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民间刺绣:针尖上的楚文化遗风

荆州民间刺绣:针尖上的楚文化遗风

精美绝伦的荆州楚汉织绣品


荆州民间剌绣,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楚绣。楚绣,也称为“楚地针绣”或“楚国织绣”,是在锦、绢、罗、纱、绨、涤等丝帛面料上,以“单针相骑相锁、双针相辫相织”的独特绣花针法,绣出栩栩如生、花色饱满、嵌线柔和、绣面平实、富于光泽的绣品。


秦亡楚后,楚王宫内一批技艺精湛的绣娘散佚在荆州古纪南城周边,在民间传承着楚绣技艺。楚绣最典型的刺绣针法是锁绣和钉线绣,从西周到唐代历经了一千多年,代代相传,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唐代刺绣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楚王宫的绣娘来到民间后,将锁绣和钉线绣等楚绣代表性的技法,融入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顺应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对楚绣的技艺不断地加以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打破了楚绣以锁绣为主的绣法,并在楚绣技法的基础上,出现了回针绣等平针绣法,形成了荆州民间剌绣的独特风格。


特定的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营造了荆州民间刺绣的生存空间,使得荆州民间刺绣得以长期传承。据文献资料记载,公元前几百年,楚绣也曾传入到了东南亚。当前主要分布在荆州区八岭山、纪南镇为中心的各乡镇,及武汉、荆州、荆门、宜昌等市县(市、区)。2013年10月,“荆州民间刺绣”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楚绣具有精湛的技艺特征与审美情趣,有它独特的针法与技法,其技艺主要以锁绣和钉线绣为主,还有双套式锁绣(骑针子绣)、开口式锁绣、闭合式锁绣、辫绣(双针子绣)和满绣等针法。楚绣具有色彩艳丽、构图简洁、意蕴空灵、富于装饰性的特点。荆州民间剌绣的主要传承人王孝珍,她在楚绣技艺上突现了楚绣的特色,并传承了楚国刺绣的精、细、满、平、亮等高端针法,绣品呈现了绣面平整、密不成堆、稀不见布的精湛技艺。从绣面构图上蕴涵了更多的荆楚艺术神韵,从绣幅面积上由小件扩展到大幅作品。

荆州民间刺绣:针尖上的楚文化遗风

“荆州民间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王孝珍


王孝珍,女,1947年生于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马店村三组,小学文化程度,务农。劳动之余喜爱刺绣,是“荆州民间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她祖辈世居古楚故都纪南城内,自童年开始,母亲就向她传授女红针黹技艺;12岁后,基本掌握了荆州民间刺绣的一般针法和纹样绘制;15岁时,能够独立完成一些花草枝蔓等小型物件的绣制。成年后,嫁到同村任家。婆婆任作凤是刺绣世家中的一位刺绣高手,王孝珍在婆婆手把手的指导下,掌握了荆州民间刺绣技艺较高的一些技法,这对王孝珍楚式绣法技艺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以后,王孝珍以绣制古代宫廷图案的绣品为主,并精心复制出了一批历史上曾有的楚绣绣品,使用辫子股(锁绣)针法和钉线绣法,改变了过去只使用平针绣法绣制生活用品的绣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研究、创新,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了王孝珍独特的楚绣风格,以其针法精准、绣工细腻、造型典雅,极具荆州民间刺绣的特色,深受群众的喜爱。王孝珍经过60多年的刺绣活动和长期的收集整理,现有楚绣实物凤龙虎纹绣、三首凤、凤鸟花卉、双凤双龙等实物30余件;民间民俗绣品有旗袍、门帘、盖头、喜寿衣鞋、枕头枕套等实物90余件;宫廷楚绣图案资料一本,民间民俗图案一套。

荆州民间刺绣:针尖上的楚文化遗风

王孝珍创作的刺绣作品


王孝珍积极开展荆州民间刺绣的传承活动。2012年7月,荆州市腾凤楚绣公司与荆州市荆州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联合在八岭山镇举办为期十天的培训班,王孝珍培训了绣娘80余人;2013年,荆州市荆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荆州市腾凤楚绣公司联合举办培训班,王孝珍培训绣娘30余人,其中包括荆州市创业学校的师生6人;2014年3月,区、镇两级政府举办第三期荆州民间刺绣绣娘提高班,王孝珍培训有一定基础的绣娘23人,为荆州民间刺绣的传承、发展和利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012年5月,王孝珍的作品《龙凤虎纹绣》被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定为省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金奖,珍品三级;2012年6月,王孝珍被评为荆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楚绣”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12月,王孝珍在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等9个部门联合组织的湖北省人才工作重心下移“六个一百”项目评审中,入选湖北省百名大师级民间工艺“楚绣”传承人;2010年7月,王孝珍被授予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师(楚绣二级)称号。

荆州民间刺绣:针尖上的楚文化遗风

荆州民间刺绣作品

荆州民间刺绣在针法、色彩、构图上有它的独到之处。据调查了解,荆州民间刺绣的主要针法是锁绣。绣制时,第一针在纹样的根端起针,落针于起针的近旁,落针时将线绕成圈。第二针,在线圈中起针,两针距离靠近,将第一个圈拉紧,依次类推;另一种钉线绣法就是用细丝线,把较粗的单线按预先的布置(即绣图纹样的边沿)钉固在绣地(布面)上的一种刺绣方法。从针法结构来看,用的是条状线,按纹样的设计,在每一分段的区间上,以(同色的)细丝线钉在条线的两边,固定于绣地的表面,形成钉线花纹,这种绣法叫钉线绣法。


用锁绣技艺刺绣时,以并列的等长线针针扣套而成,多个圈套结合在一起,一个紧靠一个组合成锁链式绣成线条,或并列排列组成一个个绣面,要求用针起落的方向、松紧、大小一致,绣面平服、美观,线条挺拔流畅。绣针起落距离很小的称为闭口绣,起落距离稍大一点的称为开口绣。楚绣是用多种彩色丝线,在丝织品上用锁绣(俗称辫绣)针法绣制成饰品的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锁扣针脚整齐、匀净,线条流转生动。绣线一般由双股合成,投影宽度为0.1—0.5毫米之间,其间有钉线绣法和回针绣法。


锁绣针法的特点是:工艺性强,淳朴、结实、牢固、有浮雕感。由于刺绣纹饰有如发辫花纹,所以也称辫绣,或合称为辫子股锁绣。楚绣的这种辫子股针绣,纹样造型类蚕,空心钩边,被称为“窍曲纹”。辫子股针技法,不加画缋填彩,一律用色线表现颜色,证明绣缋相依的从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实物来看,楚绣的针法大部分是锁绣,锁扣均匀而整齐,是楚绣的重要特征。绣制的花纹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方式,花纹的主体部位,一般是以多行锁绣绣出轮廓,绣地(布面)完全被绣线覆盖,其辅助部位和连接部位,是以单行和数行锁线排成稀疏的线条。这种满绣技法,使中国刺绣的手法和技艺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锁绣针法在装饰图案上的娴熟运用,有难以想象的艺术效果。无论是优美的线条,还是流动的平面,锁绣针法都表现得恰到好处,异常精美,被沈从文先生称之为“超级刺绣”、“冰上芭蕾”。荆州民间刺绣的主要传承人王孝珍绣制的“双凤双龙纹绣”取样于1982年邻镇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服饰纹样。作品中的凤,俨然一个高傲的公主,又似风姿绰约、风情万种、仪态万千的柔媚女子。凤、龙若离若合,以邀以嬉,美丽动人,看似自由大胆,却又情韵绵绵。格律严谨,充满了幻想,把楚文化的诡谲和出其不意的艺术魅力,完整地表现在锁绣针法的技艺之中。


钉线绣就是用细丝线,把较粗的单线(多股捻成)按预先的布置(绣图纹样的边沿)钉固在绣地(布面)上的一种刺绣方法。从针法结构来看,用的是条状线,按纹样的设计,在每一分段的区间上,以(同色的)细丝线钉在条线的两边,固定于绣地的表面,形成钉线花纹。这种绣法被称为钉线绣法。


后来将钉线绣法使用在戏剧服装上,为了强调灯光效果,多钉较粗的金线或银线,也有称之为盘金或盘银。盘就是弯曲,随纹样而弯曲,称盘亦可,而荆州本地民间把它称为钉线,亦更合俗。


钉线绣在出土的楚绣实物中很少见。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十字菱纹锦绣,就是在十字纹锦的表面上,用双股深棕色丝线,顺菱形的布边置成波浪形,然后再用深棕色的细丝线,钉在绣地上。此件实物的出土,改写了钉线绣的历史,也说明当时楚绣的针法已经比较成熟了。

荆州民间刺绣:针尖上的楚文化遗风

楚绣的色染工艺的颜色,主要来自于自然矿石和花草植物。荆州民间剌绣的色彩既艳丽缤纷,又和谐统一。楚先民生活在荆山的丛林之间,有其独特的审美理念,抽象而浪漫。他们主要信仰的是,崇尚自然,所以色染的材料来源随手即拾,将自然矿石粉碎浸泡,将花草植物锤打捣烂浸泡发酵后用于对丝线或绣地染色。虽然颜色有棕、红棕、深棕、深红、朱红、橘红、浅黄、金黄、土黄、黄绿、绿黄、钴蓝等12种之多,但是,每件绣品一般只配三至五种颜色。多以暖色为基调,以缓和的对比度或相邻的色彩,在明度上拉开层次,配色协调,华丽典雅。较好地运用改变线条的方向、排列方式、稀疏密度的方法,来表现各种色调的细微部位。突破了单调、呆板的色彩,给人以生动多变的感觉。


在绣制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绣品随着构图布局的不同,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有相应的变化。绣娘们巧妙地运用色彩对比的手法,在小面积的深色满绣中,使各种形状跳跃出来,突出的深色块,画面醒目,增强了热烈欢快的气氛。有时根据需要,也有用小面积浓艳的色彩来点缀画面。如在“凤龙虎纹绣”作品中,凤、龙纹及花卉、卷草纹,使用红棕、棕、黄绿、土黄等缓和对比或相邻调和色彩进行绣制,唯独在绣制矫健的斑斓猛虎时,配以强烈对比的红黑相间条纹,使画面犹如一把嘹亮的小号演奏出来的音符,强调了戏剧性气氛。这些富于想象力的色彩调配,充分表现出了楚人艺术追求的浪漫主义气息。

荆州民间刺绣:针尖上的楚文化遗风

楚人以曲线为美,所以几何纹图案就成了楚人表达喜悦之情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经过了抽象和变形处理的自然物纹。楚人发迹于荆山一带的山林草莽之中,对植物的花草等情有独钟,这些,在楚墓出土的刺绣品实物中得到了证实。在荆州民间剌绣纹样的构图中,把植物和动物、现实与幻想联系在一起并能完美地融为一体。图案讲究对称平衡、动静结合、搭配得当。根据绣品构图布局的需要,使图案产生相应的变化,加强了画面热烈欢快的气氛,突出了荆州民间剌绣技艺的特质,同时也反映出了荆州民间刺绣和楚绣紧密相连的关系。


在动物纹中,以凤纹最多,龙纹次之,虎纹较少,还有鹿纹、马纹、麒麟纹、怪兽纹等。人物纹主要是舞人和狩猎纹。凤鸟的形象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在出土的绣品中,我们没有发现有重复的绣品。在马山一号墓出土的十几种绣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以龙凤纹为主,而龙凤纹又多与花卉枝蔓相连,成为一体,大多遵循对称的原则。动物、植物等处于共同的画面,看起来温馨而自然,表现出了自然界中的生机与和谐的场面。楚人的生命活力,在这些线条中也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些内容新奇的楚绣图案,对后世楚地和其他地方的刺绣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据记载,楚绣上的凤纹、龙纹和花卉、卷草纹几乎全由生动流畅的点线构成。这些富于动态和韵律感的曲线缭绕盘旋,奇迹般地使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各种曲线构成的花纹被巧妙地结构在方形或菱形的布局里。这些几何骨格布局极富于变化,运用对位布局、同位对称与移位对称等多种图案构成手法,将各种灵巧穿插、变幻莫测的纹样,统一在严格的规律之中。


由荆州民间刺绣的主要传承人王孝珍绣制的“凤龙虎纹绣”,取样于出土的一件绣罗图案1/4的局部。四只有花冠的凤鸟,双翅展开,各踏一条小龙。运用对称的布局形式,使凤鸟的翅膀和长尾巴构成一个菱形,将四个局部纹样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并利用凤的长冠与虎的长尾巴交错,使纵向排列的单元纹样联系起来。位于菱形骨格之中的两只红黑条纹的猛虎,分别面向盘绕于菱形边框上的两条大龙。画面布满S形的动荡曲线,形成完美的和谐统一。一凤斗二龙一虎的一个局部的刺绣纹样,是一幅绝妙的凤龙虎会战图。图中降龙伏虎的凤鸟,反映了楚人尊凤、贬龙、贱虎的心理意识,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楚人对宇宙客观的看法。


楚绣绣品绚丽多彩,代表了楚国丝绸及楚绣技艺的最高水平。楚绣多以绢为地,也偶见以罗为地者。1982年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凤龙虎纹绣罗单衣,是一个惊人的发现。楚绣绣纹人物较少,以凤、龙、虎纹居多,且逐龙踏虎、花草蔓藤杂其间,既起装饰作用,又起骨格作用。《中国刺绣史》称:“楚绣图案变幻多姿、形态活泼、色彩富丽缤纷,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点,这些无不体现了楚文化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风格。春秋战国时期以楚绣为代表的绣品,凝聚了两千多年前刺绣艺人的智慧与才能,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楚绣是楚地先民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结晶,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和财富。它既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1982年马山一号楚墓发掘出土楚绣实物,不仅数量多,而且保存完好,令世人惊叹,是战国中晚期最有代表性也最为重要的刺绣。楚绣是传承楚文化的重要载体,春秋战国时期以楚绣为代表的绣品,凝聚了两千多年前楚绣艺人的智慧与才能,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荆州民间刺绣作品紧随时代的需求,实用于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和室内装饰等,具有实用性,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利用价值。


荆州民间剌绣的色彩浓艳、装饰性强、构图抽象、绣工细腻匀称,多随自然物纹变化。是由一针一针锁扣而成的一种民间剌绣技艺。画面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极富立体感,视觉冲击力强。以深红、红、黑、绿、黄为主色,作品不褪色,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荆州民间剌绣技艺承载了楚文化遗风,是遗存在荆州的民间刺绣技艺,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两千多年来,荆州民间剌绣艺人以无比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将大自然中各种美的物象与人的审美意念融为一体,传承着荆州民间剌绣技艺,使荆州民间剌绣技艺成为中国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传递的是楚文化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以曲线为美的唯美主义思想。同时,它凝聚了两千多年前楚地刺绣艺人的智慧与才能,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传承、保护、利用,丰富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

来源:日日悦读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3748.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2年 7月 8日
下一篇 2022年 7月 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