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青花瓷器珍赏

明洪武青花瓷是汉族陶瓷艺术的珍品,明洪武朝,时间为1368年—1398年,历时30年。明代建国后不久,明太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南京博物院曾于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了青花云纹残盘和其他一些青花残片,虽然是残瓷,但从其制作的精细上判断,应为洪武官窑器,南京和江西等地区则出土了大量民窑实物标本。总体来说,洪武朝的青花瓷各方面都继承了元代风格。器型粗大,胎体厚重,青花色泽偏灰,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明洪武青花瓷器珍赏

洪武官窑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青中带有灰色调,偏浅灰色,有部分铁锈斑深入胎骨,这是由于钴料中含有金属锰、铁等杂质的缘故。一部分呈现淡蓝色,色泽稳定,无晕散,色泽浓密处常能见到散布着一些小杂质点,反倒表现出青花的层次。还有一部分是浅淡色中含深蓝点,有少量晕散。

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背翠艳丽,世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译而有自己的特点。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多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色彩浓艳的背花纹饰泛出点点银黑色结晶斑。这种青料比国产青料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事实证明,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

明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纹大盘

明洪武青花瓷器珍赏

洪武青花瓷以绘制为主,辅以堆贴工艺。洪武青花瓷纹饰绘制布局疏朗,简练流畅,改变了元代多层次布局,纹饰繁缛的特点,留有较多白地。官窑器的画凤多精细清秀,画法工整,民窑器的则更加自然写实且绘画简练豪放,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

洪武青花所选用的装饰图案与前后相邻朝代相比显得单调,各种折枝、缠枝花卉花卉,扁菊纹使用最多,也使用一些兽纹,如龙凤纹等。另外,庭院湖石、石栏芭蕉、岁寒三友、鸳鸯池塘、灵芝纹等亦常见。元代习用的杂剧故事、水藻游鱼纹已很少见。碗、盘底心有书草书福、寿字。还有一种采用器内阳文印花,器外青花装饰的做法。

洪武青花所选用的装饰图案与前后相邻朝代相比显得单调,各种折枝、缠枝花卉花卉,扁菊纹使用最多,也使用一些兽纹,如龙凤纹等。另外,庭院湖石、石栏芭蕉、岁寒三友、鸳鸯池塘、灵芝纹等亦常见。元代习用的杂剧故事、水藻游鱼纹已很少见。碗、盘底心有书草书福、寿字。还有一种采用器内阳文印花,器外青花装饰的做法。

与元代图案相比,洪武青花已表现出自身的某些时代特征,例如纹饰层次开始减少,茶花叶片和蕉叶中茎留白不填色,西番莲叶和牡丹叶片普遍缩小,明显细瘦,并产生变形,有的叶片有明显的出尖现象。菊纹多绘成扁椭圆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图案的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

龙纹大多以云龙纹绘饰,形象不如元代凶勐。龙头小、细颈、蟒身、作腾飞状,头部描绘简单,独角或双角,龙头大多有后掠的披发,晚期绘有竖发。爪有三爪至五爪的,三爪较多,爪之间绘得较分开,呈车轮状。鳞呈小圆弧形,留白边,立体感强烈。常伴有云纹,云形粗短,呈品字形排列,向一侧弯曲。

山石纹绘画手法基本和元代相似,略细瘦一些,在花朵的顶部荷花瓣的一侧留白,呈现出花瓣间的间隔和花朵的层次,四周补地子的花叶是较细瘦的螺钉形卷叶,比元代的更为写实。

芭蕉纹蕉叶宽大而丰满,蕉叶中心的主茎脉双线勾绘成平行竖线,中间留白不填色,两片蕉叶间叠有一片蕉叶,叶尖稍圆,叶子边缘绘成细碎且密集的锯齿状,轮廓线用复笔渲染。

莲花纹花蕊有石榴形、圆形,四周绘有连珠纹的圆形花蕊。花瓣绘成麦粒形或变形莲瓣形。叶子比元代瘦小些,像螺丝形。

菊花纹以扁菊花为多,扁菊花纹呈圆形,花心绘斜网状或螺旋状。花蕊外部用双线勾描轮廓。花瓣有两层和三层,最里层为白色小花瓣,只用线描而不上色;外层花瓣填色,每个花瓣顶部和一侧都留白边,表现出花瓣的层次。菊花叶子一般绘成葫芦状,叶子两侧各有一或两个分叉,显得画面较活泼。

洪武青花的主体纹饰有龙纹、山石纹、牡丹纹、梅花纹、竹纹、松树纹、菊花纹、山茶纹、月季纹、莲纹、芭蕉纹、海水纹等。辅助纹饰有卷草纹、缠枝灵芝纹、双层莲瓣纹、忍冬草纹、回纹、如意云纹、宝相团花纹等。

明洪武青花瓷器珍赏

与元代图案相比,洪武青花已表现出自身的某些时代特征,例如纹饰层次开始减少,茶花叶片和蕉叶中茎留白不填色,西番莲叶和牡丹叶片普遍缩小,明显细瘦,并产生变形,有的叶片有明显的出尖现象。菊纹多绘成扁椭圆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图案的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

龙纹大多以云龙纹绘饰,形象不如元代凶勐。龙头小、细颈、蟒身、作腾飞状,头部描绘简单,独角或双角,龙头大多有后掠的披发,晚期绘有竖发。爪有三爪至五爪的,三爪较多,爪之间绘得较分开,呈车轮状。鳞呈小圆弧形,留白边,立体感强烈。常伴有云纹,云形粗短,呈品字形排列,向一侧弯曲。

山石纹绘画手法基本和元代相似,略细瘦一些,在花朵的顶部荷花瓣的一侧留白,呈现出花瓣间的间隔和花朵的层次,四周补地子的花叶是较细瘦的螺钉形卷叶,比元代的更为写实。

芭蕉纹蕉叶宽大而丰满,蕉叶中心的主茎脉双线勾绘成平行竖线,中间留白不填色,两片蕉叶间叠有一片蕉叶,叶尖稍圆,叶子边缘绘成细碎且密集的锯齿状,轮廓线用复笔渲染。

莲花纹花蕊有石榴形、圆形,四周绘有连珠纹的圆形花蕊。花瓣绘成麦粒形或变形莲瓣形。叶子比元代瘦小些,像螺丝形。

菊花纹以扁菊花为多,扁菊花纹呈圆形,花心绘斜网状或螺旋状。花蕊外部用双线勾描轮廓。花瓣有两层和三层,最里层为白色小花瓣,只用线描而不上色;外层花瓣填色,每个花瓣顶部和一侧都留白边,表现出花瓣的层次。菊花叶子一般绘成葫芦状,叶子两侧各有一或两个分叉,显得画面较活泼。

随着考古研究的进展,从南京发现的洪武青花器实物及残片来看,洪武青花与元代青花之间,渊源关系至为密切。因此,在研究和鉴定洪武瓷器时,必须对照元代青花器。洪武瓷器处于元明过渡阶段,既有继承也有开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

明洪武青花瓷器珍赏

在造型上多少继承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尤其是民窑器,如撇口盘、碗类,中部以下胎体逐渐厚重,有的与元瓷一样,或者折腰,或者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有所创新,着意于摆脱元瓷厚重的风格,为秀美飘逸的永乐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洪武青花不如元青花瓷丰富,大件器物较多,主要品种有特大型碗、大盖罐、菱花口盏托、菱花口大盘、梨形壶、执壶、玉壶春瓶、瓜棱罐、石榴尊、高足杯、香炉等。

执壶主体呈玉壶春瓶式样,也有称玉壶春执壶,有大小两种。大的一般高约30厘米,小的大约20厘米高,主体为小撇口或小直口,细长束颈,斜肩丰腹,腹部饱满。长流弯曲,流口低于壶口,流口与壶体之间有瑞云形纽带连接,另一侧为带形高把柄,柄的顶端有一小系与壶口齐平,壶盖为宝塔形圆顶,顶端有内插式火珠纽,整体造型和同时期玉壶春瓶相比,肩腹部略瘦小,下腹部下沉呈圆腹状。

玉壶春瓶造型和元代基本相同,也有大小两种,只是颈部丰满一些,腹部略下沉,圈足低矮

鉴定要点

1、造型:洪武瓷的造型,具有元代遗风,类似元枢府窑古朴浑厚的风格。官窑器则锐意创新,迅速摆脱着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飘逸著称于世的永乐雏型,崛起了明瓷的新风貌。

2、胎体:胎土因淘炼粗细之差,胎质表现不一。以官窑器物而论,稍有厚重感,因瓷化程度较高,尚具坚致细白的特征。民窑的器物则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胎体断面呈浅灰白色。

3、釉面:多为青白色,有的釉面伴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纹,釉质较厚润,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施釉的圈足底面,往往出现釉面与器身不一致的现象。

4、底足: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的遗传。这在当时居于主流地位,成为明显的时代标志。还有各种型制的圈足。

5、纹饰: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娴熟,豪放生动。洪武时,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而民窑的器物则别有风味,特别是描摹自然的写实纹饰很流行。

6、色调:青花色调与元代一样,比较稳定,很少有流散线条。但发色并不浓重,趋于清淡,能较好的衬托出纹饰画意。

7、其他:一般瓷器上的元代遗风,除火石红现象浓重外,还有器心呈一圈无釉叠烧现象以及垫具沾痕等。

明洪武青花瓷器珍赏

明洪武之前的瓷器

来源:陶世界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36816.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7年 3月 26日
下一篇 2017年 4月 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