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飞手”和“会飞的照相机”

来源:广州铁道报

本报记者:邱育莲 袁也

通讯员:欧阳文强

图片:王政刚

——翻山越岭探秘无人机巡线

广州供电段无人机巡线作为一件新鲜事,正在科技圈粉。作为集团公司率先应用的单位,不仅吸引了众多兄弟单位的观摩,还登上了央视荧屏。

无人机巡线如今运用得如何?相比于人工巡线有何优势?暑运期间,记者走进广州供电段一探究竟。

年轻“飞手”和“会飞的照相机”

中山高铁供电车间职工张发佳正在进行接触网设备巡检

“会飞的照相机”初试牛刀显神通

“人工巡检设备是存在盲区的,比如很难检测到跨线桥、跨越线、隧道口,以及位于崇山峻岭中的变配电所电力架空线路的设备状态。”广州供电段分析检测室挂职副主任陈珂说,“而无人机就像一台会飞的照相机,能拍到望远镜看不清的死角。”

近年来,无人机时常出现在公众视野。《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令人赏心悦目的航拍画面就是无人机主导的。

早在2009年初,国家电网公司就正式立项研制无人直升机巡检系统。近几年,无人机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从无到有,并越来越广泛。曾经作为高科技手段的无人机巡线,如今已经遍布全国电网输电线路,就连高居世界屋脊的青藏联网工程也实现了无人机巡线。

2016年3月,借鉴电力系统无人机巡线的先例,广州供电段领导提出将无人机应用在接触网、电力设备巡检的课题。6月,段里购置了2台大疆无人机。7月,又将无人机推广到设备故障排查中,先后在广州北、中山、云浮东供电车间进行了多次故障排查。

牛刀小试,初尝甜头。今年春运前,广州供电段又购买了7台无人机。9台无人机在春运中大展手脚,吸引了包括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的关注。

“哪怕春运时线路这么繁忙,我们也可以在确保列车行车安全及无人机飞行安全的情况下正常巡查。”段分析检测室的王政刚告诉记者。

2017年春运,广州供电段使用无人机共检查线路1000多公里,累计飞行时间超过3000分钟,协助排查安全隐患,确保线路质量良好,为春运期间运输安全提供有力保证。

“飞巡”20分钟胜过人工巡检1小时

以前,劈山开路巡线的日子让刘智华记忆犹新。

刘智华是广州供电段韶关高铁供电车间的一名电力线路工。韶关高铁供电工区外电源线路30公里长,这里山比较多,山上架设了很多电力杆。巡视人迹罕至处的设备,职工就要用砍刀开路。

“以前光是爬两三个山头都要用半天时间,下雨的时候土地泥泞就更加难爬上去了。”刘智华说,“爬上山后用望远镜瞭望,也只是从下往上看,不能从上往下看,还存在盲区、死角。”

而使用无人机,可以在空中多方位清晰地拍到故障点。广州供电段使用的无人机要求作业时控制半径在1.5公里以内。拍摄距离3米左右,就能看清螺帽、螺杆等设备零部件的状况;5-8米就能看清绝缘子、腕臂开关等大件设备的状况。它具有2000万像素,一秒钟能拍摄64帧,可传回4K(4096×2160的像素分辨率)以上质量的高清图片。拍摄完后,当天由车间组织分析人员对拍摄图像及视频进行分析,次日送回段分析检测室备份,并由检测室的分析人员进行抽查分析。如果发现问题,便及时通知车间处理。

“以前要花1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要几小时就能搞定。人工巡线要花去一两个小时的线路,无人机只要20分钟就能巡完。”韶关高铁供电车间党总支书记陈德宝介绍说,“不仅仅提高了效率,还节省人力。人工巡线一出去就要6个人一组,而无人机巡线只要有4个人就可以了。”

无人机还可运用在应急故障发现及处理上。今年6月3日21时40分,贵广线广宁变电所发生跳闸故障。当晚人工出动排查供电铁塔及相关设备,尽管使用了望远镜,依然没有发现异常。6月4日17时,车间申请用无人机巡查。肇庆东接触网工区工长黄剑平与电力工区无人机操作员何罡强进行无人机巡视,发现是供电铁塔顶部的绝缘子被雷击后发生闪络,引起了跳闸。当晚天窗,工区便派出作业组对现场设备进行排查确认,并更换了闪络的悬式绝缘子。如果是以往发生类似的情况,由于闪络的部位在绝缘子的上方,无论职工在地面如何排查都很难发现,甚至需要安排几个天窗时间才能排查出来,如今只需运用无人机巡检即可轻松发现问题所在,大大降低了排查的时间。

56名“飞手”是这样炼成的

“第一次操作无人机的时候,我紧张得手心冒汗。”王政刚回忆到。

王政刚是广州供电段第一批参加培训的无人机操作员之一。第一批培训共两人。他们先去大疆无人机厂家进行了3天基本操作和理论的学习,然后厂家的人来现场指导。为了迅速上手,王政刚专心摸索,经常在单位的空地上进行操作。无人机拍摄的是高清视频,对存储设备要求比较高。厂家介绍可配备苹果平板电脑来使用操作。“如果用手机录像会怎么样?我尝试用自己的小米手机进行试飞。飞行5分钟回来后,发现手机烫得吓人,没有任何反应,原来是烧坏了。”王政刚回想起摸索的过程。

无人机巡检对操作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对于“飞手”的要求,不是简单地能把飞机飞起来就可以。无人机巡检要求“飞手”可以将无人机精确地控制到每一个需要检查的点上。因此,成熟“飞手”的培养无疑会影响无人机巡检的推广。

在广州供电段,要成为一名无人机操作员,需要通过严格的培训及考试。培训分理论和实操。培训内容包括:无人机功能介绍及操作方法的学习;飞行的安全规则及操作注意事项;无人机电池及机翼的拆装、各项参数及状态的确认与调整等。进行实际操作,熟悉无人机后,最后进行理论和实操考试。现在广州供电段已举办了4次培训班,共56人成为了无人机的“飞手”。接下来,该段还会根据国家关于无人机的最新相关规定,组织经过段培训合格的“飞手”考取相关资格证书。

为了规范管理,广州供电段还根据国家关于无人机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铁路安规先后修改、完善了《广州供电段无人机管理办法(试行)》,制定了电力设备及外电源巡视、跨越线(桥)巡视、隧道口巡视、跳闸故障点排查等作业标准。

被称为广州供电段无人机队队长,王政刚熟悉法律法规对无人机的各种规定及要求,也时刻关注着这一领域的新变化新发展。他现在,还要经常去工区为新无人机操作员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6月27日,中山高铁供电车间职工张发佳和肖源华在第三批无人机培训后,第一次进行跨越线拍摄操作。王政刚去进行指导。

“第一天上午,两名操作员进行试操作。因为比较紧张,他们在至少可以拍五六根电力杆的情况下,用一块电池的续航时间只拍完了一根杆。”王政刚说。他现场指导示范,解决新“飞手”存在的问题。当天下午,他们就能用一块电池拍到三四根电力杆了。

“‘飞手’都是这样在锻炼中成长起来。”王政刚感慨地说,“他们有的在无人机飞出两三百米后,发现它失联了。然后慌慌张张跑去找。原来是操作员姿势不对,眼睛一直盯着平板,遥控器却一直朝下。正确的操作姿势应该是无人机飞到哪,遥控器就要对着无人机。”

截至今年6月30日,广州供电段共组织开展无人机巡视364航次,对管内跨越线、跨线桥、隧道口、电力线进行全覆盖拍摄建档,及时发现消除了各类隐患16处,进一步控制了设备运行风险,减轻了现场作业劳动强度。

在和这些年轻“飞手”的交谈中,记者深深地感觉到,青春阳光的他们,对科技保安全的未来充满豪情和信心。

年轻“飞手”和“会飞的照相机”

广州供电段段长卓建洪现场指导无人机第二批操作员培训

【记者手记】科技的未来在青年 邱育莲

7月12日,新韶关变电所内,穿着牛仔布长袖工作服,戴着黄色安全帽,广州供电段韶关高铁供电工区电力线路工刘智华在烈日下麻利地开始组装无人飞机。

打开设备,遥控器联接无人机,设备校准,各项参数确认,起飞……90后刘智华有条不紊。

变电所内所有的人都从屋内走出来,兴致盎然地观看这次无人机巡检。

“这些新设备就交给年轻人啦。”在供电行业工作了30年的韶关高铁供电车间党总支书记陈德宝感慨到。

在广州供电段,率先学会使用无人机的56人,平均年龄只有26岁。

科技的未来在青年。这是记者在广州供电段采访时的一个突出感受。

如今,我国铁路取得了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铁路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技术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无论是深化关键技术攻关,还是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都需要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科学家的成名大多在30岁左右。科技创新、服务应用,推动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工作走在前列,依然要依靠年轻人。

就集团公司而言,围绕运输安全优化投入了车务TPCS、机务6A、工务8M、供电6C、车辆5T、电务8D、高铁光纤护栏等系统,围绕生产经营研发投用了“广铁客运大数据商旅平台”“大朗站货运综合信息平台”等系统,企业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与之相适应的是,广铁集团公司坚持“人才强局”战略,着眼当前和长远发展需要,全力打造干部职工队伍。如在几万名大学毕业生中,继续深入推进“双万计划”,批量培养和储备基础性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在重点专业领域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专业拔尖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广铁的年轻人,你们重任在肩,前途无限!

本版版面

年轻“飞手”和“会飞的照相机”

来源:广州铁路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36608.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7年 8月 2日
下一篇 2017年 8月 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