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背后的青春”第二期:土法上马的“东一”人

【编者按】每当仰望星空,你是否会猜测哪一颗星星是“东方红一号”卫星?50年前,一曲嘹亮的《东方红》响彻寰宇,正式揭开了中国航天的序幕。50年来,岁月如流,中国航天人步履不歇,从火箭到卫星、从载人航天到深空探测,长征、神舟、嫦娥、天宫、北斗……每一个名字都是中国航天铿锵有力的注脚。

恰逢“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团委推出《东方红一号背后的青春》音频播讲系列作品,组织新时代航天青年科技工作者讲述老一代航天人的奋斗故事,用青年声音致敬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半百情缘,探寻尘封记忆;时光有声,讲述奋斗青春。中国青年网将对系列作品进行持续展播,敬请期待。

播讲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 王储

供稿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

东方红一号诞生于一个特殊时期,那时,国家的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还很落后,又处于“文革”的社会背景之下,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将卫星送上天,国外对此既惊呼又感到困惑不解。一些国际友人参观卫星时还感叹地说:“你们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研制出了卫星,真的很了不起!”

“东方红一号背后的青春”第二期:土法上马的“东一”人

试制钛合金容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团委 供图

铆接,是卫星制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那时的卫星研制人员对这项工作完全没有经验。然而,负责铆接的同志一接到任务,二话没说便投身到工作当中。卫星初样研制过程和试验阶段,在没有铆枪,更没有固定工件的桁架条件下,“东一”人就靠一把小锤和几个自制的铆模,用自己的身体当桁架,将铆钉一个又一个地敲上去。

承担卫星转动惯量测试任务的同志访问了北京的几所院校,同时还走访了专业的厂所,都没有找到测试卫星转动惯量的设备和相关技术资料。他们就根据测量转动惯量的基本原理进行自主创新,用四根工字钢架起了一个长方形的框架,上下放了两个圆盘,中间吊三根钢丝,这样制成了测量转动惯量的专用设备。然而,由于框架刚度不够,容易变形,就找几根木头支撑一下,误差无法标定,就找一块圆形钢板作为标准件。他们用非常简陋的土设备、土办法完成了体积大、质量分析复杂的卫星转动惯量的测量工作。

“东方红一号背后的青春”第二期:土法上马的“东一”人

“东一”人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团委 供图

当时,“东一”人既无样星可以参照,又无完整资料可供借鉴,甚至连基本的研制条件也不具备。然而,在强烈的国家荣誉感的鼓舞下,他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原有设备,挖掘一切潜力,大搞技术革新,走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和逐步完善的道路,顺利完成了东方红一号的研制任务。从卫星的外形选择到结构形式制定,从卫星热控措施到热真空模拟试验,从短波天线的拉杆式结构到正常释放展开,从观测裙的设计到材料选择与加工,从仪器舱罩的大面积镀金到罩顶筒体的焊接方案,如此这般繁多的技术和工艺难关,无一不是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攻克的。可以说,没有“东一”人的国家荣誉感和无私奉献精神,就没有东方红一号。

转眼间,50年过去了,航天人再也不用以身体当桁架,再也不用搭木棚代替试验室,更不用在露天环境做试验了。虽然我们现在科研条件好了,但航天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更应代代传承下去。

来源:中国青年网

来源:中国青年网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27821.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0年 4月 18日
下一篇 2020年 4月 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