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争锋:明朝水师的接舷战兵器

怒海争锋:明朝水师的接舷战兵器

怒海争锋:明朝水师的接舷战兵器

明代的水师源于巢湖水贼与元朝水军,至正十五年(1355 年),俞通海率巢湖水军归附朱元璋,随后,朱元璋又遣人诱元军蛮子海牙部中的“善操舟者”19 人,令其教习诸军水战,所以,明代前期战船上的武器配置基本承袭于元代,其武器依然是以冷兵器为主,战法也是以接舷战为主,新式火炮、火铳只占整艘战船武器的一小部分。

明代的兵器制造,起初由军需库负责,洪武十三年(1380 年)六月“罢军需库,置军器局”,兵器改为军器局制造,制定了所造兵器的种类,并且规定了各类兵器在军中所占的比例,“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可以看到其中冷兵器占到 90%,火铳只占 10%。明代前期的单兵武器依然是以冷兵器为主,有枪、刀牌与镖枪、弓弩、铳四大类。

  • 明代的枪分为三类:1. 长枪,有时也称长竹枪,其杆为木制或竹制,枪头轻、利,为套筒式,套在杆上。2. 钉枪,其实也属于长枪的一种,钉枪的长度与长枪相似,两者的差异就是枪头不同,钉枪的枪头较长,一般为一尺左右,用藤条缚在枪杆的顶端,而长枪的枪头较短,与枪杆的连接方式是套在枪杆顶端。3. 线枪,有时也称为透甲枪,全长 9 尺(约 3 米),线枪的长度较短,多用于马战。三种枪之中,水军使用最多的,即是长枪。

    长枪的长度一般在 1 丈 2 尺(约 3.7 米)到 1 丈 8 尺(约 5.3 米)之间。明代长枪的枪头追求轻利,枪杆以硬木为最佳。枪头轻利,有利于增加戳枪的威力,也可以使枪体重心后移,使枪器不至于压手。枪杆硬,有利于士兵对枪器的控制,使身体的力量更容易传达到枪头。枪杆最忌软,枪杆软,身体力量传达到枪头的损耗就会变大,枪头也会变得不容易控制,妨碍戳枪和格枪。

    长枪在明代装备地域广,装备时间长,其为军队主要的长柄格斗兵器。洪武十三年(1380 年)六月“罢军需库,置军器局,专典应用军器,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明英宗时“给三千营官军,盔三千顶、甲一千五百副、腰刀三千把、长枪七千余根”。到嘉靖倭乱时,长枪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倭寇虽刀法精湛,但倭刀的长度不及长枪,“未及我身彼以受刺”。长枪的杀伤力强,攻击距离远,受到明代许多著名将领的青睐(如戚继光所创之鸳鸯阵,除去队长与火兵,小队中长枪手就占 40%)。而且长枪的价格便宜,隆庆时一根仅值银三钱,其制作与维护又极为简便,方便大批量装备部队。

    怒海争锋:明朝水师的接舷战兵器

    《倭寇图卷》(现存日本东京大学)中冲向倭船的明军战船,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明军长枪的长度

    明军水师装备了大量的长枪,俞大猷在每艘福船上配备 100 支长枪,戚继光大福船上分 8 个小队,每队 10 名士兵,其中第 3 队到第 8 队各有 4 名长枪手,何汝宾《兵录》就称其每船兵士均配备长枪。

    怒海争锋:明朝水师的接舷战兵器

    《倭寇图卷》中明军的先头部队,可以看见部队最前方为6名牌手,随后为1名身穿铠甲的军官,再后是大量的长矛手。接敌时,牌手在前负责遮挡矢石,军官在旁负责指挥,长枪手将枪从牌手身旁或头顶伸出刺杀敌人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很多资料中只记录明军所使用之火器,并看不到明军使用长枪的记录,但这并不能说明明军就不用长枪。之所以长枪在文献中较少出现,是因为明代后期卫所制度崩坏,卫所旗军大量逃亡,募兵制随之兴起,刀枪之类的冷兵器多令士兵自备,而火器多从官处供给。《涂中丞军务集录》载:“会同福清县掌印官,选调新造坚固大塩船一十五只、民船一十五只。调募素有身家堪用捕盗三十名。每名照例给与工食四十五日。枪刀等器责令各自借办。火药大铳官为处给。”同样在万历年间,浙江也令士兵自备长枪、号衣、腰刀等物。《两浙海防类考续编》载:“查得水陆器械频年修造,无经多缘,官匠相倚为奸。或巧立名色以糜财用,或漫为请给以滋侵冒已。经议,将长枪、号衣、腰刀皆令各兵自置,及乌实用者悉行停造。”

    怒海争锋:明朝水师的接舷战兵器

    《倭寇图卷》中明军正在跟倭寇进行水战。从此图可知,在当时的接舷战中,双方使用均大量使用长枪

    长枪的大量使用也催生出一套长枪手的选拔和训练方法,《纪效新书》载,每队十二名士兵内,“先择年力老大一人,付以长牌,长牌无甚花法,只欲有胆有力,赖之遮蔽其后兵前进耳。次将年少便捷、手足未硬一名为藤牌,藤牌如前说之谓也。次将年力健大老成二人为狼筅,狼筅支杆繁重,足以蔽身而壮胆,故用法明直易习,便于老成手足已硬之人。次将有杀气、有精神、三十上下长健好汉四人为长枪手;又长枪之次者二人为短兵。长枪用法多习学,非身手眼俱活者不可用。此器又专主于刺,故选授又贵于精中取精”。其长枪手选拔条件为“有杀气、有精神、三十上下长健好汉”,并且需“精中取精”。

    中国古代战场上首重士气与阵型。明代中期,许多将领都强调长枪手训练要去“花法”。舞花枪不仅在个人竞技时毫无作用,而且战场上长短器械错杂,士兵在阵前一齐拥进,根本没有转身、回头的余地,况且一个人转身后退,不仅会破坏阵型,还会使后面士兵产生疑虑,从而士气受到影响。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中就强调:“或问曰:‘平时官府面前所用花枪、花刀、花棍、花叉之法,可以用于敌否?子说教,亦有是欤?’光曰:‘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长枪单人用之,如圈串,是学手法;进退,是学步法、身法。除此复有所谓单舞者,皆是花法,不可学也。须两枪对较,一照批迎、切磋、扌崩挤、著拿、大小门圈串穿,按一字对戳一枪,每一字经过万边不失,字字对得过,乃成武艺,后方可随意应敌,因敌制胜也。’”

    戚继光十分强调士兵训练要去花法,抛弃那种华而不实的套路,主张单人练习时要学习手法和步法,双人对练时,要“按一字对戳一枪,每一字经过万边不失,字字对得过,乃成武艺”,这里的“字”可以理解为一个技巧,这句话的大意是:按照一个技巧来戳枪练习,每个技巧经过无数次练习而不会失误,才可以习得武艺,上阵杀敌。戚继光这种训练方法十分实战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枪法的一个总结,突出传统枪法实战技巧,摒弃了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法。

  • 刀牌与镖枪
  • 明代的牌手一般配备腰刀,他们有很多称呼,一般称其为“牌手”“刀牌手”“藤牌手”等,有时牌手还会随身携带数支镖枪。牌手的腰刀长 3 尺 2 寸,柄长 3 寸。马战多用,步战、水战多为军士护身的佩刀,其多与藤牌配合使用,无牌不可以入阵。戚继光《纪效新书》载:“腰刀造法,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削刀刃芒,平磨无肩乃利妙。”

    而牌手的盾牌主要有藤牌、手牌和挨牌等。明早期有圆牌,其为木制,牌外面蒙一层皮革,十分笨重,不利于步卒持久作战。嘉靖年间出现了以粗藤条做的圆牌,即藤牌,虽然藤牌无法防御火器,但矢石刀枪皆可防御。藤牌与燕尾牌的使用方法相似,一手持刀,将刀放在另一手腕处,该手持镖枪,将镖枪掷出,无论是否命中,敌人都会格挡,此时趁机杀入,无往不利。挨牌则身长体宽,往往列在队前以遮挡矢石。

    怒海争锋:明朝水师的接舷战兵器

    《筹海图编》中的三种盾牌,其中藤牌出于福建,有圆长二式,内用大藤为骨,以藤篾缠联而成。南方多稻田雨水,此器最为便利,可遮蔽一身,用以代替甲胄,可避失石。挨牌用白杨木为之,长约5尺(约1.5米),阔1尺5寸(约46厘米),牌下面比上面略小四五分,内用绳可挂在脖子上,用左手中指缝夹牌下短绳,可以双手执枪。手牌亦名燕尾牌,用白杨木或轻松木为之,长约5尺7寸(约1.8米),阔1尺(约0.3米)。上下两头比中间阔三四分。

    有明一代,镖枪在水军、陆军中都有大量装备,其头重4两,柄长7尺,首径6分,尾径 2~3 分。其制头重尾轻,前粗后细,镖头须锋利。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及俞大猷对镖枪尤其喜爱,一般明军的福船只配备 200~300 支镖枪,而戚继光与俞大猷每艘大幅船均配备 1500 支镖枪,戚继光更是要求其船员不论职位,每人都要训练投掷镖枪。在海战中,当两船相距 10~20 丈时,凭借福船高大的船身,用镖枪“掷之如雨,无不中贼”。或当海上风浪大时,船只起伏不定,火器难中,如果我船在上风向,就可以用撩钩勾住敌船,再用钩镰勾住敌人,最后用镖枪射之。此外,还有一种重型镖枪,专门用于水战,名为犁头镖。此镖枪头重达两斤,多在船桅杆顶部的斗中及船的尾楼等高处使用,居高临下掷向倭舟,可以穿透倭舟的船板。如果敌人中了此镖,其身必碎。

    在作战时,镖枪常常与盾牌相配合。明代抗倭英雄罗拱辰在其《牌论》里说:“若敌在百步之外,我兵必先用弓弩及边铳以制其锋,及至来近,短兵相接,尚在三十步内外,必须用镖枪以飞击之,敌人见镖必避之,中镖者必倒,我兵必乘其势,各持便器而入……”即如果敌人在 450 米以外,我方士兵需要用弓弩或火铳射击敌军,挫败敌人的冲锋,当敌人至我方队伍 45 米左右时,投掷镖枪攻击敌军,敌人见镖枪飞来必加以闪避,中镖的人必定倒地,就趁敌人阵型混乱之时,我方队伍向敌军发起冲锋。

    罗拱辰紧接着又说明了牌手执镖接敌的方法:“左手执牌,大指横挽刀一把,里又带镖一支,右手擎镖一支,与贼相近三十步内外,先用右手镖飞击,次取牌里镖又飞击,然后用刀瞷贼……”即左手持盾牌,用左手大拇指挽刀一把,并握住镖枪一支,右手再执镖枪一支,在与敌人相距 45 米时,先用右手向敌投掷镖枪,然后取牌里的镖枪再次向敌投掷,最后拔出刀砍杀向敌人。

  • 弓弩
  • 明代前期的弓多为反曲弓,弓臂阔三指,力自 70 斤到 40 斤分为四等,制作材料有筋、角、竹、木等,形制与中国的传统弓箭类似,但是各部位的称谓有所变活,如古称“弭”,明代称为“稍”;古称“势”,明代称为“虚霍”;古称“畏”,明代称谓“门”或“隈”;古称“执”,明代称为“把”;古称“节”,明代称为“乐弦”。

    怒海争锋:明朝水师的接舷战兵器

    明代的弓

    明代的弓箭制造数量很大,大多由南方制造,每年造完后送往京师。《大明会典》记载了弘治年间各边卫所留本处备用及每年送往京师的弓箭如下:

    怒海争锋:明朝水师的接舷战兵器

    通过上述数据可知,明代沿海闽、浙、广的弓箭保有量还是非常大的,但是这其中的一部分是需要送往京城的,一部分配给陆军,只有一少部分能配备到战船上,而且明代的南方士兵不善于使用弓箭,这就导致明代前期战船上所配弓箭并不多,而是常配镖枪、弩等远程投射兵器。弘治元年(1488 年)朝鲜人崔溥发生船难,他在浙江台州府临海县登陆,就看到“江南戎器则有枪、剑、矛、戟,其甲胄、盾等物皆大书‘勇’字,然无弓箭、战马”。

    怒海争锋:明朝水师的接舷战兵器

    明代的弩

    明代的弩,弩身为木制,弩臂为竹制,设有脚蹬,其把手较前代设计更加合理,方便持握。洪武四年(1371 年),明政府“以脚蹬弩给各边将士。仍令天下军卫如式制造”。明代前期弩的制造量并不大,总的装备数量较弓和镖枪少上许多。

  • 铳,在明代一般指金属管型火器。明初的火器制造机构有三个—宝源局、兵仗局、军器局。宝源局,朱元璋在至正二十一年(1361 年)设立于南京,隶属工部,主要负责铸造铜器,但就现存火器上的铭文判断,其在洪武五年(1372 年)五月至洪武八年(1375 年)二月间,也负责了火器的制造任务。兵仗局,设立于洪武十七年(1384 年)四月,负责“掌御用兵器,并提督匠役,造作刀、甲之类,及宫内所用梳篦、刷、牙、针、剪诸物”,下设火药司,负责铸造火器。据《大明会典》载,“凡胜字天威、并列字等号飞枪神铳等项火器,俱系内府兵仗局掌管”,可见现存的天字等铳,都是由兵仗局负责制造。军器局,设立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六月,并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在各地方都司卫所设立,主要负责制造和修理各卫的军器。

    明代前期的兵仗局与军器局的功能看似相同,但其实还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所造的火器种类:军器局所造的火器包括碗口铜铳、手把铜铳、信炮等,这些火器兵仗局都能够造。但火铳的消耗品,如木马子、槌子、送子等,兵仗局并不生产,而由军器局生产。兵仗局所造的大型火铳,如各种将军铳,以及新型火铳等大型铳炮,军器局都不能制造。但这些大型铳炮在明代前期一般为陆上使用,水战中一般都使用碗口铳、手铳等这种较小型的火器,所以明代前期战船上所使用的火器大多数为各卫的军器局制造。

    手铳,即火门枪,是一种较短的管型金属火器。明代洪武年间的手铳较之元代手铳,身管较长,口径较小,铳膛较为光滑,构造比较规范,都由铳膛、药室、尾鉴三部分构成。铳膛最长,一般为 260~300 毫米,约占全铳的三分之二。火药从铳口装入药室,弹丸装在铳膛内;铳膛与药室相连接,药室呈球形隆起,内装火药,药室处铳壁较铳膛厚,铳壁上设有一处开孔,为火门;药室后为尾鉴,尾鉴中空,呈喇叭形,可以装入木柄,以手持使用。

    到了永乐年间,手铳又有了进一步的改进:首先,改进了铳身,使铳身的护箍数量较洪武手铳大幅减少,而且铳膛部分根本没有护箍,取而代之的是自铳口至药室间的铳壁厚度趋增,铳身亦十分光滑,可见铸造技术有大幅提升。其次,洪武手铳的火门被改良成具有火药沟和火门盖的设计。洪武手铳的火门只是单纯在药室上开一小口,在结构上较不安全,且火线容易受潮。火药沟在发射时可以添入少量火药,确保火捻及时引燃。火门盖则可以在装填火药时关闭,以防止湿气,即便天气不好,也不至于立刻使火捻及药室的火药受潮。施放时,先打开火门盖,再点燃火捻,燃放药室内的火药。

    怒海争锋:明朝水师的接舷战兵器

    左上图为正统元年(1436年)天字铜手铳,左下图为永乐十二年(1414年)天字铜手铳。右图为永乐时期火铳实物图

    正统十四年(1449 年)九月,鞑靼三万余人大举入犯辽东,明军损失惨重。这时明军的手铳虽然威力较弓箭大,但是其装药步骤多,装弹时间长,发射间歇较弓箭长上许多,而这种缺点早已被边塞的鞑靼掌握。鞑靼与明军作战时,每每趁手铳发射的间歇冲击明军部队,一旦被鞑靼骑兵接近,手持铜手铳的明军往往陷于被动,因手铳柄短、无利刃,并不利于近身战斗,铳手护身的腰刀长度又过短,无法对敌人骑兵造成有效伤害。面对这种情况,景泰元年(1450 年)二月,时任辽东镇守太监的亦失哈(海西女真人)将手铳的木柄加长为 7 尺(2.2 米),并添加一根枪头,可以插入手铳铳膛之中,这样就形成了枝长 2 米余的长矛,士兵持此排成人墙可以阻挡敌军冲锋,近战中也可以对骑兵造成有效伤害。这种做法在明末亦应用到了子母铳上,《兵录·子母铳》条载:“子母鸟铳者,其铁管与眼孔大小,并龙头木函等项,悉如鸟铳之式……其母铳之端有照星,又加短剑一把,剑锋官尺长一尺三寸,靶长五寸,口开曲眼。装上管端,即以照星凑入曲眼,少扭转,自然扣紧。”

    万历时期的快枪(跟手铳类似的火门枪),可以看见铳管顶端设有枪头

    根据何汝宾在《兵录》中所述,这时的子母铳已经出现了曲眼(纹),这可以使铳剑与铳管的连接更牢固。

    来源:取经的兵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4363.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9年 10月 5日
    下一篇 2019年 10月 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