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耗联动改革,医患双赢是成功标志

医耗联动改革,医患双赢是成功标志

10月18日,《人民日报》健康版整版刊登《告别耗材养医 医患双方受益》的长篇报道,报道称,从6月15日起,北京市近3700所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按采购价收费,平稳运行100多天。

医耗联动改革,医患双赢是成功标志

耗材养医与药品养医一样,历来为社会所诟病。小到止血纱布、注射针头,大到心脏支架、人工关节,都在医用耗材之列。按照过去的政策,医院耗材销售可加成5%-10%。比如,一只进价1万元的国产心脏支架,医院按照5%加成,患者负担就会高出500-1000元。这500-1000元就是医院的收入。有的医生为了增加收入(一般情况下医生收入与耗材处方效益挂钩),就会推荐患者使用进价2万元的进口支架。结果,医院增加了500-1000元收入,患者却增加了10500-11000元的支出。此外,门诊动辄开检查单,小病也要做CT检查,这已经成了一些医生的习惯性处方动作。很显然,耗材养医是以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为前提的。

北京市这次取消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价政策,是按照“一降低、一提升、一取消、一采购、一改善”“五个一”联动改革,即在取消耗材加成的同时,降低大型仪器设备开展的检验项目价格;提升中医、病理、精神、康复、手术等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项目价格;实施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和药品带量采购;改善医疗服务,加强综合监管。

本次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主要是降低资源消耗性项目价格,提高脑力、体力投入较大的项目价格。实行医耗联动改革,旨在倒逼医生靠技术吃饭,而不能靠卖耗材赚钱。举个例子,如果卖支架比装支架更赚钱,医生就会把心思放在卖支架上。而卖支架和装支架是级别不同的两种医疗行为,卖支架简单,多为商业鼓动性,装支架复杂,饱含医疗技术性,卖支架靠游说甚至欺骗,装支架靠心灵手巧,所以许多医生不愿意把精力放在装支架上,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导向,必须颠覆并颠倒过来,推动医生多在装支架上下功夫,用精湛的技术增加收入。

实行医耗联动改革,医院尽量为病家着想,能不搞大动作的治疗手段就尽量改用小动作,能少用耗材的就尽量不多用。上述报道举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病例。在给13岁的体重接近200斤重的小胖做手术时,考虑到微创手术难度大,医生建议做开放性手术,手术难度小,但患者创伤大、恢复慢,还影响今后的活动。而手术要用的一颗钛合金螺钉就得八九千元,加上其他内置固定物等材料费5万多元,整个手术费用大约6万元。而做微创治疗,手术操作难度大,但对患者来说,不仅伤口小,还能节约将近4万元的费用。权衡再三,医生决定采用微创手术。这样难度相当高的手术,更加考验医生的医术,最终在椎间孔镜下摘掉突出并骨化的髓核。手术很顺利。但微创手术却并没有给医院带来更多的收益,选择有利于病人难度更高的手术,医院反而少收入2000多元。

说白了,这等于是医院亏了2000多元。实行医耗联动改革,医院亏空如何补?改革配套方案是,在给医院收入做“减法”的同时,公共财政应当做“加法”,对医院给予适当补贴。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每年骨科耗材费用超过1亿元。取消耗材加成收入后,主要通过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来弥补。医院的收入不再依靠卖药品、用耗材,药占比及耗材占比下降,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费用发生结构性变化。这将有利于扭转医疗服务价格“脑体倒挂”,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特色。

但不能光靠医院“对冲”医耗联动产生的收益下降现象,也需要财政积极作为。事实上,随着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严控检查和检验费用,再加上越来越严厉的医保控费和处罚,很多医院的业务在萎缩,收入和毛利在降低,不少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变得艰难,嗷嗷待哺。

政府在财政紧张、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当尽量给予医院适当补贴。问题是,眼下在政府补助方面还存在差别化的对待,政府办公立医院会获得一定的人员工资、设备购置、房屋维修、人才培养和科研费用等补贴,军队办、高校办和企业办等其他医疗机构,在补贴上需要找到解决之道。

值得关注的是,取消医用耗材加成,与取消药品加成是一样的逻辑,就是切断医院扭曲的利益链条。本轮取消耗材加成改革全面铺开后,意味着要把整个耗材招采及流通领域,层层“盘剥”的不合理利润给吐出来,在耗材产品进入公立医院招标目录之前,必然要经过层层筛选,医院与耗材之间的利益关系将彻底打破,也给一些高值耗材使用比例高的科室造成一些重大的影响。

总之,医耗联动改革,医患双赢才是成功的标志。

红星新闻签约作者 蔡恩泽

编辑 余孟祥

医耗联动改革,医患双赢是成功标志

来源:红星新闻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26427.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9年 10月 11日
下一篇 2019年 10月 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