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侯长春 (1930.5—),满族,北京人。擅长中国画,195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本集所汇作品表现了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老北京人的衣食住行、民俗风貌。侯先生依据自己亲身经历的记忆,以多年深厚的绘画功底,将百姓蒙难民生凋零日伪沦陷时期的醇厚民风、特色商贩和四时节令风俗重现纸上,看图就象进入了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43.卖蒲子艾子的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节前多有近郊农民就地采集菖蒲、艾草来城里沿街叫卖。各户在大门楣上张贴黄纸朱色钟馗像,左右门框上插蒲草和艾叶。正午时将门楣上的朱判揭下来,连同蒲艾丢到远的地方。有的将艾叶留下,用它来灸病,或煎艾水为初生婴儿洗澡用。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44.祭月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当满月升空的时候,桌上摆满瓜果、月饼等各种供晶,放在月亮马儿前面。燃点蜡烛、香火,妇女,小孩依次叩头祭拜。因为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所以家中男人都不拜月。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45.打月饼会的

春二三月间京城饽饽铺串巷上门订制各家当年需用的供品,为客户立一个小折子,上面记明客户所订供品的名称、规格、数量,如二十五斤某馅儿的白月饼一堂,红月饼某馅儿灶王供三碗,蜜供高大方若干碗,灶王供若干碗,逐月收钱,类似今天的分期付款。到年终岁末,店里派伙计挑着大圆笼挨户送货。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这种经营项目就没有了。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46.卖花儿样子的

专卖妇女刺绣用的花样子,以粉帘纸十数张为一摞,用各种口刃的刀子刻成,纹样绚丽,刀工纤巧,方圆曲折,随形就势,其中常见的有用于鞋头、鞋帮、枕头顶儿、靴衣儿、褡裢、槟榔荷包、扇套、眼镜盒等的花样,内容多是吉祥图案,如四季花开、喜上梅梢、鸳鸯卧莲、凤凰牡丹、鹿鹤同春、三多九如、富贵白头、鲤跃龙门、封侯挂印、—品当朝等等。贩者设摊在街头避风处,挂起一块青布或蓝布,上面挂满各色花样,按顾客所需用镊子揭下夹在纸中交与顾客带走。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47.抻平

过去邻家拆洗被褥床单大件物品,不使熨斗烫平,而是趁潮干时,两人各持一头,同时用力抻扯就可舒平。小孩做这事往往笑得直不起腰来,每遇此时大人小孩笑成一片。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48.卖油的

串巷卖食用的花生油、香油,一般多不吆唤,只敲打一只大桑木梆子,声音响亮。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49.送寿桃寿面的

街上有卖面食的蒸锅铺,专门制作出售各种蒸食,如馒头、油盐蒸饼、糖三角儿、豆包儿、澄沙包儿,枣合叶、开花馒头等,遇有做生日订制寿桃的,还在桃上施染红绿颜色,上面有的还插上“八仙人儿”。寿面则是把机器切面盘成一窝一窝的码成山形,外面再套上红纸剪成的网,很是好看,然后打发店里的小伙计挑担送到顾客家里。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50.卖零炭的

早先北京居民生炉灶都用木炭和劈柴引火,每日午后就有卖炭的,以荆条筐或竹筐装上木炭和劈柴串巷叫卖,吆唤“约零炭呐’,手摇一面扁鼓,咕咚作响。传统相声段“三棒鼓”最后也提到卖炭的鼓声。20世纪30年代末这种行业就没有了。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51.卖水萝卜的

这个买卖大都在夜晚串街叫卖,背一荆条筐,四周垫上小棉被,里面装上“心里美”萝卜、。卖时旋开外皮,将萝,、切成竖条,下刀时轻轻晃动,萝卜发出咔咔的响声,更显萝卜的嫩脆。吆唤为“赛梨耶-辣了换钱”,声音悠长婉转,萦回于夜空之中,也是寒冬的一景。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52.卖羊头肉的

秋冬之际,傍晚上市,挑一个大扁圆筐,里面放着清水羊头,上面放着一方木盖,翻过来当切肉的案板。贩者把羊头肉切得极薄,托在纸上,再以大牛犄角撒上花椒盐。这种花椒盐研磨得非常细,所以北京有歇后语“卖羊头肉的回家-不够细盐(言)”。不够细言,就是说与某人泛泛之交,不作细谈。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53.打梳头油的

专卖妇女用的脂粉、针线等杂物的货车或货担,又称卖线儿的。所卖的商品有:桂花头油、洗头发用的桃儿碱、洗脸用的猪胰子球、胭脂饼儿、打扮底的沤子、锭儿粉、头发网子、叉头针儿,牙粉,针线、顶针,钮扣、绦子、头绳、腿带,草纸、兜儿纸等日用百货。贩者手里摇着一个小铜钲,铜钲架子上系两个小锤击打小钲叮当作响,吆唤为“打梳头油来,买网子’。当时交通不方便,妇女很少出门,这个货车是很受姑娘媳妇们欢迎的。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54.卖花的

春秋两季京郊的花农挑担进城串巷叫卖。其中一年生草本的有蝴蝶花、石竹、艾康、凤仙花(俗名指甲草,将花瓣捣烂可染指甲),宿根的有夜来香、江西腊,木本的有桂花、茉莉,千叶石榴等,入秋还有专卖菊花的。贩者吆唤为“栽花来栽花一栽某花某花来哟”。声音嘹亮,悠扬可听。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55.卖胡盐的

早年,没有牙膏,只有蝴蝶牌和老火车头牌牙粉。一般民众晨起漱口刷牙多用焙炒过再磨碎的大盐末。庙会有专卖胡盐的摊儿,以食盐用火焙炒,研成细末,再加上薄荷、豆蔻、砂仁等香料,包成小纸包叫卖。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56.卖支炉砂锅的

早年居民做饭用的锅除铸铁锅外,还有砂锅。砂锅没有铁锈味儿,耐烧,好使而且便宜,所以很受欢迎。砂锅品种很多,浅帮儿的可用来煎煮,深腹的可用来煨炖,薄的如砂壶,砂吊儿可以煮水煎药,还有一种有许多小孔的支炉儿,用来烙老北京人喜欢吃的发面饼。卖砂锅的都是京西门头沟斋堂一带的人,就地取土烧窑,秋冬之际,担货进城叫卖。所谓“燕地之人,泥锅做饭斗量柴”,指的即是这种锅,用斗来量的柴当然是煤了。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57.卖河鲜的

六七月间京城内外的河湖水域所产的莲蓬、菱角、芡实陆续成熟。卖河鲜儿的小贩挎一撇沿儿提篮,里面盛着莲蓬把儿、生熟菱角、鸡头米、鲜核桃,老菱角(熟)皮硬,在卖时小贩都用夹剪剪破三个口儿,好剥着吃。这种买卖可以被唤进宅门,其他做买卖的则不行。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58.卖老鸡头的

老鸡头正名芡实,生长在河塘,叶子圆形浮在水面,茎有刺,开浅紫色的花,秋后结实,鹅卵大小,因为外皮生软刺很像鸡头所以俗称老鸡头。剥开外皮里面有数十粒硬壳种子,可以煮熟剥食里面的果仁。贩者担两个笸篓,吆唤为“咦耶买来,老鸡头喂——才上河唉”。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59.卖估衣的

卖估衣的多在街面儿上设摊,高摊儿支起铺板,矮摊儿则就地铺一领苇席,将半旧的成衣叠放得高高一摞,然后由卖估衣的人一件一件地倒过来展示给过路人,口中还不停地介绍衣服的颜色、材料、款式,如“花丝缂的里儿春绸的面儿”,“地道的贡缎团龙大尺码儿的青马褂儿”什么“拆了改俩都有富余”等等,吆唤声此起彼伏,行人围观,时时也有成交的。旧北京前门外,东西四牌楼都有估衣摊,估衣的货源有的是用旧材料加工而成的,而大多数是来自当铺死票的质物。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60.卖山货的

串街卖山货的,担前挂一个剖开的葫芦瓢,边走边敲,噼噼啪啪打着很有节奏地花点儿。担上挂满山货,有蒸食物用的水屉、马勺、笊篱、礤床、笸箩、糊刷、掸子等竹木棕藤制成的生活用具。图中许多物品如补袜子板、洗衣服用的搓板儿、烘烤小孩儿褯子的烘笼等物,现在的城市居民很少使用或早已不使用了,也有许多被塑料等新材料制品代替了。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61.卖月亮马儿的

中秋节前街上就有卖月亮马的,这种祭月用的神纸马是用高粱秸杆作框高五六尺,宽尺半余,裱上一幅黄纸木版水印的太阴星君像,月光里面绘有月宫桂树和捣药玉兔图象,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左右竖红绿小旗。中秋晚上把这个神像摆在庭院,两旁缀以毛豆棵和鸡冠花,案上罗陈瓜果月饼,香炉蜡台,全家除男人以外,妇女小孩依次祭拜,因为旧日习俗有所谓男不拜月的讲究。祭拜完毕,就将纸马焚掉,小孩们赶忙着分吃供品。这是祭月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62.卖夜壶的

冬天夜长,上年纪的老人起夜频繁,所以都准备这种便器,晚间才有卖的,或挽一篮子或背筐,吆唤只两个字:夜壶——。尾音拖得很长,其声悲凉,杂于朔风呼啸之中,愈增几分严冬的寒瑟。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63.卖蒲帘子狗窝的

旧北京居民多睡在砖炕上,炕上铺稻草帘子,上面再加苇席。苇席上再铺棉炕褥子。稻草帘子,一两年更换新的。入冬以来城郊农民有干这一行的,用蒲叶或稻草以细麻线儿编成帘子。此外还有用稻草编制的狗窝,直径一尺半左右小圆篓,上面再接编一个圆的篷,以防风雪。将狗窝与蒲帘子一起叫卖,吆唤为“卖咿蒲帘子来,狗窝来狗窝”。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64.天棚

老北京有钱人家一到农历立夏前后,便在院中搭起芦席天棚以遮挡烈日暴晒。天棚高架在房屋之上,顶面有卷席可以自由舒放和卷收,东西两面斜坡也有卷席可以收放。秋后将席撤去,留下棚架来年再换新席。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65.石榴树

大宅门的院内多种植石榴树数盆。到了夏季石榴开花,红艳如火,入秋果实累累,熟透在枝头的石榴果实进裂开口,露出晶莹的籽粒,非常好看。旧习俗有“榴开百子”之说更增添了喜庆吉祥的色彩。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66.鱼缸

大宅门除在院中架设天棚之外,还有在海漫方砖的庭院当中,置大号的陶缸一口,里面养着龙睛、红帽子,绣球等名贵金鱼,并有专人照看饲养。鱼缸,天棚与石榴树,这三件成了大宅门院中不可少的标志。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67.先生

大宅门中有教各种学识技艺的教师,名字叫教家馆的,主要传授诗词古文、中西乐器以及京剧、国术等知识,定期到宅中授课。这些家馆先生,其中不乏真才实学认真教课的,而只为宅中少爷、小姐玩耍开心的教师也有。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68.肥狗

大宅门为了看家防盗,都圈养大狗。遇有生人来访,狗就叫个不停。白天常系上索绊以防止它乱跑,夜间则放置院中以防盗贼。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69.胖丫头

有钱人家宅中仆役很多,各有各自的职务。侍侯老太太和小姐的多为婢女,俗称“丫头”。她们的职责是服侍起居、铺床叠被、打漱口水洗脸水,梳头,化妆,准备烟茶,料理饮食等,有的丫头乖巧伶俐很受主人的宠爱,是宅中的红人。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70.剃头的

旧北京理发业,在街上有门脸儿的叫“剃头棚儿”,还有挑担下街的,手里拨打铁唤头,专为男人剃头,剪发.刮脸。掏耳朵。这一行人除了剃头理发外还擅长推拿按摩及正骨等技术.剃头的货担讲究是很多的,挑子的后面是一个上窄下宽凳形的小木柜,既是顾客的座位,又装着剃刀、木梳、蓖子等工具。挑子的前面是一个圆笼,上面放一个小铜洗脸盆,圆笼里面放有一个温水用的小火炉,所以北京有“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歇后语。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个行业就没有了。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71.粘扇子的

农历四月间,胡同里就有粘扇子的了,专为用主换扇面、配扇骨、烫扇轴,也卖成扇。粘扇子的手臂上挎的货箱很有特色.它是一支带提梁的黑漆木箱,里手有柜门和抽屉,内放工具材料,外手竖起一根二尺余长的木杆,冠以宝塔顶红丝穗,横担木下面系着四串钢铃,粘扇子的挎箱走动时串铃齐响,不用吆唤,听见铃声就知道是粘扇子的来了。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72.锔碗儿的

早年间,生活用的瓷器如有断裂,则由串街锔碗儿的修补,所用的锔子是用黄铜丝拍扁,再把两端翘起锉尖。做活儿时先用金刚钻儿按锔位打眼,锔碗儿的师傅左手握一个酒盅,盅口朝下稳住钻杆,右手持一竹棍系着皮绳,皮绳绕在钻杆上,当扯动皮绳时钻杆就旋转起来,金刚钻便在瓷面上打成一个小眼,然后按眼位嵌入锯子,再以小锤敲牢,最后抹上白色的油灰,即算成功了。接活时按加工难度和锔子数计价.锔陶瓦等大件器皿则另归一行,其打眼用钢钻就可以了,所以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的俗语。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73.代写书信

过去乡村的人识字的很少.每遇到需要通信的事就必须请人代写。城里有算卦摊或命馆多代写书信,邮局门口也常有操这个营生的。求写书信的人在一旁絮絮叨叨地讲述。代写信的人斟酌措词,写完了向本主读一遍,本主认可方才付笔资。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74.木匠

木匠走街串巷为居民修理或打制木器家具,用一长把锛子挑起一个木盒,盒内放有斧、锯、凿子、拐尺,墨斗等全套木工工具,吆唤为“桌椅,板凳——”。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75.焊洋铁壶的

老北京居民烧开水都用铜壶。20世纪初才有马口铁,当时人们管它叫作“洋铁”。用洋铁皮焊接成的水壶、水勺、喷壶、漏斗等用起来很轻便,如有破损就请焊洋铁的修补或制新的。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76.窝脖儿的

老北京有一种行业,专为客户搬运纤细贵重的家具妆奁等物件,不用车马,只用颈肩扛起,步行走送,并且不论多远的路程也无须派人跟着就能安全送达,可算是很讲信用的了。长年干这劳力活儿的人,脖子后面凸起一个拳头大的肿块,而且脖子不扛东西也直不起来,落得终身残疾。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77.倒水的

老北京居民生活用水是由倒水的自井窝子用车送至用户家中的,用户可以包月或买零担水。零担水用一叫水牌子的小竹牌计数,用户从倒水的那里买水牌子,送几担水给几个牌子。倒水的推一辆独轮水车,水车两边各有一大木桶,下面开有泄水洞口,放完水以木橛塞紧。水车和水桶都是木质的,常年受水浸泡,遍生绿苔。车轮车轴也很滞涩,转动起来便发出吱吱的响声,远远就能听到。干这一行的大多是鲁西一带的人,来京谋生都住在井窝子,共起锅伙,以此为家。北京有歇后语“倒水的回头——过井(景)了”,过景了,意思是说事物过时了。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78.磨剪子的

老北京磨剪子的串街为居民或店铺磨刀、磨剪、开刀口等。他们肩上扛一条板凳,两端各装粗细磨石。一端的小木箱里装有开刃口用的钢刃、铁卡子、锤子等工具,一端挂一水罐和小麻刷子,为磨刀时加水用的。另一侧拴许多碎布条子,磨完剪子铰一下布条验试利钝。贩者一手持铁唤头,这种唤头是四片宽二寸长半尺的铁页子,上端有两个小孔,用布条子缀连起来,贩者用手抖动使铁页上下撞击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远远地就能听到,吆唤为“磨剪子来——锵菜刀”。有人考证,磨刀的铁唤头是由古代士兵穿的铠甲演化而来的,当时专为军营中磨刀的人后来渐渐转为民间磨刀的工匠了。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79.算命先生

算命的多为譬者,为人批八字儿、问流年、合婚择日。他们平日里串街走巷,手里敲鼓或击一小钲,也有吹横笛的,堵上三个洞孔,只吹工尺上——尺工——尺上。人们都称呼他们为先生。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80.点痦子的

庙会上有点痦子的,挂起一块大布幛子,布幛上画着两个大人头像,脸上长满各种痦子、瘊子、瘤子,用文字密密麻麻地注上名称。不管痦子长在什么地方,治病人都能说出它的害处,无非是妨妻克夫、倒运、破财等迎合人们迷信心理的话。然后用一些烈性的药物烧毁肌肤。20世纪40年代末,这个行业在城市中渐渐少了。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81.钉掌的

为骡、马、驴等大牲口修趾甲、挂新铁掌,这样的铺店多开设在城门附近。店外栽一个粗木桩架,为有烈性不驯的牲口挂掌时,用绳索把它捆在桩上。修马掌所用的小木凳四条腿向外张开,形状很奇特。马掌屑可以作花肥。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82.清道夫

旧北京城内主要干道都为石子铺成,路面浮尘很多,再加上天干风大,保洁工作非常困难。遇上庆典**,有要人通过,才有一辆洒水汽车出来工作,这在当时视为新鲜玩艺儿。平时只有重要街道才有人清扫,洒水。这一工作由一班叫做清道夫的人来干,他们用大竹苗扫帚扫街,洒水则由两人抬一大木桶水,用长把儿柳罐舀水泼洒。清道夫身着号坎儿,是卫生局雇的夫役,20世纪30年代末就没有了。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83.抬轿子的

抬轿子的轿夫都是一水儿身材高大的壮汉。抬起轿杆必须腰板挺直,一手叉腰,走起路来上身不晃动,碎步移动,这样轿身才能平稳。轿夫长年做这个职业形成习惯,平时走起路来也和抬着轿子一样。轿夫都穿蓝布半长衫,外翻八寸高的白色袖口,下穿白布袜子、青色双皮脸洒鞋。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84.更夫

更夫俗称打更的,他的职务是巡夜报时,自晚七时至九时为初更,依次每两小时报一更,一更天更夫击打梆子每次一下,二更天两下,依次递增,报到五更,天已亮。更夫串巷巡走,居民可以安睡大觉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胡同里便没有更夫巡夜报时了。

探寻北京老建筑:番外之二:老北京风情(二)

来源:天使飞翔11111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2560.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9年 9月 9日
下一篇 2019年 9月 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