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浩夫妇:无悔32年山沟壮丽人生

王思浩夫妇:无悔32年山沟壮丽人生

幸福晚年。

上海市闵行区古美路街道东苑半岛小区的一间明亮的客厅,面对的是一对有着辉煌经历的八旬老人。王思浩,曾是航空发动机试车专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那一代有理想有作为的中国人之一,多次荣膺全国科学大会奖和航空工业部科技进步奖;鲍莉珍,与老伴同在一个企业,曾担任职工医院内儿科护士长、荣获卫生部颁发的护龄30年“南 丁格尔荣誉证书”及奖章。在上一个世纪,他们隐姓埋名三十二年,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献给大山深处一个叫“菜花洞”的地方。“情系蓝天、追梦航空”,就是他们一生的写照。

背着父母改报志愿,毅然报考军工院校

1939年,王思浩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在那个抗战烽火燃烧的年代,兄妹三人从小 承载着家族的期望。学习用功、成绩优秀的王思浩在徐汇中学名列前茅。1956年,面临高考,他本人最初的目标是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专业,按照上海考生的惯例,大多不愿离开上海,他的父母身体不好更希望他留在上海读书,即使报外地大学选择半径也仅在南京与上海之间。没想到,报考志愿前校长一次谈话改变了他的命运:要长久和平必须强国强军,优秀学生报考首先要选择国防军工专业。王思浩知道古来忠孝不能两全,自己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的,为了祖国国防建设的需要,王思浩当即自己做主,报考了位于南京的华东航空学院(学校不久迁西安,即今天的西北工业大学)。事后,父母埋怨他为什么不与家人沟通,他回答,若沟通一定走不成。

五年的大学生涯,以全优成绩毕业。他的蓝天梦从此开始。

追梦航空”钻山进洞 圆梦不离试车平台

王思浩毕业后最先在西安航空发动机厂担任工艺员,工作是设计螺钉螺母。一年后,他先后调沈阳航空发动机厂、贵州三线航空发动机厂,在发动机试车台一直做到退休。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王思浩长期从事的是飞机发动机的总装测试工作。作为航空发动机制造最后一个环节,只有整机调试合格后才能交付军方使用。任务重、责任大、不能有半点马虎和失误。试车工作,往往几百小时连续工作,特殊的工作需要,他必须一步不离试车台,夜以继日,以厂为家。对于三线职工春节不能回家团聚,甚至父母病危也不能赶回尽孝,大家都心甘情愿。

王思浩夫妇:无悔32年山沟壮丽人生

曾经的家园。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与外敌多次发生军事冲突,面对敌对国家的战争叫嚣,毛主席号召“建设三线”、“备战备荒”、“要准备打仗”制定了“备战备荒”、“准备打仗”,一些重要国防工厂纷纷钻山进洞。王思浩响应再次义无反顾,随着三线建设大军,来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大山深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与时间赛跑,完成三线新厂发动机试车台的筹建、制造到安装。

32年如一日,他奋斗在 “追梦航空”的人生平台,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试车主管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技术科长。

吃苦耐劳、严细认真、创新争先是王思浩的最大特点。针对我国航空发动机的薄弱环节,他紧跟科技前沿,创新发展试车平台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领衔开发出试车自动化处理相关软件,他研发的主要科技成果有的今天仍应用于生产,还多次在国家与行业摘金夺银:一次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还有三个课题获航空部技术进步二、三等奖。1996、1997年他本人因科研成果突出两次荣立航空部三等功。

相知相爱追梦伴侣,奉献牺牲军工楷模

王思浩夫妇:无悔32年山沟壮丽人生

青春时代。

在艰苦寂寞的“菜花洞”,在充满神秘感的贵州三线航空发动机厂,拼搏、争先、牺牲、奉献是大力弘扬的企业精神。“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是那一代职工的真实写照,不能不提的是,王思浩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三十二年“追梦航空”,他身边始终站着一位相亲相爱、志同道合的知音和伴侣。

善良热情、积极上进的鲍莉珍是一位生长于青山绿水间的杭州姑娘,杭州护士学校毕业后就地分配。然而,她没有续写西子湖畔断桥邂逅那为人乐道的美丽故事,却把爱情的橄榄枝伸向了寒冷陌生的远方。鲍莉珍经姐姐介绍认识了这位青年技术员,打动芳心的不仅是他俊朗的面庞、斯文的谈吐,深沉的性格,更是他对航空事业热爱与执着。婚后,鲍莉珍毅然离开杭州,来到爱人身边,在这家航空企业附属医院,从事与一线工作息息相关医疗保障工作。

不管是做护士,还是担任护士长,鲍莉珍始终不忘用当时最时尚的一句话约束自己:“对工作极端热忱,对患者极端负责”。人们常见这位大山里的白衣天使、全厂公认的“最佳护士”背着药箱,翻山越岭顶风冒雪,走上十几里,到厂区为坚守岗位的一线职工送医换药。 王思浩工作经常早出晚归,赶上试车几天不回家司空见惯。 鲍莉珍即当妈又当爸,这么一人把两个孩子带大,受了多少累,流了多少泪,只有她自己知道,可是她理解爱人,从没有一次拉后腿,没有一丝埋怨。有多少次,在震耳欲聋的试车现场,夫妻二人经常是近在咫尺却各忙各的。一次次现场小别,鲍莉珍远远地望一眼放心不下的丈夫,依依不舍,泪水潸然。

王思浩夫妇:无悔32年山沟壮丽人生

山沟一家人。

叶落归根回沪定居,老有所为余热发光

1999年,王思浩鲍莉珍夫妇正式退休,叶落归根回沪养老定居。

虽说是养老,但这对老党员本色不变,发挥余热当上了志愿者。医学上有一技之长的鲍莉珍,在小区内成立闵行区第一个“居民健康自管小组”, 她给居民义务做健康咨询,上门服务老弱病残。为了让大家方便找她,还把私人电话公布于众,十年来风雨不误随叫随到。王思浩老人也不轻闲,作为志愿者和楼组长,他臂戴红袖章出出进进,综合治理、垃圾分类、纠纷调解,专管别人不爱管的事,操大家操不到的心。老人态度和蔼,通情达理地工作方式,让当事人从心里佩服。如今,这对八旬老夫妇,在党支部、老年协会、侨联、综治委都找到了新的平台,服务居民,做得风生水起。

走出深山沟,回到大上海,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也有了许多不一样的感觉。一个研究员级的高级工程师,在贵州领取的退休金只有四千多元,与上海的同是高工的哥哥相比差了一半还多。鲍莉珍虽是中级职称,退休金仅仅三千元左右。面对那些说他们支援三线“吃亏了”的论调,老夫妇不以为然。在物质上,他们不与别人比,只与自己比,现在住的电梯洋房,比起改革开放前的筒子楼,比起当年山沟创业时的干打垒,居住水平不知高了多少倍。上海市政府制定政策,为支内人员给予一定经济补贴,他们非常感谢又非常不安。这对老人从不把挣多少钱当成人生的准则,经常说的是“知足常乐”。

人生能有几回搏,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国家航空事业,是他们最大的快慰。退休后,他们夫妇旧地重游。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王思浩很高兴他当年的科技创新思想已经发扬光大。

王思浩夫妇:无悔32年山沟壮丽人生

志愿者夫妇与作者。

来源:胡铁华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36008.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2年 9月 18日 上午8:33
下一篇 2022年 9月 18日 下午2:1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