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研究及投资策略报告:新能源、新建筑、新征程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证券,竺劲、刘瑞宇)

1. 传统建筑疑无路,新兴产业又一村

建筑行业过往数年表现乏善可陈,但 2021 年却实现了相对收益。自 2016 年享受 PPP 和一带一路红利的上 涨后,建筑行业便一路下调估值至今,中途虽偶有波动,但仍难改大趋势。从 2017 年年初开始算起,建筑行业 累计下跌约 30%,同期沪深 300 指数则上涨约 50%,相对收益大幅跑输 80 个 pct。而 2019 年开始的两年蓝筹股 行情也未带动建筑板块估值上扬,沪深 300 上涨约 60%,建筑行业仅上涨 6%,两年基本处于原地踏步阶段。但 在 2021 年,截至 10 月末,沪深 300 指数从年初的 5268 点下跌至 4900 点左右,下跌幅度约 7%;建筑行业则略 实现相对收益,指数(中信)从 2933 点上涨到约 3300 点,上涨约 13%。

城镇化放缓及楼市“房住不炒”的发展基调是导致建筑行业长期低迷的主导因素,这一趋势不可逆转。但作为一个拥有几十万亿市场的巨型行业,其产业链上下游涌现的大量新兴趋势与机会值得把握。建筑业的下游 主要由固定资产投资所驱动,从 2009 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速便一直处于下滑区 间,时至 2020 年仅为 4%,未来随着城镇化的逐渐到顶,也很难再有提高的空间。在此背景下,建筑行业能在 2021 年跑赢大盘,或许是因为新的结构已然出现:今年以来建筑行业涨幅靠前的标的,无不具备自身新的运行 逻辑,哪怕是中国化学和中国电建这样的央企。通过总结各类表现突出的公司情况,我们认为 “新能源”与“新 建筑”将是建筑行业中的新机会。

建筑行业研究及投资策略报告:新能源、新建筑、新征程

2. 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与建筑形成产业共振

2.1 工程:新能源电力发展速度快于火电建设下降,国内外电力工程保持增长

碳中和下“增”大于“减”,电力工程行业仍有望扩张。碳中和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推动可再生能源的 使用,同时限制火电的使用和新增,G20 的公报草案“尽最大努力”在“21 世纪 30 年代”停止新建燃煤发电 产能项目,因此对于电力工程行业来说,事实上其内部两方面的增减幅度将决定其整体空间的扩张或是萎缩。 根据 IEA 的预计,得益于可再生能源更强劲的增长速度,在三种不同的假设情形下(现有政策组合、可持续发 展下的情景以及 2050 年实现碳中和的情景),2025-2030 年的全球电力行业年均投资将达到 902 亿美元,1314 亿美元和 2332 亿美元,分别较 2021 年的 823 亿美元增长 10%、60%和 183%。

建筑行业研究及投资策略报告:新能源、新建筑、新征程

就国内而言,十四五期间国内电力系统总投资维持平稳增长,部分领域迎来结构性发展契机。根据中电联 数据,2016-2020 年,全国电力行业投资规模较为稳定,每年均保持在 8000 亿元以上,2020 年接近万亿(注: 中电联统计的电源投资完成额口径为全国主要发电企业,实际应该更高),达到近五年来最高水平。根据电力 总投资的十四五规划来看,十四五期间电力行业总投资规模有望保持在年化 5%-6%左右,总体呈现平稳发展的 态势。此外,伴随新能源的快速推进,部分领域将有望呈现结构性高景气,如新能源的电源端建设(风光电站、 BIPV)、围绕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搭建(电网端)和储能行业。(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建筑公司从事的电力工程业务分布在电站建设(包含 BIPV)、电网建设和储能建设三个方面。电力工程 按照施工类型划分,可以分为 EPC 总承包和施工专业承包两种,两者的区别在于除施工外,建筑企业是否负责 设计和设备采购等事项,鉴于 EPC 正在成为行业主流,后续的市场空间测算我们都是以 EPC 作为基准进行的。 而按照施工对象或施工领域划分来看,建筑企业主要在电站建设(BIPV)、电网建设和储能建设三个方面积极 参与新能源工程的推进,接下来我们也会以这几个方面来介绍新能源电力工程带来的行业扩张情况。

建筑行业研究及投资策略报告:新能源、新建筑、新征程

2.1.1 “风光”无限,电站建设迎来历史级行业机遇

“风光”快速发展,电站建设投资额创新高。从官方规划来看,到 2030 年中国风光装机总 量不低于 12 亿千瓦,截至 2020 年底二者合计累计装机量为 5.35 亿千瓦,对应 2021-2030 年均新增装机量不低 于 6650 万千瓦。此外,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组织的预测,光伏风电的发展速度有望远超官方规划,到 2025 年风、光装机分别达到 5.4 亿、5.6 亿千瓦,2030 年风、光装机分别达到 8 亿、10.25 亿千瓦。以当前一千瓦风 电和光伏投资分别为 6000 元和 4100 元的投资水平来计算,十四五期间年均风光投资额将达到 5620 亿元,十五 五期间将跃升至 6939 亿元(此处需加以说明的是,中电联历史统计的风光总投资为 2000 亿元左右,该数据的 统计范围仅包含大型发电企业的投资,因而不可将测算的市场空间与中电联的统计数据作直接对比)。

2.1.2 政策大力推动分布式光伏,行业巨头下注 BIPV

分布式光伏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光伏电站可分为集中式光伏与分布式光伏两类,而分布式光伏正逐渐 成为光伏发展的主要动能。6 月 20 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发《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 点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开展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工作,强调“应接尽接”和“宜建尽建”,并对 申报项目的建筑屋顶面积可安装光伏比例提出了量化要求。9 月 14 日,国家能源局公布《整县(市、区)屋顶分 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报送试点县(市、区)676 个,全部列为 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建筑行业研究及投资策略报告:新能源、新建筑、新征程

碳达峰政策再度加码,预计 2020-2025 分布式光伏市场空间 CAGR 达到 20%以上。10 月末中央再出重磅 文件,国务院发布《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文中提到,到 2025 年, 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 50%,首次对分布式光伏的发展目标作出规划。在假设 公共机构建筑和厂房屋顶的年度竣工面积保持恒定的情况下,我们测算得到仅是这两种建筑所能提供的 2025 年 分布式光伏的新增装机量就有望达到 42GW,较 2020 年的 16GW 大幅增长,CAGR 为 22%。

BIPV 与 BAPV 各有千秋,行业巨头押注 BIPV 路线。分布式光伏按照光伏材料的安装位置,可分为光伏 建筑一体化的 BIPV 和附着在建筑物上的 BAPV 两类。两种方式各有其优劣性,BIPV 在外观、设计寿命、防水 等等多个方面均较 BAPV 更具优势,而 BAPV 则更适用于存量建筑,由于其是直接附着在建筑物上,不需要将 屋顶拆除,相对而言更为便廉。成本端则需要依项目情况具体来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在两条路线上,以隆基 为代表的行业龙头更多押注 BIPV 路线。去年 8 月,隆基股份发布首款 BIPV 产品,宣告了正式进军建筑光伏一 体化市场。年初入股森特股份后,隆基董事长钟宝申在今年 4 月的业绩交流会上表示,投资森特股份后,公司 对于今年 BIPV 的出货量有一定要求,即要实现 400MW 左右的目标;而在 6 月 7 日的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钟 宝申也重申了公司希望在 2024 年将 BIPV 业务做到 100 亿元营收的目标。

建筑行业研究及投资策略报告:新能源、新建筑、新征程

2.1.3 储能步入快速发展期,抽蓄和电化学脱颖而出

储能行业正式跨越历史性节点,迈向高速发展新时期。鉴于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储能成为了这场能源 革命的关键支撑技术。今年以来,国家以及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密集出台一系列储能利好政策,国内外大规模 储能项目陆续启动,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储能,或扩产或跨界合作,储能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重磅 文件《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储能产业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确定了近期 储能发展的重点任务及产业布局,对储能政策思路及市场建设给予了指导,标志着我国储能行业正式跨越历史 性节点,迈向高速发展新时期。

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为主流储能技术,未来均大有可为。储能有多种技术路线和实现方案,从成本、使 用便利性和已使用规模综合来看,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将有望继续保持其主流储能技术的地位。根据 CNESA 的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0 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装机量为 191.1GW,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达 到 172.5GW,占比 90.3%;电化学储能紧随其后,累计装机规模为 14.2GW。在我国,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同 样占据主导地位,二者的累计装机规模分别为 31.79GW 和 3.27GW,合计占比接近 99%。

建筑行业研究及投资策略报告:新能源、新建筑、新征程

技术迭代助力电化学储能突破成本拐点,电化学储能迎来爆发期。2020 年底,中国电化学储能突破了过去 数年反复提及的 1500 元/kWh 系统成本的关键拐点,当年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达到 1.56GW,首次突破 GW 大关。而在全球,成规模的百兆瓦量级的储能项目频繁出现,2020 年新增投运项目规 模达 4.73WGW,电化学储能的大时代已然开启。展望未来,根据 CNESA 的测算,2021-2025 年,在保守场景 和理想场景下,电化学储能的年均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 6.4GW 和 10.5GW(2020 年新增装机量为 1.56GW), 同时依旧按 1500 元/kWh 的投资额进行测算,电化学储能所带来的年均建设空间将分别至 96.7 亿元和 157.8 亿 元。

政策推动下,抽水蓄能的历史性跨越。国家能源局于 9 月 9 日正式发布《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到 2025 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较“十三五”翻一番,达到 6200 万千瓦以上;到 2030 年,抽水 蓄能投产总规模较“十四五”再翻一番,达到 1.2 亿千瓦左右;到 2035 年,形成满足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发展 需求的,技术先进、管理优质、国际竞争力强的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培育形成一批抽水蓄能大型骨干企业。 根据前期征求意见稿的数据,当前已投产抽水蓄能装机规模约为 3249 万千瓦,则可以估算 2021-2025 年的年均 新增装机量约 600 万千瓦,而“十五五”将进一步提速至 1200 万千瓦。从过往数据来看,抽水蓄能年均新增装 机规模也仅为 200 万千瓦左右,意味着纯增量将达到 400 万千瓦和 1000 万千瓦。按平均每千瓦 0.5 万元投资规 模计算,“十四五”和“十五五”的新增年均投资规模达到 200 亿元和 500 亿元左右,有效开拓了现有的抽蓄 市场乃至电力市场投资规模。

建筑行业研究及投资策略报告:新能源、新建筑、新征程

2.1.4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电网投资部分领域景气度向上

电网领域投资机会存在于部分领域。电网的投资需求大部分来源于国网,国网掌门人辛保安曾多次在不同 场合表示,未来五年将投入 3500 亿美元推进电网转型升级,对应年均投资 700 亿美元约 4000-5000 亿人民币, 与过往年份的电网投资额保持接近,因此电网的建设机遇或更多在于其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的“新型”:为适 应新能源发展所带来的特高压建设需求、电网数字化以及终端的综合能源服务等。以综合能源服务为例,中国 能源报预测其市场空间未来有望达至万亿级别,但市场中参与主体众多,竞争激烈,具备牢固客户资源优势的 企业或有望占据制高点。(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2 运营:“量价”齐升,发电端业绩确定性增强

新能源装机持续增长叠加绿电交易,运营商喜迎“量价”齐升。光伏风电未来的装机量持续增长毋庸置疑, 能耗双控政策规定可再生能源消纳不纳入消费总量考核,进一步提升用电侧对于可再生能源的需求。而从电价 角度来看,绿电交易机制的建立给新能源电站带来了价格端的溢价和支撑。9 月 7 日,来自 17 个省份的 259 家 市场主体,以线上线下方式完成了 79.35 亿千瓦时绿色电力交易,这是我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正式启动后的首 次交易。初步核算,此次交易可减少标煤燃烧 243.6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607.18 万吨。这次试点交易中,成交 均价较正常中长期协议增加 3-5 分/度。随着绿电交易机制的不断完善,跨国企业、外向型企业和控排企业等均 有较强采购绿电的需求,新能源发电商有望享受绿电溢价带来的增厚收益。

平价时代下,补贴带来的现金流问题将有所缓解。目前风电和光伏均已基本进入平价时代,对于未来有大 量新装机需求的运营商而言,增量电站将不再收到补贴发放进度缓慢而带来的现金流不利影响,从而进一步提 升现金流和业绩的契合程度。从过去的数据来看,新能源运营商受到补贴的困扰较为严重,如三峡能源约 93% 的应收账款均为补贴组合账款(2020 年末数据),预计未来这一现象将会得到逐步改善。

建筑行业研究及投资策略报告:新能源、新建筑、新征程

3. 新建筑机会多点开花,优质赛道不断涌现

3.1 装配式发展或将超政策预期,钢结构十四五规划出炉划定增长空间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转型的必要抓手,十三五期间增长迅猛。建筑领域的资源消耗大、排放高,建造 方式粗放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推广绿色建造,推动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大力发展装配 式建筑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十三五”期间,累计建成装配式建筑面积达 16 亿平方米,年均增长率为 54%,dao 2020 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达到 20.5%。

预计到 2025 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比例将达到 40%,超过中央政策规划的 30%。2020 年,全国层面的装 配式建筑的定量发展目标是《“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中划定的新开工面积占比达到 15%,而 2020 年 实际的占比已经达到了 20%。展望未来,按照各省的十四五装配式规划政策进行测算,到 2025 年全国装配式新 开工面积占比有望达到 40%左右,超过之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划定的 2025 年左右达到 30%的目标。

建筑行业研究及投资策略报告:新能源、新建筑、新征程

钢结构十四五规划出炉,十四五平均增速达到 9%。《钢结构行业“十四五”规划及 2035 年远景目标》提 出,到 2025 年底,全国钢结构用钢量达到 1.4 亿吨左右,占全国粗钢产量比例 15%以上,钢结构建筑占新建建 筑面积比例达到 15%以上。到 2035 年,我国钢结构建筑应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钢结构用量达到每年 2.0 亿吨以上,占粗钢产量 25%以上,钢结构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逐步达到 40%,基本实现钢结构智能建造。结 合 2020 年钢结构产量 8900 万吨的数据,可以推算出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钢结构产量 CAGR 分别为 12%和 9%,行 业在十四五仍然能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行业已度过至暗时刻,未来值得期待。2021 年以来钢价的快速上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下游钢结构乃至装配 式建筑的订单需求,以行业龙头鸿路钢构为例,从钢结构订单加工量角度来看,假设 20Q2/20Q3/21Q2/21Q3 的 平均钢结构单价分别为 0.6/0.6/0.7/0.7 万元,则今年二季度的钢结构订单加工量仅为 75.5 万吨,较去年同期 的 80.4 万吨有所下滑,但是三季度的订单加工量已增长至 96.9 万吨,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皆有较大提高。此 外,龙头在资本市场的短期表现或也值得期待,从历史复盘来看,鸿路钢构的 T 季度材料订单增速与(T-1)季 度材料订单增速的差值与(T+1)季度的市场表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例如,2020Q4 单季度材料订单增速 为 50%,环比提高 46pct,公司在 2021Q1 的单季度涨幅为 35%。

建筑行业研究及投资策略报告:新能源、新建筑、新征程

3.2 减隔振(震)市场——优质的赛道不应被忽视

3.2.1 轨交减振行业蓄势待发

什么是轨交减振?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指的是降低因列车运行引起的噪声与振动对敏感目标的影响的专业领 域,根据噪声与振动来源不同,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措施主要包括噪声控制和振动控制两个方面:A.噪声控制: 以降低列车运行引起的一次噪声1为主,主要包括噪声源控制、噪声传播途径控制、噪声敏感目标防护等措施。 B.振动控制:以减缓列车运行引起的振动、降低轨道结构的二次辐射噪声污染2为主,主要包括轨道车辆、轨道 结构、桥梁结构和隧道结构振动控制,以及建筑物防护等措施。

建筑行业研究及投资策略报告:新能源、新建筑、新征程

短期城轨建设热度不减。当前大部分轨交减振主要运用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域,而我国当前正是城轨建 设的高峰期: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数据,十三五以来我国每年新增的轨交运营长度从 2016 年的 535 公 里左右增长至 2020 年的 1233.5 公里。截至 2020 年底,在实施的建设规划线路总长达 7085.5 公里,至少可以 保证到 2025 年的建设强度。总的来看,我国轨交建设依然将保持每年较快的完成进度。

中长期看,都市圈融合打开城轨新空间。国家已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 建设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规划,同时提出了其他一大批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设想,都市圈城市群正在成 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这将大大提升城市内和城际间的轨道交通重要性和需求量。目前,国家已经 实际落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具体交 通类规划,要求到 2025 年长三角和成渝地区建成轨道上的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分别达到 2.2 万、1 万公里。

环保意识的提高有望带动轨交应用减振比例的上升。鉴于轨交减振的目的在于消除对于周边敏感人群及物 体的影响,当周边不存在敏感人群及物体,或是振动强度低于政策规定值时,可以不采取减振措施。因此,对 于某一条轨交线路而言,线路中应用减振措施的线路长度将根据项目具体的情况而定。然而,根据《地铁振动 对建筑物及人体舒适度影响的研究》一文的结论来看,诸如地铁等轨交的长时间运营,会大大加剧周边居民对 于地铁振动强度的感受,即使地铁振动未超过规范限制,居民仍旧有强烈的不适感。伴随政府和居民环保意识 的不断增强以及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轨交线路中应用减振的比例或会有所提升。

建筑行业研究及投资策略报告:新能源、新建筑、新征程

轨道结构减振的主体是各类产品,市场空间分散于各品类中。轨道结构减振是通过在轨道上安装相应的减 振产品来实现的,根据使用部位不同,轨道结构减振产品主要可分为道床类、轨枕类、扣件类和钢轨类四种; 按使用的原材料不同,轨道结构减振产品主要可分为橡胶类、钢弹簧类和聚氨酯类。除品类众多外,轨道结构 减振产品还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产品间存在一定排他性,原因在于不同等级减振路段会采用不同减振效果的产品,且单价随着减振等级提高而提高;二、产品间存在一定替代性,在同一等级减振路段中的轨道同一部 位,也有多类产品可以选供使用;三、产品间还存在一定互补性,不同部位的减振产品可以组合使用。总而言 之,轨道结构减振产品品类繁多,对于企业而言,所能生产的品类越多,就越能打开成长的天花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而就定量的市场空间来看,我们以单公里 500 万-1000 万元投资,减振长度占城轨总体长度 50%-70%进行 估算,以 2020 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新增约 1200 公里算,估计 2020 年城轨减振的市场空间在 30 亿-84 亿元左 右,中位数为 50 亿元。

建筑行业研究及投资策略报告:新能源、新建筑、新征程

3.2.2 政策催发建筑减隔震蓝海市场

全国性抗震立法落地带来建筑减隔震市场大幅扩容。建筑减隔震指的是在建筑物中安装减隔震产品达到抗 震防震的目的,2021 年 9 月前,国家层面并未对建筑减隔震做硬性要求,仅云南、山西等五省有强制性政策。 2021 年 9 月 1 号开始,《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明确规定全国范围内的高烈度设防地区 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等建筑应当采用隔震减震技术,从而带来减隔震行业空间的猛烈扩张。

法规实施前市场空间约在 20 亿元左右。我们通过两种方式测算法规实施前的市场空间,首先是利用龙头市 占率倒推,减隔震龙头震安科技 2020 年的总收入和云南省内收入分别为 5.8 亿元和 3.75 亿元,其在全国和云 南的市占率分别为 30%-40%和 50%以上,因此可以得出全国和云南的空间分别为 15-19 亿元和 7.5 亿元左右。其 次是根据有地方性强制性政策的五省的抗震设防烈度面积占比、学校和医院每年的竣工面积以及单位建筑面积 减隔震造价 100 元三个指标进行计算,得出全国和云南的空间分别为 19 亿元和 6 亿元左右。

政策落地后市场空间提升 5 倍以上。政策落地后,强制性要求政策覆盖的高烈度设防地区(云南省为 7 度 以上、其他省份为 8 度以上)范围将由原 5 省 47 市的 287 个区县增加至 23 省 126 市的 648 个区县。另外,强 制性政策要求覆盖范围还将新增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现行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006-2020 年)包括 24 个地区和 11 个城市,国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10%。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覆盖范围包括 1078 个区县(部 分区县与高烈度设防区有重叠,但重叠度不高),二者相加一共是 1439 个区县,占全国 2846 个县级行政区划 的 50%左右。因此,我们同样通过计算我国每年的学校和医院的新增建筑面积,可以得出政策落地后行业空间 将扩张至 100 亿元左右。考虑到非强制性政策空间以及除学校、医院外的强制性政策规范建筑类别(例如养老 机构等),实际空间将较 100 亿元更高。

3.3 做什么都是行业顶尖——央企发力第二增长曲线

中国中冶是我国进行境外资源开发的重要企业之一,也是我国拥有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内企业之一。公司 拥有多个资源开发项目的采矿权益,从事的资源开发业务主要集中在镍、钴、铜、锌、铅等金属矿产资源的采 矿、选矿、冶炼等领域。截至 2020 年 12 月末,公司在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阿根廷、阿富汗、澳大利 亚持续投资开发,拥有镍金属量 137 万吨、铜金属量 1108 万吨、铅锌金属量 128 万吨、铁矿石资源量 21 亿吨。 公司资源开发业务中,在产的三座矿山(冶炼厂)项目分别为巴新瑞木镍钴矿,巴基斯坦山达克铜金矿以及巴基斯坦 杜达铅锌矿,其中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钴项目是世界红土镍矿中单位现金生产成本最低、全球现有已投产红 土镍矿中达产率和运营水平最高的矿山,新能源大背景下,该部分业务估值水平持续提升,有望带来公司价值 重估。

根据公司半年报,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高涨,瑞木镍钴矿、杜达铅锌矿和山达克铜矿 3 个在产矿山项目 2021 年上半年合计利润人民币 10.9 亿元(占整体净利润 16%),较 2020 年上半年的合计亏损 0.1 亿元扭亏增盈 11 亿元,较 2020 全年增长约 1.5 倍,有效助力公司实现“十四五”的精彩开局。

建筑行业研究及投资策略报告:新能源、新建筑、新征程

中国化学积极进军化工实业,打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垄断。中国化学积极探索“技术+产业”的一体化开 发模式,主攻“卡脖子”技术,拓展新材料行业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在新材料领域,中国化学已研发和掌握己 内酰胺、己二腈、气凝胶等化工新材料领域核心技术,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当前在运营的己内酰胺项目, 产能提升至 33 万吨/年,创全球单线最大产能。该项目持续保持稳定运行,产品质量国内最优,经济效益显著。 此外,为解决国内尼龙 66 关键原料己二腈被“卡脖子”的问题,突破美国英威达等公司的技术封锁,公司依托 自主研发丁二烯法己二腈技术,正在山东淄博投资建设我国首个工业示范装置(20 万吨/年),预计 2021 年底 竣工、2022 年初投产。在业绩方面,公司当前新材料贡献净利润占比已达至 20%以上(2021 年上半年),预计 待己二腈和气凝胶等项目投产后,利润占比将进一步上升,带来公司的价值重塑。

建筑行业研究及投资策略报告:新能源、新建筑、新征程

4. 新征程,新起点,建筑行业从新出发

总的来看,我们认为,建筑业的周期下行纵然是大势所趋,但是新机会也在悄然孕育,“新能源”与“新 建筑”或将是照亮建筑行业黎明的第一束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来源:未来智库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49653.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1年 11月 7日
下一篇 2021年 11月 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