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是我的“媒人”,见证了我们半个世纪的爱情

“我在这边工作很顺利,不用担心,期盼你的回信。”中铁大桥局二公司的退休职工王春义老人每每读起写给妻子的信件时,都有万千感慨在心头,“一晃眼50年过去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1965年,王春义初中毕业后准备去新疆插队,后来由于姐姐去了,自己只好留下来照顾父母。当时,南京正在招收学徒工,王春义借此机会被招到了大桥机械修配厂从事锻工工作。

大桥是我的“媒人”,见证了我们半个世纪的爱情

让王老至今难忘的是他听师傅讲述的大桥建设危机。1964年9月,南京长江水域发生了一次特大秋汛,在洪水的冲击下,大桥5号和4号桥墩悬浮沉井的锚绳先后崩断,沉井在激流中作最大幅度20多米的周期性摆动,大桥面临着沉井倾覆、桥址报废的巨大危险。“钢护筒的面积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自重有5300吨,水上水下总高度有35米。洪峰来袭,沉井浮运到五号墩位子上,沉井需要上下船的定位拉住它,水流那么大那么急,定位船不停摆动,钢索都拉断了,最高的时候缆索拉断了12根……”他说,就像是脱缰的野马,如果沉井被冲走后果不堪设想。最终,工人们用著名桥梁专家林荫岳的“平衡重止摆船”方案克服了沉井摆动,使大桥转危为安。

1966年,王春义又亲身参与了5号墩的封底,这让他至今难忘。

“当时桥处组织了三千人的庞大队伍,水面上的大平台相当于一个人工小岛,六个混凝土工厂都是半自动的,因为混凝土打底的时候中间不能停留,必须一次性打完,当时男女老少统统上。1966年2月9号11点开盘,施工相当顺利,到第二天早晨9点结束,五号墩封底顺利完成,全场一片欢呼。”南京长江大桥上的很多铆钉、螺丝、螺母、螺帽都是王老亲手锻造,再送去精加工而成,至今这些零件还在大桥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回忆说,那时候条件很简陋,七八个工友住在一起,而且住的是江边的猪圈改造的宿舍。“夏天的蚊子太多了,我们会卷个席子到引桥的龙门架上,上面铺的木板,睡在高处吹风乘凉。”

谈及大桥记忆,今年69岁的王老说,这份大桥情缘贯穿了他的一辈子。因为南京长江大桥是自己的“媒人”,妻子是当时参与大桥建设的师傅给他介绍的。

王老的妻子陈新义也出身于桥工家庭,自然对“桥工”这份职业有着特殊的理解。她笑着说,“当时认识他的时候,别人都劝我说桥工那么辛苦,不能嫁。现在看来,吃的苦都是值得的。”由于常年在外建桥,妻子一个人带着孩子,条件十分艰苦,“那个年代的我们,一份职业一干就是一辈子。大桥建设让两人分居两地,当时没有什么通讯设备,发一封电报还要等好长时间,我们只能通过信件交流。”至今,王老的妻子还保留着80多封信件,这些发黄的老信件至今已有四五十年时间,信件四周还有细心的王老亲手制作的金色丝边,这也成了他们生活中最为珍贵的记忆。

“战高温,夺高产 ”“大雨小干,小雨大干,不下雨要拼命干 ”……这些口号激励着当年的姑娘小伙子们将自己的青春芳华与大桥紧紧相连,就像歌中唱的那样,“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王老告诉记者,老桥工每年都会组织一场聚会,聊聊当初难忘的时光,今年的50周年聚会,他还特地设计了一块金色纪念牌,“上面雕刻着南京长江大桥,数字50代表的是大桥50岁生日,纪念牌的花边寓指长江水。”王老说,“大桥即将通车,夜幕下红旗装上红色LED灯,桥头堡的红旗仿佛在迎风飘扬,使原本就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更加流光溢彩。长江东逝水,大桥依然气吞山河,让人心生自豪。”

来源:紫金山

来源:江苏网事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42860.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8年 12月 18日
下一篇 2018年 12月 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