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队三团建设宝钢无缝钢管厂纪实

文/李沛泉 庞胜堂

1978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的当天,宝钢隆重举行了开工典礼。随后,宝钢码头、原料厂、炼铁厂、炼钢厂、初轧厂等全面启动,唯独宝钢无缝钢管厂还没有开工。

1979年5月,驻辽宁本溪的基建工程兵三团接中央军委、国务院令,调上海宝钢参加无缝钢管厂工程建设。从8月份起,先后13辆军列,载着3161名官兵到宝钢会战。历经3年零8个月,完成宝钢无缝钢管厂的土建、结构安装和宝钢运输部大楼、无缝钢管厂办公大楼、及上钢五厂、上海钢管厂、上海冷冻机厂技改扩建配套等项目的施工任务。

1980年12月——1981年12月,无缝主轧机5米3平台土建工程项目的工程质量优良率达到100%,荣获冶金部工程质量银质奖,基建工程兵三团指战员工用汗水谱写了令人振奋的满意答卷。

碉堡旁边搭帐篷 马路河畔扎军营

1979年8月4日,上海宝钢三支队指挥所由三支队副支队长傅庆堂、三团团长龚介元带队10余人,到达上海宝钢设防。三团是最后到达宝钢设防的部队,因此只能分散安置,一营在长江边马路河北岸原国民党留下来的碉堡旁驻扎;二营、三营在马路河与同济路、护厂河的三角地带的支队大临仓库内驻扎;四营、直属队在丁家桥附近冯家宅旁边驻扎。没有住房、只能搭建帐篷、活动房临时住宿。与此同时,宝钢工程建设指挥部把果园3万M2 宝钢单宿作为大临工程交给三团施工,建好后作为2、3、4营的宿营地。当时正值盛夏,帐篷和活动板房经骄阳烈日曝晒,屋里像个大蒸笼,屋里比屋外温度高3、4度,指战员们酷热难挡,就端上脸盆往屋面和帐篷顶上浇水降温。夜晚蚊子叮,大家都备了一个小手电筒,半夜起来捉钻进蚊帐的蚊子。蚊帐上沾满了被打死蚊子的血迹,每个星期天都要洗蚊帐。晚上休息不好,第二天又要施工。吃饭没有食堂全在露天;上下班没有车,全靠两条腿在工地与住宿之间走去走回,工作、生活条件如此艰苦,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个个都体会到创业的艰辛。

面对艰苦的环境,三团党委召开党委会,制定了部队政治教育计划,开展了四个大讲活动:大讲宝钢建设的宏伟计划;大讲高速度、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宝钢的重大意义;大讲抢建宝钢的有利条件;大讲我们肩负的重任和奋斗目标,适时地向部队提出“进得来、站得住、打得响”的战斗口号。之所以提出这个口号,是因为部队到上海后,原来熟悉的施工方法、管理方法、施工器具、不适应宝钢的需要,必须重新学习。如在北方支模用木模板,宝钢用钢模板;北方搅拌混凝土用小车推,宝钢用搅拌车;北方挖土不见水,宝钢挖土要降水,特别是工程质量标准为“合格不算合格,优良才算合格”的苛刻要求,就是盖楼房也是一样。在建宝钢3万平方米集体宿舍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北方用的砖头是小红砖,一个砖头只有3斤重,而上海用的是粉煤灰砌块,一块达30余斤。要想做到“进得来,站得住、打得响”,必须虚心学习,适应新情况、新任务的要求。于是,团领导带领干部到五冶、十九冶、二十冶参观学习工程管理、质量管理;带领二、四营技术骨干到上海南汇建筑公司学习取经,学习他们利用支架滑轮吊砌块等经验,后来每班都配备了支架滑轮,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当地老百姓非常惊讶地说:“这些军人真能干,一天盖一层楼。”经过四个月的努力,终于建成了6层楼的楼房11幢,部队的住宿也安顿下来,条件得到改善。

“三通一平”清障碍,飞机跑道显军威

宝钢厂址,位于上海市北翼宝山区月浦一带,这一片土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百余年来饱受侵凌和反抗斗争直到胜利的足迹。150多年前,英帝国主义军舰侵犯吴淞口时,民族英雄陈化成在这里誓死抗英。20世纪30年代,发生“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上海人民在这里英勇抗击入侵上海的日军。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时,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汤恩伯军队浴血奋战的主战场。

三支队三团建设宝钢无缝钢管厂纪实

图为上海无缝钢管厂房施工现场

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碉堡林立,哑弹坑无数,还遗留着日寇入侵上海在此地建立的飞机场,解放后改建为航校。宝钢无缝钢管厂的厂址,就覆盖在这个飞机场的土地上。坚硬的混凝土停机坪和飞机跑道,成为开工前实施“三通一平”(水通、电通、路通、地面平整)的拦路虎。10多万平方米的混凝土地坪,如何破碎是个急迫的问题。地面混凝土厚度300mm左右,又不能爆破,因为旁边的宝钢初轧厂主厂房正在浇灌混凝土基础。只能用人工破碎,一锤一锤地砸,一镐一镐地刨,一块一块地啃,战士们两只手磨满血泡,进度很慢。这时,大家看到上钢五厂的师傅,在宝钢的一号门废钢处理堆场和钢渣堆场,用落锤将废钢砸成钢捆的磁盘,很受启发。团长龚介元带领技术人员到现场学习,并借用上钢五厂落锤、磁盘,改装了15吨吊车,用落锤砸飞机跑道混凝土,破碎后的飞机跑道上的混凝土有了裂纹,再用风镐钻,推土机清理、整平,这样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加快了破碎进度。

1980年的夏天,骄阳似火,机场混凝土地坪经太阳曝晒,热浪滚滚高达40多度。当时,全团提出了“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创建第一流的施工队伍”的号召,战士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一营700多名指战员工,头顶烈日、脚踏滚烫的地坪,清理碎石。战士们汗流浃背,湿透的衣服如水里捞出来的一样。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硬是把占地10多万平方米飞机跑道场地全部清理干净,实现了“三通一平”,为无缝钢管厂打桩创造了条件。

严格苛求创一流 精心施工保质量

宝钢一期工程中,无缝钢管厂是唯一的成材厂,也是一期工程中唯一从德国引进的项目(一期工程中除无缝钢管厂外,均为日本引进)型号为140无缝钢管,可生产国内短缺石油管和锅炉管,年产钢管50万吨。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虽然比其它厂晚开工一年多,但要求要同步建成投产。时间紧、工期短,从建厂到投产只有40个月的时间。

三支队三团建设宝钢无缝钢管厂纪实

1981年,三团建设无缝钢管厂轧机基础

无缝钢管厂与其它厂的引进方式也不同,其它厂是全盘引进,无缝钢管厂是合作设计、合作制造,即:主机从德国引进、其它设备由中国制造;地下由德国设计,地面由中国设计。增加了很多协调沟通的难度,要完成施工任务压力很大。

团司令部根据各个营的施工技术特长,经过认真的研究,进行了兵力部署。一营负责主厂房的05—06—08及12区的轧机、再加热炉,冷床辊道、石油管加工区的施工;二营负责02—03—04—07—09—10—15的芯棒加工区、中间仓库、流水精正线、水处理区的施工;三营负责11—13—15区的水处理、锅炉管、石油管区的施工;四营配合结构安装及外围等施工任务。

12区是无缝钢管厂的心脏部位,轧机跨的轧机生产主线由±0.00提升5.3m,平台板上,有环型加热炉、芯棒加热炉、管坯定心机,穿孔机、钢管连轧机、脱棒机、再加热炉、涨力减径机,到冷床和操作控制室。整个平台长500m,宽30m,板厚500-800mm。特别是一营承担的钢管连轧机设备基础。轧机基础长12米,宽7米,埋入地下6.3米,地上5.3m,混凝土量620m3,预埋螺栓套安装两吨多,绑扎钢筋124吨,组合钢模板940平方米。

三支队三团建设宝钢无缝钢管厂纪实

1982年上海无缝钢管厂吊装1800吨箱式大梁

按照宝钢指挥部提出的质量标准:“合格不算合格,优良才能算合格”的要求,在施工中严格苛求、精益求精,做到科学制定施工方案和保证质量的措施。混凝土工程做到内实外光,棱角整齐;施工方案和质量,要求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在施工中做到从钢筋配料、绑扎、钢模板的组合拼版支撑,混凝土用料的配比、浇注,试压等,层层把关。在轧机基础钢筋绑扎中设有标尺,立标板,各种规格钢筋的间距、垂直度、平整度、按图精确到100%,钢筋骨架平整、牢固,做到双层钢筋,人可以在上面走,不变形。混凝土基础模板的支撑,采用钢筋螺栓固定钢材作支撑,规范、牢固,各种预埋件、预留孔,严格按图纸规定施工预埋,每道工序都要自查、互查、技术人员专项查的“三检查”制度。在此基础上,再由宝钢指挥部质检确认后,浇灌混凝土。

在浇灌中做到定点、定人、定位、层层把关,如:四连四排钢筋班在钢筋绑扎后,浇灌混凝土时,排长毕景占复查,发现在一根柱子中掉进一根木头,长约30公分,卡在钢筋的缝中,他立即派班长蒋顺民钻进钢筋的夹缝中取出来。钢筋把衣服都扎破了,但他面带笑容的说:“幸亏检查及时,不然就造成钢筋混凝土硬度不够,影响质量了”。养护时间和湿润度严格按宝钢规定执行把关、责任到人,确保质量。当时正值十一月份,气温下降,就用草袋覆盖在混凝土面上,每四小时浇水一次,养护到位,当混凝土浇灌强度达到标准后,打开钢模板,基础表面的密实度、光洁度,全部达到要求。经宝钢指挥部质检验收100多个点,合格率100%,全部达到国家质量优良标准。荣获冶金部工程质量银质奖。

科学攻关有险阻 技术创新过难关

宝钢无缝钢管厂生产工艺的总设计是西德迪马克公司,我国承包部分设计。但在设计中出现德方用英尺,我方用公尺,尺寸不一等技术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团、营、连成立由工程技术人员、老工人和行政施工指挥人员的“三结合”攻关小组。施工前反复熟悉图纸、反复校对图纸尺寸的施工要求。在施工中碰到难点、疑点,支队、团、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就地解决。在施工中做到以营为单位开展“三检”:自检、互检、专检;“三工”:工前交底、工中检查、工后讲评;“三交”:任务交底,安全技术交底,工序交底,确保了工程质量。

四连在无缝钢管厂5.3米平台,连轧机到加热炉的平台,德方设计要求每20米留一段1000mm的后浇带。四连技术员官云安为了节约材料和人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改为每30米一道后浇带。为了科学验证,他请教宝钢指挥部裂缝专家王铁梦,反复计算混凝土裂缝公式,及水泥在硬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和引起的应力值,经检验合格后,报请宝钢工程指挥部质检部门批准施工。但在施工中的后浇带区域内上下层钢筋分布较密,无法采用钢模板支模,一营工程师林登朝向德国专家提出,采用钢丝网施工支模方法,经实验合格后,批准施工,施工工程质量达到“内实外光”的优质工程。仅此二项工程,节约水泥、钢筋约60万元和1200个工时,受到宝钢工程指挥部的多次表扬。

1981年10月,10连在无缝钢管厂的水处理混凝土池施工中,在深度10余米处遇到流沙,给混凝土浇灌前的支模带来困难。以他为首的四营“三结合”技术创新小组提出修改西德设计的图纸,用竖向的钢性止水带,改为橡胶止水带,经宝钢质检单位同意批准施工,使深度12米,长65米,宽45米,污水处理池浇灌前的支模,减少了钢模板焊接的程序,既保证了质量,又加快了进度,提前一个星期完工,建设宝钢无缝钢管厂节约材料费40多万元。

三支队三团建设宝钢无缝钢管厂纪实

1981年基建工程兵三支队三团建设的宝钢无缝钢管厂5米3平台

无缝钢管厂的主电室是国外设计的五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柱子断面400mm X 400mm,而柱子接头的钢筋三十根,如果按常规浇灌混凝土的做法,不能保证质量,必然会出现蜂窝、麻面,无法达到内实外光的目的,面对这一施工难题,工程师沈映禄大胆提出,采用接头部分用相同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接浆,先振动柱子内的混凝土,再振动外部的钢模板,分段施工,层层把关,从而确保了接头部位的工程质量。此项创新被宝钢上报国家科委,在部队撤编后的1989年被评为国家科技二等奖。沈映禄也被宝钢聘为工业检测公司首席工程师,土炉专家.

找米下锅创效益 开源节流做贡献

1981年上半年,宝钢工程停、缓建期间,三团官兵不等不靠,找米下锅创效益。部队团领导走访周边企业、工厂,先后承接了上钢五厂的翻砂车间、石灰窑,上海钢管厂的酸洗镀锌、轧管车间和上海冷冻机厂等工程建设项目。上海钢管厂镀锌炉的砌筑任务,镀锌炉长35米,宽25米,高3米,原上海钢管厂计划两个半月完成。三团一营一连官兵精心组织,科学施工,仅用一个半月完成了任务,使钢管厂当年施工,当年创效益,该厂领导多次表示感谢,并向施工部队赠送了锦旗。

三支队三团建设宝钢无缝钢管厂纪实

无缝钢管厂生产的石油管道

抗洪排险冲在前,力战波涛当先锋

《宝钢日报》2003年12月30日专版报道:原宝钢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总工程师陆兆琦回忆当年宝钢建设者事迹时,写道:“基建工程兵是最可敬的人,他们不但出色完成了建设任务,还勇担艰险,工地一旦发生险情,他们总是挺身而出,抢在前头,不畏艰险去抢救。”

事情发生在1980年9月11日下午,十二级台风袭击长江口,江中的滔滔巨浪,冲击着厂区前沿的防洪堤坝,当时有19冶、20冶职工彻夜在岸上守卫和补修堤体,但风浪越来越大。长江大堤靠近马路河的水闸处的内侧被巨浪冲击出了一个大洞,如不及时抢堵,一场决堤事故即将发生,后果不堪设想。这时三团闻讯,团部一声令下,部队冒着狂风暴雨,踩着泥泞打滑的江堤,肩扛一百多斤的沙包,冲向江堤险情处,岸上的人们呼喊:看解放军来了。只见官兵奋不顾身,跳进齐身的巨浪中,向洞口填石块、沙包;当沙包用完后,就地用黄泥装进草袋当做沙包填堵,顽强奋战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堵住了洞口,消除了险情,充分显示出解放军战士的突击战斗能力。

回忆抢险战斗的情景,当年年过80岁的团长龚介元还记忆犹新。他说:“当团司令部下达抗洪抢险令后,一营、三营六个连队700多人,冒着大雨冲到长江边新闸口的江边堤上,奋不顾身用沙包堵,沙包不够用,就地取泥土装满草袋填堵,经过几个小时填堵,排除了险情。在扛沙包时我还丢了心爱的上海牌的手表。”宝钢工程指挥部领导多次在干部大会上表扬说“基建兵真是铁军,是宝钢的钢铁后盾。”

宝钢从1978年12月23日正式开工建设,至今42年了,已成为一个盛誉全国的最大钢厂;在国际上,是世界500强企业,这是宝钢的建设者、生产者,艰苦奋斗而取得的成果。当今看到宝钢的铁水、钢花奔流的时候,看到无缝钢管厂一捆一捆钢管出厂的时候,总是令人怀着敬意回忆起那些参加过宝钢建设的人们。

1983年8月1日基建工程兵撤编了,但脱掉军装的他们成为宝钢的一员。回忆那段战斗岁月,建设无缝钢管厂的基建兵三团的功绩,永远留在宝钢建设者的心中。生活工作在宝钢的原基本建设工程兵指战员,也永远不会忘记那火热的军旅生活和战斗场景。

来源:冒牌预言家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4842.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0年 6月 25日
下一篇 2020年 7月 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