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和天下:和声悠扬,和韵悠长

以“和”为营,将它丝丝缕缕的文化延展和精神阐释融入到事业中,以和为道,十年发展,十年负道而行,十年如一地践行着“和文化布道者”的角色。

《中庸》有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道生深远,至于无穷,“和”即是那未见终点的无穷,自然天道融于形,仁义礼智书于人心。

《论语》之言:“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万象无同,方显斑斓包容,“和”即是那包容万千气象的辽远胸怀,文化表达,精神阐释,还有普天之下的心愿。

数以百万的汉字之中,从来没有哪一个能像“和”一样,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幻化出如此斑斓的内涵,和如此悠远的意韵律。五千年的悠然岁月,足够一个字将它所有的精神散发,深深融入一个民族的血脉。东方声息,一个“和”字便涵指了所有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

醇和天下:和声悠扬,和韵悠长

《君子桥上过,有礼不争先》

和是人和

当“天、地、人”三者作为成事因素同置一个舞台,《孟子》的选择应是最具人情温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想必这是东方文化最动人的表达方式了。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所铺设的绵延百年的兴衰成败,便是如此一道昭彰:成事之行需有好的时机,这是天时,还要有好的运气,这是地利,最重要的是有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人和。

人,生长于天地之间,下立足于“地”,上敬奉于“天”,在“天地”之间休养生息,本意便是取其“中”,如此“人和”便也一脉相承于“中和”的唱谓。“中和”与“中庸”的概念相近,两个字的组合也见自于《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与中庸的观念一样讲究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当适度,强调对欲望、情感和行为等有所节制,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这是个人品质修身的一种体现,儒家为此衍生了一套近乎完整的理论方法体系,“吾日三省吾身”,反求诸己,尽心知性,自我修养,从而进入一种高尚而又和谐的人生境界。其中,“君子”作为儒家心目中理想人格形象的标准,更为“致中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孔子为例,他提出君子需有“三戒”:“少之时,戒之在色;及其壮也,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戒之在得。”又要有“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而“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和“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颖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则更为直观地表达出个体身心和谐的所在。

文化布道,犹如一场“君子致中和”的修身之行,君子之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和便是在“道”“德”“仁”“艺”处演绎了一出精彩纷呈的文化饕餮。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从一开始,这群践行“和”文化的时代精英就将事业之“道”置于普天大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愿望:“和”,在事业中寄予“天下和”的初衷,真正做到了以天下为公,契合时代的呼唤。

醇和天下:和声悠扬,和韵悠长

《仁者寿矣》

和是融和

莱布尼茨的那句“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若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它所揭示的是关于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法命题:统一的物质世界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组成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的不同个体各有其特殊性,且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又有着普遍的联系,存在着许多共性,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有机的统一,不可割裂。这个最早接触中国文化的欧洲人,显然受到儒家“和而不同”理念的影响,才会生出如此在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中探寻统一性的观念。“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孔子关于“和”与“同”的思考到了宋代演变成为义利之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宋代儒学的义利观念更明确地解释了“和而不同”,将其上升为思想方法和处世哲学的高度加以阐释。人们便是借助这种“和而不同”的内在和谐统一的追求,来构建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和谐:既追求着相一致的追求,也包容着个体之间的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它引导着人们放开心胸,包容他人的不是,才能化解矛盾,与周边人和谐相处,而这上升到国家层面来看,即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具备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包容外在的差异,共同构建多元并存共同繁荣的世界。

这是中国精神的笔画精髓,也是“和”文化基因的源泉。“和”深知站得高方能望的远,立于地球之外才能看到这个蓝色星球每一寸土地中的美好,它的事业目光从不拘宥于湖南一地,而是着眼于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它传承着中国和文化的宏伟唱词:“协和万邦”“燮和天下”“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先贤目光所及,洞察自然万物,究究人伦之道,视和为天下之达道。

如今国学又兴,人们对这个传承传统东方智慧的文化再一次心生执念,“和”文化是天下人所共有,是中华民族献于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和”文化为事业行舟之水,其中彰显的正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以及面向未来的从容。将“和”文化融入胸襟,它不惧怕未知世界的未知,它以自信从容地姿态接纳着世界的春光雨露。

醇和天下:和声悠扬,和韵悠长

《无信则不足以立人》

和是谐和

中国自古讲究“天人合一”,在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意识概念中,我们不难感知人们对于“和”超然性的期望。“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原本就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

这种自然天道的情怀,颇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循环公式相近。儒道两派自古发源,相互之间最深的交汇痕迹莫过于阐述人与自然的观念,它们一致性地强调人们往来行事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基本皈依。

为此,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滋生一套完整而详备的礼仪,引导着普天之下的人心何来何往。《论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人心尚和,但不应是“如泥塑人”的一团和气,礼的存在就是彰显本体之间的差异,在不同中求得一分和谐,毕竟和而不同,螺帽不同于螺丝,才有彼此相嵌的余地。

以和为文,以礼行事,它是一个精明的舞蹈家,游走在无疆的“和”与有界的“礼”之间,追求每一项美的极致,但不过分偏执以至于极端,和“和”于血脉融通的深爱,礼“礼”于张弛有度的往来。

最为人称道的和谐,想必就源自于那种极致而不极端的追求,心持最大成的和文化,对于事业,一面深爱,一面恪守着不可逾越的“礼”的约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一出极致而不极端的戏码,也书写着人世间书墨醇香的“和谐”。

醇和天下:和声悠扬,和韵悠长《欲得大自在 便与天下和》

和是竞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80岁寿辰聚会上的这十六字箴言,恰如其分地阐释“和”字在哲学世界里的理论博弈。“和而不同”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对个人为人处事的参照模板,也还在于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的情怀体现。

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植根于商业文明良好存在,拨开外衣窥视商业文明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它的起点与归宿,在和文化中,依然可以聆听到它在雪域高原处的第一声叮铃。“和而不同,至于包容。”商业竞争也是“和”文化的一种修演方式,市场主体的不同特质共同构成一个市场存在的因素,市场文明就体现在对市场主体差异性的包容之中。

以包容的心态求共存,在共存中演绎和谐,这是最受尊崇的商业之道。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恩怨,“和”的理念,倡导既要竞争,又要合作,不能因为市场竞争而不择手段,一定要分出你死我活,坏了和谐之道,便也难免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他们以“竞和”的心态看待商场之上的竞争,那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完全可以实现共生多赢。

竞争不可避免,但要做到君子之争,情谊不可或缺,那是真真正正的手足之情,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十年来,他们以“和”为基,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抑恶扬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八道笔画的“和”字书写着不同天地的人间烟火。以“竞和”之心求共赢、多赢,为市场经济的商业文明,贡献了一种新的和谐范本。

“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气韵,也是当今世界文明之大道,今天,当我们站在传统与现代的时代坐标,憧憬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在21世纪的日月星辰中发起中华文化的复兴运动,“和”文化是最割舍不下。以“和”为钟杵,敲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万里洪钟,它敲出的和声悠扬,和韵悠长。

醇和天下:和声悠扬,和韵悠长

《君子守信 如劲竹守节》

和是醇和

对“醇和”的意味理解,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或是最好的参照,七子之行,“集聚山林,诗杂仙心,飘忽俊佚,言无端涯。”魏晋时代虽称不得清穆之世,但也正是对时事的隐避,造就了七子的“醇和之灵”。张居正吟咏七子“皆履冲素之怀,体醇和之质。”嵇康《琴赋》之言“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则是对于己身的一次代言。

由此不难感知,“醇和”不单是对一件事物的品质修饰,它在心意世界里的落影更多是对人性的描绘。古往今来的历史中从不缺乏“醇和”之气的文人志士,他们高雅不媚俗,执着不固执,从容不急躁,聪慧不盲目,醇和之士也向来知于轻重取舍,重人轻物,重实轻虚,重内轻外,他们或满足或超然于物质的价值,心之所寻是精神世界的富足和认可感。

醇和用于一件事物的风格特征表述则包含醇厚和谐之意,醇味层次丰富,飘逸明快,方显和韵自然醇厚,优雅流长。“醇和”以“醇”为味,以“和”为道,搜罗天下美物,用尽最好的配方和工艺,为的就是这份悠长和深沉。

醇和对精神世界的书写源于工匠精神,他们甘于人生的寂寞,淡泊名利,却醉心于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和对完美的孜孜追求,为此他们可以用最严格的标准来规范自身,也不介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每一个99%都提升到99.99%。

醇和天下:和声悠扬,和韵悠长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和人皆识君》

工匠不是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在他们的身上具备诸多更深远的内涵,他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成功的代名词,但大多数的成功者都可以是工匠精神的代言。

“醇和”亦需兼怀艺术气质,用爱、用激情、用想象力、用一个人的赤子情怀,像写一首诗、画一幅画、拍一部电影一样去做好一件事。

艺术便是以如此的方式打动人心,它们不以外在的感官裁定好坏与优劣,那些赋予一片心意,融入一片深情的作品,都是好的演绎,心意之作,必有心意回应。人们常说艺术家往往都是自恋的,他们的自恋来自于感动,他们感动于自己的作品,因为在那里面,他们安放了心里的一切。

工匠之行,艺术之心,于人都是内在精神的修为,它们让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更加丰满,也让他的外在呈现更为悠远。庄周所言:“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所指大抵也是这般心意,当一个人的修身之为达到理想的高度与境界,便可称为楷模,在经邦济世的活动中,让自己的道德风范惠及全社会。

这是醇和之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最深刻的呈现方式。人们曾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通俗谚语来表达如此心意,也是在说明一个简单通俗的道理:对于一个人,一家企业而言,内在的醇和是根源处的存在。(文/赵闯成 图/何立伟 来源/《成功》杂志 编辑/杨煜晨)

扫码关注天下和书院

醇和天下:和声悠扬,和韵悠长

共享思想 共创未来

出版人:魏驾雾

主编:董玮

电 话:010-59799166

商务合作:李先生 13911238083

投稿邮箱:351046627@qq.com

《成功》官方网站:www.success-time.cn

来源:成功传媒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35192.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6年 2月 21日
下一篇 2016年 3月 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