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今天来谈一下整车各模块线束的定义与设计

总体原则:

a. 在满足装配的前提下,尽量少分段。

b. 根据装配需求:四门、尾门、电喷线束必须分段布置。

c. 防火墙与车身结构决定发动机舱线束与仪表板线束是否分段。

d. 室内顶灯与顶棚装配方式决定室内灯线束与仪表板线束是否分段

e. PEPS、Airbag、Ecu、Tcu、IMMO等安全相关部件不分段。

f. 轿车的线束包括发动机舱线束、驾驶舱线束、行李舱线束以及三舱之外的线束。轿车线束的具体分块原则一般是按轿车白车身的设计划分(如前围、侧围、后围、地板、顶棚、车门等)来分块定义的,每个分块都还可以根据电器功能配置、车身结构等因素再作细分,各分块线束所连接的电器件可根据整车电气系统配置和电器件的布置位置来定。(下图为轿车整车线束布线分块例图)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1)、前灯具线束的分块定义和设计

前灯具线束隶属于发动机舱线束,该线束的布置走向一般是沿水箱横梁(上横梁或下横梁)或前防撞梁从左至右连接前围线束(或翼子板线束)、机舱配电盒、左前组合灯具、左前雾灯、发动机冷却风扇、空调冷凝器风扇、电喇叭、左前组合灯具、右前雾灯、洗涤电机、前防撞探头、空调压力开关等。(下图为前灯具线束布线例图)

在设计前灯具线束时,需要注意,由于前灯具线束连接的大功率的电器件数量较多,因此在该线束需要设计一个以上的搭铁点,来满足电气功率需求;由于该线束所处环境的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同时跨过的钣金棱角多,因此该线束一般采用波纹管或工艺塑料布包扎。

前灯具线束布线例图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2)、发动机线束的分块定义和设计

发动机线束属于发动机舱线束的主要组成部分,该线束大部分布置于发动机和变速箱上。其主要连接前围线束(或翼子板线束)、机舱配电盒、蓄电池、电喷控制器、发动机各传感器(爆震传感器、发动机转速传感器、进气温度压力传感器、相位传感器、前后氧传感器、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机油压力开关等)、发动机各执行器(喷油器、炭罐电磁阀、点火线圈、节气门阀体等)、发电机、压缩机、起动机以及手动或自动变速箱上的各传感器、开关及控制器(例如车速传感器、倒档开关、空挡安全开关、PRNDL开关、自动变速控制器、换档电磁阀等)等。发动机上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种类和数量一般随配置的发动机(如三菱、宝马、大众等)和电喷控制系统(如博士、联电、德尔福、马瑞丽、西门子等)而有所不同(下图为发动机线束布线例图)。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3)发动机线束布线

在发动机线束的布线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线束的包扎方式。发动机上的大部分线束都处于高温环境(80℃以上),而且油气和湿度都较重,故需要线束的包扎有耐高温、防油、防水特性。

2)、线束的固定方式。发动机振动频率高,因此线束固定必须牢靠,不适宜采用常规的线束扎带或线束卡子,应该采用波纹管夹和线束定位夹固定,利用发动机现有 的螺栓固定波纹管夹支架和线束定位夹,从而有效地固定发动机线束。

3)、线束要远离高温件。如发动机排气管、转向油泵等,特别是连接氧传感器的分支线束,需要对线束的接插件作安装固定,以免线束随插接自然下垂而靠近排气管。

4)、线束搭铁点的设定。需要分别设定控制器、传感器搭铁点和执行器搭铁点。

5)、未固定在发动机上的电器件,尽量不要从发动机线束分支连接;发动机线束过渡到车身上的电器件时,应在过渡位置(非发动机上)设一固定点,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发动机的振动,而出现拉扯线束,使线束与电器件的连接松脱的现象发生。

(4)、前围线束(或翼子板线束)的分块定义和设计

前围线束是发动机舱线束和驾驶舱线束的过渡连接线束。根据线束干线在车身钣金件上的布置位置的不同,可定义为前围线束(主干线由驾驶舱前围板穿入发动机舱,并沿前围板边缘走线)和翼子板线束(主干线由驾驶舱通过翼子板过渡到发动机舱,沿翼子板走线连接电器件和线束)。 前围线束作为两舱的过渡连接线束,其主要连接驾驶舱内的车身主线束、仪表板线束以及发动机舱内的发动机线束、前灯具线束、ABS前轮轮速传感器线束;然后根据电器件的布置位置,连接相应的部件,例如侧转向灯、前雨刮电机、ABS控制器、发动机舱配电盒、蓄电池、制动液位开关等。(下图为前围线束布线例图)

在设计前围线束过程中,需要注意下列三事项:

首先,主干线从驾驶舱过渡到发动机舱处的两舱密封处理事项,此处的密封胶套密封一定要良好,避免噪声、灰尘、废气通过过孔进入驾驶舱,影响驾驶舱的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 其次,搭铁点的设定事项,需要将电机地(如雨刮电机)和控制器地(如ABS控制器)分开设定,一般情况是将ABS控制器的接地单独设定; 再次,就是设定线束的包扎保护方式,该线束作为两舱过渡连接线束,导线数量多、外径大,因此在线束主干线处其外径粗,故在主干线处包扎时不适宜采用波纹管,可采用PVC绝缘胶带花缠或密缠,在分支线束处选择相应的包扎方式。

前围线束布线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5)、仪表板线束的分块定义和设计

仪表板线束是沿仪表板管梁布置走线,连接仪表板电器件、车身主线束、顶棚线束、前围线束、空调机组线束、左右前车门线束等。该线束的分块定义按仪表板总成在整车的装配工序来分割较为合理,在不与整车装配工序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可把前围线束划入仪表板线束,这样就不再对前围线束进行单独分块了。该线束连接的仪表板电器件主要有仪表板扬声器、驾驶舱配电盒、组合开关、点火锁、各面板控制开关、组合仪表、发动机防盗控制器、点烟器、空调控制器、杂物箱灯、电动转向电机、制动灯开关、电子油门踏板、收放机、等,具体连接的电器件一般因整车的电气配置和电器件的布置位置而有所不同。(下图为仪表板线束布线例图)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仪表板线束布线

在仪表板线束的走线布置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线束主干线应沿管梁走线,在线束外径较粗处,线束沿管梁弯曲处不易成型,可设计线束压板固定,以确保线束的走向和固定(如下图中所示)。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2)、线束在管梁上搭铁点的设定。收放机、仪表接地需要单独设定;搭铁点在管梁上分布要均匀合理,避免出现接地线左引右用(或右引左用)增加主干线外径的现象;仪表板上的电器件绝大部分是通过管梁搭铁接地的,由于管梁与车身钣金件之间是螺栓连接,在连接处可能会出现锈蚀现象,从而引起电器件搭铁不良,故最好在车身防潮较好的位置单独设计一条管梁与车身钣金连接的管梁搭铁线束。

3)、在设定线束长度时,需要对部分电器件的对接线束长度作拆装维修预留,例如组合仪表、收放机、空调控制器等。

4)、仪表板线束的包扎方式,仪表板部分是布置空间较为拥挤的地方,故穿线空间有限,为了有效地减小线束的外径,在管梁上布置的主干线提倡采用PVC绝缘胶带花缠的包扎方式;对于局部分支线束作了拆装维修预留长度的支线可以采用泡沫粘带的包扎方式,从而减小线束随车体运动而产生的噪音。

(6)、安全气囊线束的分块定义和设计

为了减小外界电气系统对安全气囊系统的工作环境的影响,因此目前在许多车型上,安全气囊线束都是采用线束单独设计和布置;气囊系统配置较全的车型一般包含主驾驶气囊、副驾驶气囊、副驾驶气囊控制开关、左右侧窗气帘、前排安全带预紧器等装置。气囊线束除了连接上述配置件外,还连接安全气囊ECU和仪表板线束或车身线束。(下图为安全气囊线束布线例图)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安全气囊线束布线

安全气囊线束的设计布线应注意以下几点:

1)、气囊线束与仪表板线束或其他主线束走线一致时,不需单独在车身件上设定固定点,应用线束扎带或线束双管夹固定于其他线束上;

2)、线束需要采用黄色波纹管包扎保护,便于和别的线束区分开来;

3)、气囊ECU需要单独设定搭铁点,不要和其他电气系统共用接地线。

(7)、空调机组线束的分块定义和设计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式一般可分为手动、电动、半自动或自动控制方式。空调机组线束是布置在空调机组上的线束,主要连接仪表板线束、鼓风电机、鼓风电机调速器、空调控制器、蒸发器温度传感器、模式风门电机(非手动用)、温度风门电机(非手动用)、内外循环风门电机(非手动用)、室内温度传感器(非手动用)等。(下二图分别为手动和自动空调机组线束布线例图)

手动空调机组线束布线例图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自动空调机组线束布线例图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空调机组线束通常都是随空调机组整体供货,因此在线束的固定、包扎等方面由空调厂家自行解决。但在线束设计中,需要设定空调机组线束与外围线束(主要是仪表板线束)的对接位置和长度,若空调机组线束还与非机组上的电器件(如空调控制器、室内温度传感器等)有直接对接关系,需要设定该分支线束的走向和长度,以便空调厂家根据实际需求来生产线束。

(8)、天线等信号线束的定义和设计

收放机天线线束是连接收放机和外置天线或天线放大器(印刷式天线)的一条同轴电缆线,该线束的大体布置走向一般由收放机和外置天线(或天线放大器)的布置位置而定。常见的信号线束除了收放机天线线束之外,还有GPS信号接收线、GSM信号接收线等。(下图为收放机天线线束布线例图)

收放机天线线束布线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在设计天线线束时,天线线束要尽量沿现有的线束进行布置走线,避免在车身件上再单独设定线束固定点,通过线束扎带或线束双管夹固定在其他线束上。该线束一般情况不需要设定包扎方式,在设定线束长度时,需要预留出收放机从仪表板上拆卸取出的线束长度。

(9)、顶棚线束的分块定义和设计

顶棚线束是连接车内顶棚区域电器件的线束。该线束走向通常是沿车身侧围A柱或B柱而上到达顶盖内横梁连接室内顶灯、电动天窗开关和控制器等电器件,与顶棚线束发生对接关系的线束一般为仪表板线束或车身主线束。(下图为顶棚线束布线例图)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顶棚线束布线

顶棚线束的设计过程中,可参考下列几点:

1)、在选择线束固定件时,不适宜用扎带、应优先采用平板式的卡扣,从而减少线束的自然下垂长度;

2)、在线束的包扎方式设定上,较适宜采用泡沫粘带包扎,从而降低线束与车身件运动摩擦产生的噪声;

3)、顶棚线束与车身或仪表板线束的对接插接件须作固定,避免随车体运动产生异响。

(10)、车身主线束的分块定义和设计

车身主线束是连接车身地板、侧围、后围电器件的线束,其连接的电器件有驻车制动指示灯开关、安全带指示灯开关、门灯开关、行李舱灯、后组合灯、后除霜器(两厢车)、高位制动灯、油泵电机及油量传感器等。与其对接的线束主要有前围线束(或翼子板线束)、仪表板线束、乘员车门线束、尾门线束、ABS后轮轮速传感器线束等。该线束的分块可根据白车身的结构分块和电器件的布置情况进行细分。有时为了满足线束的装配工艺需求,将车身驻线束分为车身左侧线束、车身右侧线束、车身中间线束、车身地板线束、车身后围线束、车身侧围线束等若干线束的任意组合。(下图为底车身主线束布线例图)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底车身主线束布线

在车身主线束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满足线束装配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线束的分块连接,从而减少线束的对接次数,也降低了线束的生产成本;

2)、在线束包扎方式上,因根据各段线束所处的工作环境因素,选择相应合理的包扎方式,如温度、钣金棱角的处理状态、湿度、布线空间等因素;

3)、车身部分的内饰件、座椅等车身附件等采用螺钉或螺栓的安装方式较为普遍,因此在布线时,要求线束要与螺钉或螺栓的装配区域保持一定间距,避免在装配车身附件时线束被螺栓或螺钉割断;

4)、与车身主线束发生对接关系的线束较多,在设计时,要满足对接处的操作空间需求,对那些无法用卡扣固定于车身的对接插件(如与车门线束的对接),需要设计海绵泡沫将插件包住,避免其晃动碰幢产生异响;

5)、在对车身主线束的搭铁点的设定时,功率分配要合理、信号地和电机地要分开设定;

6)、在线束不易弯曲成型或易损伤的部位,需要设计线束护板或压板进行固定保护。(如下图中所示)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线束护板或压板

(11)、车门线束的分块定义和设计

对于轿车而言,车门可划分乘员车门和行李舱门,因此车门线束也分作乘员车门线束部分和行李舱门(或后背门)线束。

(12)、乘员车门线束的分块定义和设计

乘员车门线束的分块规则一般根据车门数量(分双门和四门)和车门所在位置来定义划分的。通常情况下,车门线束可分为主驾驶车门线束、副驾驶车门线束、后排座左车门线束、后排座右车门线束。对于主驾驶车门线束,其连接的车门电器件主要有:玻璃升降器总控开关、电动后视镜开关、中控锁开关、玻璃升降器、门灯、车门扬声器、车门闭锁器、车门锁芯状态开关等,其它三门线束连接的电器件有玻璃升降器控制开关、玻璃升降器、门灯、车门扬声器、车门闭锁器等,根据车型档次和电器件布置位置的不同,车门上配置的电器件也有所不同。

乘员车门线束是穿梭布置于车门内钣金件和车门内饰板之间的线束,随车门总成一体安装于车身侧围上与车身主线束或车身侧围线束发生对接关系。(以下二图分别为主驾驶车门线束和后排座车门线束的布线例图)

主驾驶车门线束布线例图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后排座车门线束的布线

对乘员车门线束的设计中,可遵循以下几点:

1)、车门总成是作为一个总成模块装配在车身上的,所以线束随车门装配时,线束与车身线束的对接位置和对接操作要满足车门总成的模块化装配工艺要求;

2)、车门的车窗玻璃、玻璃导轨拉索、车门锁拉杆都是一些运动件,所以在布线时

线束要与上述运动件保持一定的间距,避免运动件与线束接触;

3)、车门与车体是铰链连接方式、且车门是常用开闭件,车门上易产生静电,为了消除静电,最好在车门上设定一个车门与车体连接的静电消除搭铁点;

4)、车门线束胶套的设计和布置不仅要满足密封、保护线束的需求,还须满足运动校核要求。

(13)、行李舱门或后背门线束的分块定义和设计

在该节前面已提及过轿车可分为三厢式和两厢式车。对于三厢式轿车,行李舱门上主要装置了后组合灯、行李舱门闭锁器、牌照灯等电器件。(下图为三厢车的行李舱门线束布线例图)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三厢车的行李舱门线束布线

两厢车由于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单独行李舱了,故通常称行李舱门为后背门或尾门,故其上布置的线束也称之后背门线束或尾门线束,后背门上主要装置了后雨刮电机、高位制动、后除霜器、后背门闭锁器、牌照灯等。(下图为两厢车的后背门线束布置例图)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无论是两厢车还是三厢车,在尾门线束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和乘员车门线束一样,需要设定一个静电消除搭铁点;

2)、车门线束胶套的设计和布置要满足密封、保护、运动校核要求;

3)、在线束的包扎方式上,可设定为PVC绝缘胶带密缠包扎;

4)、如果所配置的车门闭锁器或后雨刮电机是通过壳体接地的方式,则需要静电消除搭铁线有两用功能,既能消除静电又能作为雨刮电机和闭锁器的接地线。

(14)、ABS轮速传感器线束的分块定义和设计

ABS轮速传感器线束是一条较为特殊的屏蔽线束,该线束不是由线束厂家来生产,而是传感器自带的一部分线束。虽然该段线束由传感器厂家自带,但需要设计方根据布线的周边环境状况设定出该段线束的长度、线束的固定方式以及线束的保护措施,提交传感器厂家,传感器厂家按设计方的需求来生产。轿车的ABS轮速传感器线束可分为ABS前轮轮速传感器线束和ABS后轮轮速传感器线束。(下二图分别为ABS前轮轮速传感器线束布线例图和ABS后轮轮速传感器线束布线例图)

ABS前轮轮速传感器线束布线例图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ABS后轮轮速传感器线束布线例图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在ABS轮速传感器线束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较为频繁的制动操作时,制动油管温度较高,因此传感器线束要与制动管路保持一定的间距;

2)、传感器线束通常采用橡胶套或管路固定卡扣进行固定,不要使用普通的线束扎带;

3)、传感器线束的固定点间的线长尽量小一些,一般不大于200mm;

4)、传感器线束上的对接插接件必须固定,避免在车体外晃动,通常将固定点设置在车身钣金件上;

5)、在传感器线束与其他件可能产生相对摩擦运动的地方,线束应套防磨波纹管;

6)、底盘的悬架系统与车身之间是有相对运动的,当传感器线束从悬架过渡到车身上时,须预留一部分线长来克服悬架与车身之间的最大远离间距(通常情况,悬架与车身的最大远离间距出现在当车身被举升,悬架自然下垂的时候)

(15)、搭铁线束的分块定义和设计

n 搭铁线束是将电器件的负极和蓄电池的附件连接在一起的线束。目前,汽车是采用单线负极搭铁制,这里所说的搭铁线束指连接白车身与蓄电池负极、发动机及变速箱体与蓄电池负极之间的连接线束。

n 搭铁线束一般分为车身搭铁线束和发动机搭铁线束。车身搭铁线束是指连接白车身与蓄电池负极之间的一条线束;发动机搭铁线束是指连接发动机与蓄电池负极(或白车身之间)的一条线束。(下图是车身搭铁线束布线例图)

整车线束各模块的定义与设计

车身搭铁线束布线例图

在搭铁线束的设计过程中,对于车身搭铁线束要求线束尽量要短,由于蓄电池负极桩头随蓄电池的布置位置已定,因而在车身上的连接点要尽量靠近蓄电池负极,这样车身搭铁线束的长度就减短了;由于该线束是一条单根8~10mm的导线,故在包扎保护方式上可套波纹管包扎。

发动机搭铁线束的设计也要求线束要尽量短,在变速箱或发动机壳体上找一个便于拆装的螺栓(M6或M8),从该点位置引至近的白车身或蓄电池负极桩头;引至白车身的线束,需要考虑搭铁线束随发动机一体装配到白车身上后,线束在车身端的固定操作方便性;如果是连接至蓄电池负极桩头,该线束可随发动机线束一起走向,直至到达蓄电池负极区域;在线束的包扎方式上也是采用套波纹管包扎。

今天就说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感谢阅读并分享!

猜你喜欢的文章

?汽车线束图如何绘制?

?汽车线束电测台设计原则

?北汽福田汽车线束设计规范

? 汽车线束压接技术要求

?线束常用物料的选型原则

?电动汽车低压电器系统详解

?端子压接标准及剖面要求

? 汽车整车线束设计技术交流

? Catia绘制可变直径的扎带(卡扣)方法

?CATIA汽车线束绘制(布线)教程

?CATIA电气线束展平及工程图教程

? 端子压接操作规范及压接标准完全解读

?线束工装板布局图设计方法详解!

?线束工程师的苦逼,有谁能知道?

? 汽车电路图、原理框图、线束图、读技巧与要点

?企标,值得收藏!端子压接规范-节选(三一集团)

?如果你是搞线束的就过来看一下!肯定有所收获!

线束相关教程推荐

1.全套线束设计与工艺教程2019(独家出版)

2.《汽车线束设计与工艺教程》电子版“小蓝书”

3.Catia电气线束教程汇总,方便查找!

4.汽车设计技术标准大全,值得收藏!

5.新能源汽车之动力电池(锂电)技术资料大全

6.新能源汽车培训视频教程

7.精华!汽车高压电线束压接标准(共14页)

8.新能源动力电池包BMS线束设计3D数模

9.动力电池系统高压线束设计规范

10.更多线束设计与工艺教程自助下载…..

来源:线束专家WH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32659.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0年 6月 2日
下一篇 2020年 6月 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