的刀具 仪器连同生产用具无偿献给工厂

1996年 马兵技校毕业到齐二机床公司工作

【同期】马恒昌小组第18任组长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马兵

我上班的第二年,就因为工厂的经营状况不好,下岗了。下岗待业的那几年里,我到台球厅摆过台球,在停车场管过车辆,洗过碗做过饭。但业余时间我参加了成人高考,就是想有朝一日能够重返工厂。

【字幕】2000年初 企业效益好转

马兵回到他一心挂念的工作岗位

经过四年的考察锻炼 马兵如愿加入马恒昌小组

【同期】马恒昌小组第18任组长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马兵

来到马恒昌小组最大的挑战就是组里的第1台数控机床交给我来使用。我买了很多的学习资料,每天下班之后,就是看书研究床子,一直到半夜12点多。后来大连电厂有一个件要加工,别的机床干不了,我拿数控机床干出来了。这以后,所有的工人们都对数控机床有了重新的认识。

【字幕】2007年 马恒昌小组全部实现了数控化

【同期】马恒昌小组第18任组长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马兵

我们没有经过一天的培训,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数控机床的操作。同时也创造了月完成12400多个小时的生产新纪录。

【同期】马恒昌小组最年长的组员 张海森

我今年55周岁了。我45岁的时候,来的数控车床,我儿子当时上大学,我就上夜大去学数控理论知识。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光荣。我在马组工作20多年,不能因为来了新设备我就掉队。得学习数控知识,跟年轻人一起把工作做好,把数控知识学好。

【字幕】2008年 齐二机床公司成功中标“长征五号”火箭环缝总装焊接系统项目

一千多套精密组件生产任务交给马恒昌小组

【同期】马恒昌小组第18任组长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马兵

我们一共要加工21种丝杠丝母,一共1000多套。我们试验了新型刀具,最快的时间完成了生产。但检测也是个大问题,因为它要求有互换性,螺距的误差要在0.01毫米之内。如果要买这种非标准(工件)的测量环规和样柱,可能要花费100多万元,而且时间上也来不及。整个小组的老工人就采用传统的“三针”测量法,一个一个测量丝杠,确保了零件的按时交付。

【字幕】不忘老传统 时时想创新

既向先进取经 也要自力更生

让这个小组挑战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同期】马恒昌小组第18任组长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马兵

我们(工厂)从德国引进了汉克压力机的技术,我们改变了德国的生产工艺,通过表面镀硬铬、磨削抛光处理。德国的图纸要求9级精度,我们完成以后,表面光洁度达到了10级,就像镜面一样光滑。德国人对我们的技术表示叹服,说以后汉克压力机的中小件加工都由马恒昌小组来完成。

【画外音】马兵和他的徒弟李梁

咱们每一个工具、每一个刀具,都要放在固定的位置,这样不用看、伸手就能拿到,这样干活起来才能方便。

这个螺丝,你用手拧,到手拧不动的时候,然后用扳子紧两下半,你感受一下这个劲儿,它的抗拉强度是最好的。

对尺的松紧度得用心去感觉,不然就会有误差,这个得慢慢练,不能着急。

【同期】马恒昌小组组员 李梁

同样一台数控车,老师傅和年轻师傅干出来的活儿就是不一样。图纸上的活儿,本来用三把刀,老师傅说再加一把刀,干出来的活时间就比原来快了很多。

在我们马组,创新每天每小时都在进行,这是70年来的传承。

【字幕】70年间 马恒昌小组累计完成96年零5个月的工作量

实现革新成果1251项

为国家和企业多创效益3000多万元

小组涌现出4名全国劳动模范 3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同期】马恒昌小组第18任组长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马兵

马恒昌小组的成立与共和国同龄。70年来我们的创新从未停止,大到改变工人的生产方式,小到一把刀具、一颗螺母。今年,我们小组还要完成从数控化到核心制造的升级。“喊破嗓子,不如干(做)出样子”,马恒昌小组永远争做“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生产班组”。

【字幕】规矩 传承一种态度

卓越 传承一种追求

创新 传承一种力量

【字幕】2004年 马恒昌小组展览馆落成

这里成为青年员工入厂培训的必修课

【画外音 同期】齐二机床公司党群工作部

这个橱窗里展示的是百分尺和卡尺,这是我们马恒昌老英雄生前曾经使用的工具。可以说马恒昌同志献尺传尺这个故事一直在我们企业流传至今,也希望我们新入职的员工能够通过这两把尺子的故事,能够传承马恒昌同志爱企如家的精神和他精益求精的精神。

【字幕】

建设知识型 技术型 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片尾人名字幕:

主编:李杰 王健

策划:李凤双

统筹:王淮志

责任编辑:刘潇

编辑:梁舜

电子编辑:梁舜

记者:梁冬 何山 马迪

音响:田里 郝晓江

视频技术:董硕

字幕灯光:邹建波

摄像:邰剑秋

音频技术:田里

系统技术:郝晓江

技术监制:王宏达

终审:刘浩

监制:樊华

出品人:孙志平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完)

来源:新华社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24202.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9年 9月 19日
下一篇 2019年 9月 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