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垃圾分类后最终有没有混运?我们半夜跟踪了三辆垃圾车

挂桶、抖桶……短短几秒,一桶灰色的其他垃圾就进入垃圾收运压缩车,自动进行压缩。

南洲街时代廊桥小区、凤阳街、海琴湾小区……绿色的餐厨垃圾车经过十多个站点,最终驶向垃圾处理厂。

在广州,这样的一幕幕每天在各地上演。广州每天产生的垃圾超过3万吨,除去可回收物7500吨和少量有害垃圾,剩下的2.2万吨都要进入收运环节,或焚烧,或填埋,或生化处理。

垃圾分类是重大民生实事,广州要在全省做出榜样,走在全国前列。分类收运,才能做到分类处理。改善收运线路,清洗垃圾车、垃圾桶……规范分类收集运输,广州各区在行动。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跟随多路垃圾收运车,发现基本做到了“专桶专用”“桶车一色”,严格执行不合格就拒收。为杜绝混收混运,广州已对外公布分类运输线路1321条,接受市民监督。

其他垃圾“直收直运”不留痕

入夜的广州,热闹依旧。桂花岗小区内,不少街坊散步纳凉。3个环卫工忙碌着,将不同地方的灰色垃圾桶陆续拉到道路两旁。

晚上九时,灰色的其他垃圾收运车从桂花岗路拐进桂花岗小区,准时停在临时收运点。早已等候在此的环卫工马上各就各位,开启“装车时间”。

广州垃圾分类后最终有没有混运?我们半夜跟踪了三辆垃圾车

两个环卫工各自拉着一个垃圾桶迅速推到垃圾车后面,一个早已站在垃圾车右后边等候的环卫工开始操作按键进行装车作业。

“啪啦”,翻桶架从车上落下。环卫工熟念地将两个垃圾桶对准压板,翻桶架缓缓上升,大约一米。

“哗啦”,垃圾桶翻转,各色塑料袋、果壳等稀疏地落下。

停顿一秒,翻桶架开始抖动,剩余的垃圾相继掉出。

短则三秒,长则十秒。垃圾全部落下,翻桶架再次降落,环卫工迅速移走两个空垃圾桶。

除了塑料滑落的声音,现场偶尔还能听到玻璃破碎声。闷热的空气中混有一丝酸腐味,不算刺鼻。“目前居民已经参与垃圾分类,我们把二次分拣点任务落实到环卫工人身上。”流花街环卫站站长刘运宁解释,难免有分得不好的,所以其他垃圾里混有极少数玻璃等可回收物。

大约40分钟,当晚85桶其他垃圾全部“上车”。原来,周边1700多户以前每天产生约90桶其他垃圾。随着垃圾分类逐步深入,部分餐厨垃圾能分出来,其他垃圾量在逐渐减少。

不同于普通垃圾收运车,这辆灰色收运车自带压缩功能,采取的“直收直运”模式。按照广州要求的“公交式”收运,收运车从桂花岗小区开出,还要“停靠”其他站点。

花果山社区环市路铁路边36桶,站南路邮局10桶、站西路大院27桶……一次收齐约150桶,时间已经到了晚上十一时,已有十年工作经验的司机小林驾车直达李坑垃圾焚烧厂。

广州垃圾分类后最终有没有混运?我们半夜跟踪了三辆垃圾车

收运车每到一处,环卫工第一步就是在车尾部垫上帆布垫,为了接住遗漏的垃圾。收运车一走,环卫工还要继续收尾。清扫地面、冲洗地面……除了地面湿润,垃圾收运点基本不留痕迹。

“以前市民总是捂住鼻子绕道走,现在都是正常经过。”当环卫工十多年的李姨最近发现了这一变化。

在越秀,每天像这样的其他垃圾“直收直运”线路共有34条,还有25条“二次转运”线路。

夜生活丰富的广州,入夜后还会产生部分垃圾。为了让市民开启一天“干净整洁”的生活,有的收运点早上五时就开始作业。为了少扰民,白天其他垃圾大多采取“二次转运”模式。收运车开到收集点,迅速将垃圾桶拉上车直接运走,达到压缩站将垃圾桶里垃圾倒出,在压缩箱里进行压缩,最后运到终端处理厂。

“以前环卫站的灰色桶不够,比如用绿色桶装了其他垃圾,同时也上了灰色车。垃圾没有混运,只是专桶没有专用。”刘云宁解释,很多收运点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市民投诉混收混运。

餐厨垃圾保证“日产日清”

清晨6时40分,广州海珠区新光大桥底下,海珠区城市管理局机械化作业中心的一辆绿色餐厨垃圾专运车缓缓驶出,开始它每天200公里的垃圾收运之路。

一名司机搭档一名督导员,是一辆餐厨垃圾专运车的标配。第一站来到南洲街时代廊桥小区垃圾收集点,环卫工人在清洗地表污迹和冲洗备用的垃圾桶。随车督导员到达收集点,首先打开绿色的餐厨垃圾垃圾桶查看。“主要看是否存在混装,是否有过多的潲水存积在垃圾桶里。”他说。

广州垃圾分类后最终有没有混运?我们半夜跟踪了三辆垃圾车

手机拍照记录,督导员确认合格后,环卫工人便把垃圾桶推至前来收运的餐厨垃圾车旁边。“桶车一色”是防止出现混收的手段之一,只见绿色垃圾桶随液压输送装置缓缓上升,当到达车顶部后倒入绿色罐体车厢内,餐厨垃圾在罐体车厢内还会经过压缩。

第二站是南洲街的尚东峰景和明都华庭的收集点,两个相邻小区当天共分类出3桶餐厨垃圾。最近,餐厨垃圾比以前多了约有一桶。

海珠区凤阳街属于老城街道,道路比较狭窄。然而垃圾收集点居民区保持着合理的距离,地面干净整洁,现场闻不到刺鼻的味道。“凤阳街道的垃圾分类收集点主要负责街道上4个老小区的垃圾收集工作。由于没有完善的物业管理,老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主要是居委会去推进,统一运到街道的集中收集点。”凤阳街道办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我们加强了垃圾分类的上门宣讲教育,和前几个月相比,来到收集点的餐厨垃圾大概多了两倍。”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推进,成功分类出来的餐厨垃圾量将越来越大。现有的运力能否从容应对?

广州垃圾分类后最终有没有混运?我们半夜跟踪了三辆垃圾车

广州对垃圾收运时间也做出了规定。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要求每周清运,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必须日产日清;收运时间应尽量避开交通高峰期,实现错峰收运。

为保证日产日清,针对越来越多的运输量,海珠区城市管理局机械化作业中心又新引进了6辆垃圾车,一共有239辆车可以正常作业。

配足配齐分类收集容器和分类收运设备是落实分类收运全流程的关键点。广州市垃圾分类“再出发”以来,各区纷纷斥资买车买桶补齐设备短板。

其中,白云挂网采购18辆餐厨垃圾运输车和170辆小型餐厨转运车,进一步完善辖区18个镇街的餐厨垃圾收运网络;从化区拟投入超400万元购买包括垃圾桶、果皮箱在内的各种分类容器;越秀区已经采购了5000个分类收集容器并投入使用。其他各区根据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联席会议要求,按计划推进全市600个分类样板小区分类垃圾桶配备,在九月底前配齐并逐步做到辖区全覆盖。

不合格餐厨垃圾被拒收

记者一路跟车发现,收集点的餐厨垃圾大多符合收运要求。

在上渡路的海琴湾小区垃圾收集点,当天仅分出一桶餐厨垃圾。当督导员打开该收集点的餐厨垃圾桶时,发现桶里有明显的潲水存积,而且餐厨垃圾存仍然放在垃圾袋里。“混收的垃圾会污染掉整个垃圾车罐体里的餐厨垃圾,在终端处理环节整车餐厨垃圾都会被拒收。”相关负责人当场拒绝,“我们会要求物业或者负责的保洁公司对不合格的餐厨垃圾再次进行分拣。如果不合格的情况屡次发现,我们就街道报告情况。”

广州垃圾分类后最终有没有混运?我们半夜跟踪了三辆垃圾车

日前发布的《广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精准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全流程各接驳对接点责任,对收运单位发现所交的生活垃圾不符合分类标准的,应当要求改正;拒不改正的,收运单位可以拒绝接收,同时向所在地镇(街)报告,由镇(街)及时协调处理。

一次混收混运足以毁掉所有的分类动员。“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环卫处处长张刚用三句话形容分类收运的基本要求。同时,广州要逐步推广“桶车一色”、直收直运等收运方式。

截至2019年7月,广州共设分类集中收集点约1.17万个,分类运输车辆约2400台,分类运输线路1321条。市民若发现“混收混运”,可立即拨打12345投诉。

记者观察

垃圾收运不扰民的秘密

垃圾收集点环境脏乱、异味难闻等问题曾困扰老城区的居民。为做好分类收运,广州要求各区要规划、建设并升级改造辖区内的垃圾房、转运站等分类设施,补齐垃圾运输中转能力短板,强化对垃圾桶、收集点、压缩站等设施设备的维护保洁,严格落实作业规范流程标准,解决邻避现象和扰民问题。

每天2万多吨垃圾,从产生到收运,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扰民。清洁直运,垃圾不落地,这是广州市城管部门的要求。为做到车走、地净,入夜的广州和凌晨的广州,很多环卫工在默默工作。

广州垃圾分类后最终有没有混运?我们半夜跟踪了三辆垃圾车

垃圾车所经过的所有收集点,最靓丽的风景,总是环卫工人们挥洒汗水的忙碌身影。

早上七时,在凤阳街道的江南大道南244总站吊装点,环卫工人们正各司其职,有的仔细地冲洗着垃圾桶,有的对地面进行清洗及除臭工作,有的忙着把清洗好的垃圾桶整齐地排列好。

中午时分烈日当头,几十辆备用垃圾车整齐停放在海珠区城市管理局机械化作业中心。一辆洗扫一体车绕着大院行驶一圈,把除臭剂高高地喷射到空中十几米高。随着除臭剂缓缓飘落,大院里的的垃圾车又完成了一次除味“洗礼”。

除臭之前,给垃圾车“洗澡”同样重要。一辆垃圾车完成一天的收运工作后,缓缓驶进海珠区城市管理局机械化作业中心排队等候洗车。

位于小北路131号的压缩站,公布的时间虽然是到晚上十时30分。但为了深夜不扰民,压缩站提前停止了作业。走进压缩站,并没有太大的气味。风帘、门帘、喷雾……为了减少气味、少扰民,压缩站特别安装了很多设施。墙上贴着紫外线消毒提示和压缩站操作规程。每次作业完要喷洒生物除臭粉,不仅是地面,喷洒覆盖了立体空间。

晚点十一时,在花果山社区环市路铁路边,垃圾收运车缓缓驶入夜色。一个环卫工迅速捡起垫在地上的帆布,两个女性环卫工开始清扫路面。在他们身后,还有一个环卫工拿起高压水枪,一遍遍冲刷。不时有市民匆匆忙忙地路过,并没有因为是垃圾收集点而绕路。现场,气味渐渐散去。除了路面湿润,并没有其他痕迹。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从分类投放到分类收运,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和绿色低碳社会新风尚,市民和环卫系统要一起努力。

【记者】冯艳丹 谭超

【统筹】郑佳欣

【摄影】吴伟洪

【作者】 冯艳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36014.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9年 8月 16日
下一篇 2019年 8月 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