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打个不负责任的比方:所有武器和对抗的对抗,都可以被概括为“矛与盾”交锋——而在其众多的衍生形态中,坦克和反坦克武器之间的对决,大概可以算作今天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它们每天都会发生,至于其较量的舞台,不仅包括了中东和非洲的广大战区,还有《装甲战争》等游戏营造的虚拟世界中。

尽管装甲厚重,但在交战中,坦克似乎永远处于劣势,尤其是当你费尽周折开出一辆更高级的载具、却被各种手段吊打的时刻,你总会不由自主地怀疑坦克的价值。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在伊拉克,即使最被公认最强大的美制M1坦克也多次出现了被击毁的记录,这让人难免对坦克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这种怀疑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相信:坦克理应碾压一切。而且从历史的角度看,它们在战场上的最大意义,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克制“矛”的威胁:在18世纪后,随着火器逐渐在战场上普及,传统意义上的防御手段——比如盾牌和铠甲——已经完全失效,在冲锋过程中,几乎没有丝毫防护的步兵只能硬着头皮冲向枪林弹雨,期间,他们蒙受的伤亡也必然相当惨烈。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坦克在一战中的登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抵消“矛”长期以来的优势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局面才出现了重大转机。在蒙受了惊人的损失后,各国的技术人员也试图寻找一条能克制对方火力的武器,而坦克就是其最终的产品: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军率先将它们投入了战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一战结束前,这种武器大量走向前线,不仅帮助协约国赢得了战争,还彻底改变了地面战争的形态。

复合装甲:神奇的“三明治”

在坦克的诸多特征中,最为醒目的莫过于厚重的装甲,这也是它们在战场上赖以生存的根本。在早期坦克上安装的大部分是用铆钉相互链接的高碳钢板,但这种钢板非常容易在中弹后发生碎裂,而连接钢板的铆钉也容易被冲击力震脱,并成为导致乘员伤亡的另一大隐患。

正是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个国家便走上了改良坦克的防护水平之路。到二战时期,已经有许多国家的坦克使用了铸造或焊接的车体,同时,其装甲的质量也较最初有了巨大的提升——比如,二战中最著名的虎式坦克,其装甲中就添加了镍、铬、锰、钼等稀有金属,它们极大提升了装甲的韧性和强度——在同样的厚度下,其提供的防御能力要比原始的高碳钢高出至少30%。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作为二战中最著名的坦克之一,虎式坦克在二战中期登场,车体正面装甲达到了破天荒的100毫米,尽管如此,由于火炮技术的发展和反坦克火箭弹的问世,在战争末期,它的装甲已经显得相对薄弱↑

由于工程师们的不懈努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的防护水平已较过去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但另一方面,当年其采用的最主要手段,依旧只是单纯地增加装甲的厚度而已。毫不奇怪,这种思路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随着装甲变得越来越厚,坦克的重量也不断上升。作为代价,坦克也变得更为笨重,其机动性也因此急剧恶化。不仅如此,在二战后期,还出现了一种特殊设计的破甲弹(HEAT),这种炮弹的穿甲原理与传统炮弹截然不同:正如下面这张gif展示的那样,其在穿甲时依靠的不是弹头本身,而是在接触目标时产生的一股高速金属射流,虽然其只会在装甲表面留下一个很小的穿孔,但穿透力却能达到250毫米以上,这已经超过了二战中大部分坦克的防护水平。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破甲弹的杀伤效果示意图

面对这一死胡同,工程师们转而在其它领域寻求突破。大约在冷战初期,各国技术人员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案,“复合装甲”的概念也由此应运而生:具体来说,它是把一种或者几种物理特性不同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层层叠加在一起。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厚度相同,“复合装甲”要比传统装甲的表现更好?事实上,这与一种特殊的物理效应有关——无论是哪种结构的炮弹,当攻击复合装甲时,其每穿透一层都要消耗掉一定的能量;另外,由于其每层的密度和化学性质不同,不论是普通穿甲弹的弹芯,还是破甲弹的高速金属射流,都会在穿透之后改变方向,进而偏离预定的轨迹——换句话说,由于复合结构的存在,炮弹的穿甲轨迹从直线变成了折线,这导致其抗弹能力要比传统装甲高很多。正是因此,在冷战中后期,复合装甲成了各国坦克的首选之一。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这些图片更清晰地展示了复合装甲的防护效果

在相关领域,走在最前列的是苏联军队,在1960年代,他们推出了新一代主战坦克T-64,同事,为了确立对西方坦克的绝对优势,他们也在T-64上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而复合装甲无疑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个环节。

在T-64坦克的车体上,苏联设计师们为其安装了多达6层的复合装甲,其中最外层是锻压钢板、而内侧则依次是陶瓷材料,高硬度锻压钢板、玻璃纤维,陶瓷材料和防中子材料层——越靠近内侧,装甲的材质就越坚硬。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装甲战争》中的T-64坦克

而T-64的后继者——T-72坦克上也采用了复合装甲,其外层为80毫米厚的钢质装甲,中间是104毫米厚的玻璃纤维,内层为20毫米厚的钢装甲,这种设计比T-64的装甲构造更简单,成本也更低,也更适合大规模生产,但它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抗弹性能——不得不提的是,正是这一点,也将成为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T-72普遍表现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欧美国家也在进行类似的研究,但其推出成熟的产品要等到1970年代以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76年英国开发出的“乔巴姆”型复合装甲——它意味着,西方国家第一次拥有了能同苏制复合装甲相抗衡的产品,尽管在今天,“乔巴姆”装甲的细节依旧没有完全公开,不过,我们仍能从相关的报导中猜测出其结构。和苏制复合装甲不同的是,“乔巴姆”的装甲分层更多、每一层钢板都普遍偏薄,而在每层装甲之间填充的,也并不是苏联人采用的玻璃纤维和陶瓷材料,而是一种类似聚氨酯的特殊塑料。按照工程师们的设计,在弹头(或破甲弹的金属射流)穿入“乔巴姆”装甲之后,这种特殊材料会发生形变,导致弹头或射流偏移,弹头的能量也会在整个过程中被消耗殆尽。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乔巴姆”复合装甲结构图

尽管“乔巴姆”装甲的出现扭转了西方坦克在防护上的劣势,但对后者来说,这远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另外,按照当初的设计要求,“乔巴姆”装甲的任务仅仅是帮助英国的“酋长”坦克抵挡反坦克火箭筒的袭击而已,至于在面对苏联的115毫米坦克炮时,“乔巴姆”仍很难确保绝对意义上的安全。正是因此,在整个1970-1980年代,西方国家始终在寻找另一条的解决之道——而其最终的产品,也将在这场“矛与盾”的较量中,再次为坦克赢得15年的优势。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M1A2坦克安装贫铀装甲的位置,一般是在炮塔正面、灰色部分的位置,但近些年来,也有其在炮塔侧面加装贫铀装甲板的说法↑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装甲战争》中的M1坦克

这种革命性的防护手段就是贫铀装甲,尽管它们的使用始终存在着巨大争议——这主要是因为其中添加的铀238,它也是生产核燃料之后剩下的一种副产品。一方面,铀238的密度非常高,当含有该物质的合金被添加进装甲层后,将给其硬度和韧性带来惊人的提升。比如美军著名的M1A2坦克,在安装了贫铀装甲之后,其正面的防护能力已经突破了1000毫米均质装甲的水平,对当时的大部分坦克炮弹和反坦克导弹都几乎完全免疫。但另一方面,虽然这种材料大幅提升了坦克的防御性能,但作为一种带有辐射性的材料,自从装备部队之日起,官兵们便担心它会引发癌症,另外,贫铀装甲的重量也非常惊人,这导致安装它的坦克重量不断上升,作为其中的代表,美制M1A2坦克的重量更是接近了70吨,这已经达到了公路和空中运输能力的极限。

反应装甲:以爆易爆

当1970-1980年代,西方国家在研究重点放在复合装甲上时,苏联却走上了一条与之截然不同的道路。今天,在大部分关于苏制坦克的视频中,我们都能看到其一种类似“豆腐块”的披挂,而这种披挂就是著名的“反应装甲”——它也是冷战期间,苏联坦克赖以提高防护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装甲战争》中,加装爆炸反应装甲的T-72坦克,在游戏中,它们的防护效果与现实中几乎一致

反应装甲的核心实际是一小块惰性炸药,其针对的主要是破甲弹,在坦克被命中时,它们将通过其自身的爆炸,彻底抵消掉金属射流的冲击,但问题在于,由于炸药本身就是一种极危险的材料,一旦相关环节存在问题,那么它们不仅无法起到防弹的作用,而且还会给坦克带来危险。

事实上,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工程师们就曾发现过这一现象。在1960年代,他们更是制造出了最初的反应装甲样品,但实验效果也极不理想。在测试中,这些反应装甲可以被机枪子弹甚至是炮弹弹片引爆,进而引发连锁爆炸,在遭遇失败后,苏联人被迫将整个项目束之高阁。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苏制的RPG-7反坦克火箭,它和AK-47突击步枪一道,充当了世界各地反政府武装的象征

但与此同时,另一些国家却没有放弃对相关项目的尝试,而走在最前列的是以色列人。在1960年-1970年代,以色列曾不止一次卷入了同周边国家的战争中:在此期间,他们的坦克并遭遇了大量苏制反坦克武器的威胁——其中既包括了无处不在的RPG,还有当时最先进的AT-3反坦克导弹。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AT-3反坦克导弹,由于易于隐蔽,而且准确性高,它们给以色列坦克制造了不小的威胁

正是由于上述战争中的教训,以色列军队极为注重提升坦克的防御力。在1960年代末,也就是苏军几乎放弃反应装甲的时候,他们却给了相关项目极大的鼓励和支持。1973年,以色列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并开发出了一种名叫“Blaser”的反应式装甲,这些装甲可以加挂到任何一种装甲车辆和主战坦克之上,进而为其提供额外的生存保证。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入侵黎巴嫩期间,披挂“Blaser”反应装甲的以色列坦克

1982年,以色列发起了入侵黎巴嫩的行动,并在当地遭遇了一个老对手——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组织,此前,该组织一直将黎巴嫩当成了自己的大本营,同时,他们还得到了叙利亚等国家的武器支援。按照估计,该组织一共装备了至少300辆苏制坦克和装甲车,各个分队也都配备了充足的反坦克武器。这些狂热的战士相信,利用黎巴嫩地区的环境,他们将有效瓦解以色列人在装甲车辆上的优势。

尽管如此,在战斗爆发之初,巴解组织还是节节败退,同时,他们还发现,其装备的反坦克武器很难对以军坦克造成实质性的损伤——因为他们的RPG似乎是被以军坦克上的某种装置提前引爆了。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反应装甲的防御效果示意图

这种装置事实上就是反应装甲。按照以色列方面的统计,在加装反应装甲之后,其坦克的正面已经足以抵御AT-3型反坦克导弹的攻击,而侧面也对RPG-7反坦克火箭弹几乎完全免疫;由于它们的存在,在入侵黎巴嫩期间,有至少20%的以军坦克得以在打击之下生还——这实际也是挽救了上千名车组的生命。

毫不奇怪,来自黎巴嫩战场的消息也引起了苏联方面的关注,他们设法委托叙利亚军队将一些缴获的反应装甲样品送到了莫斯科——这时,苏联工程师们才如梦方醒。

仅用了一年时间,苏军便在以色列设计的基础上,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代反应装甲“接触-1”,但另一方面,由于其假想敌是装备精良的北约军队,他们也没有忘记进行一些关键的改进,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接触-1”装甲,其中的空隙将会填充惰性炸药

作为“接触-1”的雏形,以色列反应装甲的结构非常简单,可以被形容为一块中间夹着惰性炸药的三明治。与之明显不同的是,“接触-1”的中间增加了两块厚度为15毫米的装甲,分别被称为抛板和背板。当反应装甲中弹、惰性炸药被引爆之后,在冲击波的推动下,抛板会向外飞出,而背板则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它们会将破甲弹射流中最尖锐的部分切断,从而进一步降低射流对主装甲的穿透力。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接触1”反应装甲的剖面图,其中中央倾斜的装甲板就是抛板,而靠下方的则是背板

在“接触-1”的问世之后,从1980年代至今,苏联/俄罗斯方面始终在进行着持之以恒的改进,并将其当成了提升坦克防护水平的重要手段,但另一方面,在1990年代的车臣战争中,反应装甲也暴露出了巨大的问题,比如在爆炸时伤害到随行的步兵。不仅如此,这种装甲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它的成本过于高昂,而对于一辆坦克,只有在全副披挂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最理想的防御效果;另外,随着战斗进行,车上的反应装甲可能会在颠簸中遗失,或者因为中弹而需要更换,这就产生了永无止尽的需求——对那些财政捉襟见肘的军队来说,它们更是成了吞噬经费的梦魇。

车臣战争期间,俄军装甲部队就面临过类似的问题,当时的俄罗斯整深陷经济危机之中,几乎没有足够的经费来保证所有的反应装甲都能敷设周全。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坦克只有车体和炮塔正面的反应装甲是“货真价实”的,至于其他区域则只有外壳,里面却没有任何惰性炸药——此时它们能提供的,也最多只是一点心理上的安慰而已。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车臣战争期间,两辆俄军的T-72坦克在荒野上行进,他们只有车体和炮塔正面敷设了反应装甲

正是因此,如何降低反应装甲的成本,始终是各国技术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一个方向是降低其内部惰性炸药填充量,按照俄国研究机构的说法,在采用新的设计之后,附加装甲的成本能较过去降低至少50%,但即使如此,它们仍很难与另一种简单的解决方案相提并论。

格栅装甲:物美价廉的新选择

这种方案就是所谓“格栅装甲”,在最近的一些局部战争,如叙利亚内战中,它们有着相当高的出镜率,至于其历史可以上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为了赋予一线步兵对抗坦克的能力,美国、英国和德国都开发了单兵反坦克火箭,它们的穿甲原理和之前提到的“破甲弹”非常接近——在接触到外层装甲之后,弹头内的装药会被引爆,在冲击之下,内部的金属层会化成一股超高速的金属射流,并突破敌方坦克的外部防御。在冷战期间,各国又在单兵反坦克火箭的基础之上开发出了反坦克导弹,其弹头采用的穿甲原理也基本与之相近。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格栅装甲同样出现在了游戏《装甲战争》中,这里展示的,就是安装格栅装甲的装甲车

与传统的反坦克手段——如反坦克炮和坦克炮相比,这些单兵反坦克武器的最大优点就是便携和易上手——换言之,任何一个普通士兵只要经过简单的训练,就可以摧毁装甲车辆。另外,它们的另一个巨大优势还在于廉价——比如苏制的RPG-7火箭发射器,其在黑市上的售价可能只有几百美元,即使是相对精密的反坦克导弹,其成本也不及一辆主战坦克的百分之一。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一名美军士兵在试射著名的“巴祖卡”火箭筒,这些单兵反坦克武器的诞生,给坦克的地位带来了严峻挑战

冷战时期,由于军事斗争的需要,上述武器被美苏双方大量投向了热点地区,它们的数量是如此惊人,以至于完全超出了正常的使用所需,不仅如此,在一些国家统治秩序全面崩溃后,它们更是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大扩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RPG-7火箭弹,在今天的中东地区,它们在反政府武装手中几乎是人手一支。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随着冷战进行,RPG作为大国博弈的筹码流向了世界各地,图中展示的,就是非洲某国内战期间,使用RPG的地方武装士兵↑

而这一切,也反过来给各个国家带来了麻烦。在冷战结束后,虽然各国爆发大规模坦克战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但另一方面,不少国家都卷入了同反政府武装的冲突里面。期间,给他们带来最大威胁的,并不是武装到牙齿的主战坦克,而是武装分子手中的RPG和反坦克导弹。

虽然在正面交锋中,武装分子完全无法与装甲部队抗衡,但利用城市和山区的地形,他们仍然给后者带来了巨大麻烦。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在寻找一种防御RPG和反坦克导弹的方法。它们必须足够可靠,并且可以安装在所有的装甲车辆之上——在这种情况下,格栅装甲的意义就凸显了出来。

格栅装甲的历史几乎与反坦克火箭一样悠久,都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面临反坦克火箭的威胁时,各个国家也开始寻找最有效的应对手段。在此期间,工程师们发现,由于其穿甲主要依靠的是金属射流,因此,如果能在火箭弹接触装甲之前将其引爆,那么,其带来的危险也将大幅降低。另外,在同钢条碰撞后,火箭弹和反坦克导弹的弹头还会出现碎裂或变形——这就为坦克提供了另一重安全保证。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1945年的柏林战役期间,在车体上安装简易格栅装甲以抵御德军反坦克火箭的T-34坦克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格栅装甲被RPG击中时的慢镜头,在被提前引爆后,弹头产生的射流、对装甲的冲击力会大幅下降,从而有效保护了坦克↑

虽然在二战期间,美国、德国和苏联等都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但在战后,这一简单实用的发明还是无人问津,这主要是因为,在二战结束后,坦克的假想敌主要是敌方的坦克,而在抵抗炮弹上,格栅装甲的作用又——直到1980年代的黎巴嫩战争之后,各个国家才再次认识到了格栅装甲的价值,而今天的一系列地区战争,则让它们的意义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格栅装甲的另一种重要作用,就是破坏RPG的弹体本身,使其无法正常引爆,这里展示的,就是一枚在击中格栅装甲后、头部被切碎的RPG↑

当然,单纯依靠格栅装甲本身,并不能令坦克得到真正周全的防护,按照估算,普通的格栅装甲只能抵挡住50-60%的RPG,作为其最新的改进版——用高强度织物编织而成的网状附加装甲,也只能将拦截的成功率提升到大约70%的水平。不必说,它显然无法让士兵们感到真正的安全。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用高强度织物制造的附加装甲,是格栅装甲最新的一种衍生形式,它可以略微提高抗击RPG的成功率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军队采取了另一种简单有效的做法,这就在格栅装甲和车体之间的空间内填充各种杂物——它们可能是一些多余的辎重,也可以是沙袋或者混凝土块。它们的厚度能达到50厘米左右,在面对RPG时,它们能能起到非常良好的保护作用。按照估计,50厘米厚的沙袋或者14厘米厚的混凝土块,它们在抵御RPG金属射流时的效果能与120毫米的均值装甲相同——考虑到大部分坦克的侧面装甲都在300毫米以内,因此,这种防御实际是充当了一种重要的补充措施——毕竟,在战场上,任何一毫米额外的防护,都可能帮助坦克乘员死里逃生。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叙利亚内战中,安装了附加装甲的T-72坦克,在炮塔和附加装甲的空隙中,乘员还会填充一些沙袋和石块,以增加额外的防御力↑

续命成功or续命失败?

在最近的一些局部战争中,坦克的价值再一次遭到了质疑,比如在叙利亚内战中,政府军一方已经损失了数以千计的装甲车辆,但在各个前线却进展甚微,在伊拉克,美国生产的M1也留下了为数众多的被毁记录,尤其在面对反坦克导弹时,这些钢铁巨兽的弱点似乎更是暴露无遗,他们根本无法发现伏击者的位置,只能在战场上束手待毙。另外,考虑到它们的对手只是装备低劣的极端分子,这一点就更具有讽刺意味。

固然,在过去50年中,坦克的装甲防护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其防护能力已经能与1000毫米以上均质装甲的相当,但另一方面,由于特定的战场环境使然,其遭遇攻击的主要部分已经不仅仅是前装甲——在城市和山区,它们遭遇的威胁来自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坦克能把所有部位的防护能力增强到和前装甲相同的水平,但其自身也会变得异常笨重,进而失去任何部署上的价值。而另一方面,反坦克弹药的成本普遍比较低廉,而相较之下,在过去30年多年中,坦克的造价却是一路飙升,其中最昂贵的已经逼近了上亿美元——换句话说,在这场矛与盾的较量中,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已经一目了然。

面对无处不在的RPG,坦克该靠什么“续命”?

虽然在这场“矛与盾”的较量中,坦克无疑已经处于下风,但它们目前依旧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既然如此,这是否意味着,坦克将很快退出战争舞台呢?情况似乎不可一概而论,至少在目前,爆发大规模陆战的可能性正在降低,这也意味着,在对相关武器的升级换代上,各国军队的需求并不迫切。进一步说,在短期内,各国实际并不急于研究下一代的坦克,至于已经服役的坦克也将在不断接受改进的的同时,在军队中继续服役下去;另外,在目前,也暂时没有能取代坦克的新式装备,至少在面对复杂的环境时,作为军队中防护和火力水平最高的武器,它们仍然要承担起冲锋陷阵的任务。

来源:游民星空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50031.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7年 7月 10日
下一篇 2017年 7月 1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