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如何选择固定方式?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ASCF)极度不稳,如何综合考量内固定稳定性、手术创伤以及医疗费用以获得最佳手术策略,目前尚无据可依。

目的:探讨手术入路、内植物长度以及密度对内固定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有限元模型(FEM)模拟后路、前路、前后路联合入路以及多种固定方式治疗C5/6ASCF,观察比较内固定节段的运动学改变及内部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及结论:

①单纯前或后入路时,长节段固定的稳定性优于短节段;

②前后路联合固定稳定性优于单纯前或后入路;

③后路三个节段固定可获得最佳经济-疗效-稳定性效益;

④后路长节段跳跃置钉与连续置钉稳定性相当,因此采用跳跃置钉方式可降低内植物费用而不会牺牲稳定效果。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生物力学、内固定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全身性、非创伤性的风湿性脊柱炎,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总体患病率为0.1-1.4%[1]. 由于椎旁韧带和椎间盘骨化、骨质量差、力臂长并且骨折通常累及三柱,导致ASCF极度不稳[2]。非手术治疗,如颈胸支具、Halo支架和轴向牵引等,有极高的概率(60%以上)发生骨融合失败、神经功能损害甚至死亡[3]。而手术治疗可产生即刻稳定性、避免长期卧床,也是恢复脊柱序列、解除脊髓和神经压迫的唯一方法[4]. 因此,外科手术是ASCF的首选治疗措施。

ASCF的手术入路包括前[5]、后[6]及前后联合[7]入路,各种入路均有外科医生采用,然而手术效果不尽人意。迄今,关于ASCF手术入路、内植物长度及密度尚未达成共识,仅有低水平证据,包括病例系列研究或小样本病例报告进行探讨[8]。因此,课题组设计了一项FEM的生物力学模拟研究,探索上述问题的答案,寻找最佳经济-疗效-稳定性效益,为ASCF患者内固定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1 AS及ASCF模型构建

在课题组前期构建的颈椎FE模型中[9,10],调整相关参数以模拟AS及ASCF特征,包括:

①椎间盘外层、后纵韧带(PLL)、前纵韧带(ALL)和关节囊韧带(CL)均采用骨化参数[11];

②皮质骨和松质骨均采用骨质疏松参数[12];

③上颈椎运动功能正常,下颈椎因为骨化导致运动功能下降,相对固定[13];

④椎旁肌提供动力来源[14];

⑤颈椎前凸较大,模拟终末期AS的临床特征[15](图1)。骨折处模拟在最常见的骨折节段C5/6(图2)。两个模型具体构建方法参见原文。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如何选择固定方式?

图1:AS模型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如何选择固定方式?

图2:ASCF模型

1.2 内植物模型构建

三种入路、不同内植物长度及密度的内固定方式被模拟(图3)。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如何选择固定方式?

图3:用于测试分析的13种内固定方式示意图

1.3 加载方式及边界条件

为了更好的模拟生理载荷[16],我们采用如下加载方式:

①椎旁肌预加载50N模拟肌肉张力;

②C2加载50N轴向载荷模拟头部重量;

③C2终板施加2nm纯力矩模拟屈伸运动。

1.4观察评价指标

①骨折节段的运动变化率(RMC):分析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

②钉、板及棒的应力分布情况(ISD):分析载荷分布特点;

③钉、板及棒的最大应力(MS):分析各部位最易失效处。

结果

2.1 运动学结果

在AS模型中,C5/6矢状面屈、伸活动度(RoM)分别为:屈曲0.8°,伸展0.13°,将这两个数值作为ASCF运动数值的基线。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①前路单节段(A1)、三节段(A2)以及后路单节段(P1)的RMC均超过基线3倍,说明这几种固定方式的稳定效果非常差;

②后路三节段(P2)、后路五节段(P3)和后路五节段跳跃置钉(P3skip),在RMC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后路单节段(P1),但三者RMC相近,说明长节段固定效果优于短节段。即使采用跳跃置钉也可获得良好效果,但跳跃置钉可减少医疗费用;

③所有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均高于基线。即采用联合入路,即使是前后单节段(A1P1)也要优于单纯入路。(图4)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如何选择固定方式?

图4:C5/6ASCF各种内固定方式RMC数据

2.2 ISD及MS分析结果

与单纯前或后路相比,前后路联合内固定可显著降低螺钉、前路钛板和后路棒的最大应力,不同联合方式区别不显著,A1P1即可能获得满意的稳定效果。(图5-8)

跳跃置钉与连续置钉对ISD和MS的影响不显著。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如何选择固定方式?

图5:前路螺钉ISD及MS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如何选择固定方式?

图6:前路钛板ISD及MS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如何选择固定方式?

图7:后路螺钉ISD及MS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如何选择固定方式?

图8:后路棒ISD及MS分析

讨论

本研究是第一个在准-静态载荷下ASCF的生物力学研究,模拟术后即刻稳定性,比较不同手术入路、内植物长度和密度的生物力学表现。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脊柱外科医生在面对ASCF患者时做出最为合理的临床决策。

ASCF单纯前路手术的优点在于创伤小、软组织并发症少、前路直接减压、椎间融合率高等,但内固定失败率高达50%[8]。事实上,单纯前路手术治疗ASCF并不受脊柱外科医生欢迎,只有15%的患者采用这种方法[17]。本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前路固定节段越长,内固定稳定性越好。因此,对于那些不能耐受较大手术而不得不考虑单纯前路手术的患者,应尽量延长固定节段。

临床上,单纯后路手术似乎最为常用。其优点在于椎管减压较前路容易,可多节段椎板切除,处理血肿及椎管占位更方便,并且可延长手术节段。研究表明,单纯后路手术失败率低于单纯前路[18],有50%的患者采用了这种方法[17]。从RMC的角度来看,单纯后路单节段固定在抗屈伸方面并不优于前路单节段,但后路长节段稳定性明显优于单纯前路长节段。因此,对于不能接受前路手术的ASCF患者,如颈椎后凸过大者,后路长节段固定可能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但是单纯后路长节段手术存在手术创伤较大;需翻动至俯卧位麻醉,增加骨折部位损伤脊髓的风险;关节囊韧带骨化导致解剖标记不清;无法完成前路减压等缺点,因而这种内固定方式并不是绝对的推荐。

25%的ASCF患者采用前后路联合的方法[17]。虽然这种方法手术创伤最大,但是只有该方法才能实现360°骨融合以及前后路减压,且稳定性最佳,许多学者支持这种方法[19]。本研究表明,前后联合入路与单纯入路相比,即使是单节段联合内固定,其稳定性也要优于五个节段的单纯后路固定。因此,仅从生物力学因素考虑,不考虑创伤大小,手术并发症等,前后路联合手术可能是ASCF最稳定的方法。

单纯后路固定从单节段增加到三节段时,稳定性增加非常显著。然而,从三节段增加到五个节段时,稳定性的增加并不显著。因此,单纯后路三节段内固定治疗ASCF可能是最经济的选择。

跳跃置钉和连续置钉的MS和RMC没有显著差异。考虑到每增加一个螺钉将增加手术创伤、经济成本和风险,后路长节段跳跃置钉可能是ASCF患者的一个可替代方案。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C2-T1的FE模型以模拟ASCF的多种手术方式。研究结果可为ASCF外科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单纯前或后入路,节段越长内固定稳定性越强。对于后路手术,采用三个节段内固定可能是最具优势的选择。仅从生物力学角度考虑,不考虑创伤和并发症等,建议采用前后联合入路,以获得最大稳定效果。跳跃置钉是ASCF的一种替代方法,因为它与连续置钉具有相似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Calin A, Fries JF. Striking spanvalence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in “healthy” w27 positive males and females. N Engl J Med. 1975. 293(17): 835-9.

2. Hunter T, Dubo H. Spinal fractures complicating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n Intern Med. 88(4). United States,1978. 546-9.

3. Cooper PR, Maravilla KR, Sklar FH, Moody SF, Clark WK. Halo immobilization of cervical spine fractures. Indications and results. J Neurosurg. 50(5). United States,1979. 603-10.

4. Broom MJ, Raycroft JF. Complications of fractures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Spine (Phila Pa 1976). 1988. 13(7): 763-6.

5. Guo Q, Cui Y, Wang L, Lu X, Ni B. Single anterior approach for cervical spine fractures at C5-T1 complicating ankylosing spondylitis.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6. 147: 1-5.

6. Cornefjord M, Alemany M, Olerud C. Posterior fixation of subaxial cervical spine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Eur Spine J. 2005. 14(4): 401-8.

7. Payer M.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ervical fracture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using a combined posterior-anterior approach. J Clin Neurosci. 2006. 13(1): 73-7.

8. Kouyoumdjian P, Guerin P, Schaelderle C, Asencio G, Gille O. Fracture of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9 cases. Orthop Traumatol Surg Res. 2012. 98(5): 543-51.

9. Wang Z, Zhao H, Liu JM, Tan LW, Liu P, Zhao JH. Resection or degeneration of uncovertebral joints altered the segmental kinematics and load-sharing pattern of subaxial cervical spine: A biomechanical investigation using a C2-T1 finite element model. J Biomech. 2016 .

10. Wang Z, Zhao H, Liu JM, et al. Biomechanics of anterior plating failure in treating distractive flexion injury in the caudal subaxial cervical spine. Clin Biomech (Bristol, Avon). 2017. 50: 130-138.

11. Cruickshankb. Pathology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71. 74: 43-58.

12. Vosse D, de Vlam K. Osteoporosi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ankylosing spondylitis. Clin Exp Rheumatol. 2009. 27(4 Suppl 55): S62-7.

13. Slobodin G, Shpigelman A, Dawood H, et al.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involvement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Eur Spine J. 2015. 24(12): 2986-90.

14. Sis HL, Mannen EM, Wong BM, et al. Effect of follower load on motion and stiffness of the human thoracic spine with intact rib cage. J Biomech. 2016. 49(14): 3252-3259.

15. Liu H, Qian BP, Qiu Y, et al. Vertebral body or intervertebral disc wedging: which contributes more to thoracolumbar kyphosi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study. Medicine (Baltimore). 2016. 95(38): e4855.

16. Bell KM, Yan Y, Debski RE, Sowa GA, Kang JD, Tashman S. Influence of varying comspanssive loading methods on physiologic motion patterns in the cervical spine. J Biomech. 2016. 49(2): 167-72.

17. Westerveld LA, Verlaan JJ, Oner FC. Spinal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inal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reatment, neurological status and complications. Eur Spine J. 2009. 18(2): 145-56.

18. Singh K, Vaccaro AR, Kim J, Lorenz EP, Lim TH, An HS.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cervical spine reconstructive techniques after a multilevel corpectomy of the cervical spine. Spine (Phila Pa 1976). 2003. 28(20): 2352-8; discussion 2358.

19. Yang B, Teng L, Li H. Single-Session Combined Anterior-Posterior Approach for Treatment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with Obvious Displaced Lower Cervical Spine Fractures and Dislocations. Biomed Res Int. 2017. 2017: 1-7.

作者简介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如何选择固定方式?

刘瑶瑶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讲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骨科。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共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军队)及学校课题多项。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CSI论文8篇,统计源论文6篇。获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明专利2项,新技术新业务1项。参编专著3部,参译外文专业书籍1部。

在老年骨质疏松内固定手术骨水泥强化方面有较深造诣,参与自主研发的骨水泥螺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超1000例),取得良好疗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结合有限元模型研究方法,在骨水泥螺钉强化的力学机制方面有深入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如何选择固定方式?

王钟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骨科。

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青年委员。

参与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4项,军队课题1项;发表SCI/EI论著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篇;参编专著1部。

擅长颈椎病、颈椎创伤、上颈椎畸形的外科治疗。对显微镜辅助脊柱手术、脊柱创伤的运动保留治疗、骨科生物力学有一定造诣。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如何选择固定方式?

刘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骨科主任,外科学与野战外科学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骨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任《创伤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局解手术学杂志》等多本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脊柱运动学与脊柱生物力学方面专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2项,卫生部课题2项,全军课题4项,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1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从事脊柱外科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与科研工作25年,擅长显微镜下脊柱手术、颈椎及颅颈交界区、脊柱运动保留手术。研究成果发表在JBMR,Spine,J Biomechnics等相关领域国际著名期刊。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85257-8

来源:骨科在线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49028.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1年 5月 5日
下一篇 2021年 5月 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