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热血男儿兵 强军路上写忠诚

——记承德籍战士、陆军第74集团军某合成旅突击车车长王锐

和合承德网记者 张艳梅 黄永力 韩元信

塞外热血男儿兵 强军路上写忠诚

王锐(左)悉心向新驾驶员传授经验。 彭希摄

在承德这座革命历史悠久的古城,有这样一位男子汉,他走出大山,走进军营,成为一名让家乡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大兵”!

试看盛夏岭南,群峰青翠,江河碧波……战车呼啸,声如千骑疾;炮声隆隆,气卷万山来。滚滚烟尘中,809两栖突击车首当其冲。

这些沙场上驰骋如飞的滚滚铁甲雷霆怒吼,无不彰显着军威、军魂。

年仅27岁的他,作为突击车的“掌舵者”,正和战友一起,用一场实弹演练向军旗致敬、向祖国汇报!

王锐,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青年典范,全军最年轻的两栖全能车长,不仅是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要求的铁骨士兵,也是紫塞承德的热血儿郎!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朱日和阅兵仪式上,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响彻云霄,激励三军。

王锐说:“听到这样的话,深感浑身是劲、热血沸腾,更加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

不忘初心

全力铸造基层士兵传奇

劈波斩浪、穿越丛林、越过险滩,时而迂回曲折,时而昂首向前,他们的勇猛开路是后继部队最有力的保障。

危险当头,突击车亮剑斩棘,开路在前。

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铁血军人的血脉里,涌动的不仅是个人豪情,更是保家卫国的壮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伟大的梦想,就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讲,也是强军梦。”习近平主席的一番话在王锐耳边回响。

做一名好兵、标兵、精兵,是他入伍时就已为自己立下的宏大志向。

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照亮训练场,空气中依然涌动着这个季节惯有的湿热。

一抹绿色身影正专心给战车做“体检”,一处处地细心查验,以防战车“带病”出征。

“王锐!我就知道,只要找不到你,你准保就又在鼓捣战车!”脚步声和说话声一起由远及近,另一抹绿色身影走上前来。

甩甩头,晶莹的的汗珠立即在晨光中绽放开来,“连长!”

连长张景栋拿起放在战车脚下的挎包递给王锐,他清楚地知道里面装着什么。

折叠小台灯、防水油布毡、学“习”随身抄:这是王锐的“三件宝”。驻训夜里,战友们酣然入睡,他轻轻打开小台灯;训练间隙,他坐到一角铺开油布毡;习近平主席发表新讲话,他拿出随身抄摘录,下载学“习”APP软件随时随地听。

战友们说:“王锐读过的书‘五味’俱全——油墨味、汗水味、柴油味、海腥味、泥土味。”

“不忘初心”。王锐常问,自己为什么要穿上军装?而这自问亦是他自勉的动力。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英国诗人雪莱说:“在任何生命中,忠诚都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军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特殊使命,更决定了忠诚是一切价值的根基。而忠诚对王锐来说,就是历经锤炼,早已植入骨子里的优秀品格。

王锐,这个军龄8年的兵,是部队中的传奇人物。

他是考过驾驶特级、通信特级的装甲尖兵;是1分钟锁定15个目标、射击命中率百分之百的车长;是7次夺得比武金牌的能人,还是“把战车开成自行车一样”的班长……

好胜战之胜,他志比天高;争强军之强,他永不服输。“锐”,字典释为锋利、精良之意。而王锐一直以锐不可当之势奔向强军目标。

王锐自小生活在丰宁外沟门乡过河道村。那里地处承德西北角,自然条件恶劣。小时候,堂叔的那一身绿军装是他心底最向往的梦。

小学时,每天上学放学要走几十里的山路,一个单程要走两个多小时。冬天白毛风呼呼地刮,寸步难行,喘口气都困难,手脚冻伤是常事儿,可王锐硬是迎着风跑。那时候,熟悉王锐的亲朋都说,这个孩子真能吃苦。

“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

承德,这个广袤而秀美的土地上,曾经孕育了董存瑞这样的战斗英雄。革命先烈的事迹,如春日的细雨,滋润着这片土地,也滋润着热血青年的心。

2009年高考结束后,王锐毅然报名参军。同年12月,入伍到南部某两栖装甲团。那一眼望不到头的绿,心中的期盼,就在眼前。在扯开嗓子喊着“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连训中,他迈出了军旅生涯的第一步,忠诚的种子也在这里生根发芽。

时代不能拷贝,激情不会永恒,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诉求与表达。但是,行进在军旗下的普通士兵皆如天空闪烁的星光,在续变衔接的岁月中,承继着历史的基因,续写着与山河的约定。

优秀不会与生俱来,“撸起袖子加油干”。摸爬滚打、穿洪越浪、纵横扫射,一个士兵的能量和作为有多大?看看王锐就知道。

新兵连第一次摸底考核,他3个课目单项第一,首月便登上新兵连“龙虎榜”;入伍第一年,他是全师唯一编车参演的列兵,第二年成为唯一拿到驾驶一级的上等兵,也是师里当年唯一能驾车在海上登舰的新兵;荣获集团军首届“十大钢铁先锋”称号。

2015年,因为各方面表现优秀,王锐被记三等功;2016年,被记二等功。

今年6月12日,部队领导将喜报寄送到王锐丰宁的家。这时,家乡父老才知道,那个从小吃苦耐劳的孩子如今是个让乡亲们骄傲的“中国大兵”。

王锐也很骄傲,他先后所在的两个连队都是英雄连队。

一个,是在朝鲜战场天寒地冻、缺粮少弹的困境下,击退敌军86次疯狂进攻,坚守鹰峰山阵地16 昼夜的“鹰峰山英雄连”。

一个,是在“抗美援朝第一仗”中喊响“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口号的“黄草岭功臣连”。

“前进的动力是什么?”首长这样问过王锐,士兵也这样问过。

“每次去连队的荣誉室,我都心潮澎湃。先辈在看着我们,接好英雄的旗帜、跑好我们这一棒,刻不容缓。”就是这样的信念,就是这样的荣光,让王锐一层一层给自己“加码”。

7月4日,罗浮山下,铁甲轰鸣。完好状态检查、同考核员建立通联、处置15个战术情况……整套动作一气呵成,王锐以4科全优的成绩,通过装甲兵通信特级考核。

至此,入伍仅8年,王锐收获装甲兵三大专业驾驶、通信两个特级、射击一级资格,成为全军取得“两个特级、一个一级”最年轻的两栖全能车长。

从士兵到班长,从无名到盛名。王锐所在营营长黄炳宏和教导员樊杰都说,难能可贵的是,王锐一直踏踏实实地做自己,一直是那个“只要做就要做好”的“许三多”式士兵。

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里的善良;融进血液的骨气,刻在生命里的坚强——士兵王锐给人就是这样的感觉。

塞外热血男儿兵 强军路上写忠诚

士兵王锐。 彭希摄

百炼成钢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

“拔足再濯,已非前水”。变革的时代风起云涌,每一个明天都充满未知。

“要坚定不移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聚焦备战打仗,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

越是击水中流,越需要理论引航。在王锐建议下创办的“黄草岭微讲堂”,成为他与战友分享学习心得的场所,一场场“头脑风暴”在思想碰撞中升华。

用忠诚之魂、精武之能、本色之真锻造自己,只有一个办法——磨炼。而磨炼的过程对于王锐来说就是坚持。

一次演练,粤东海域风急浪高,809两栖装甲突击车挑战极限海况。海水淹没半个车身,战车劈浪穿梭,让人看得心惊胆战。

“这种海况也敢下海,不怕沉车吗?”“不会有事的,驾驶战车的是王锐。”一问一答过后,是放心。

“有王锐在、交给王锐……”王锐这个名字,就是“定心丸”。

青年有责,梦想有翼。这些年,他每个岗位都干得出彩:当新兵是优秀新兵,当驾驶员是特级驾驶员,当教练员是金牌教练员,当车长是全能车长,当班长是优秀班长,11次打破训练纪录,7次夺得“比武金牌”,所带809车在重大演习中一直担任基准车。

在王锐丰宁的家里,有一个他的“专属”书橱。红灿灿的奖状、喜报和金闪闪的奖章早已让那里“座无虚席”。这些荣光无不诉说着那个青春少年,如今已是铁骨铮铮的热血军人。

一身本事从何而来?王锐坚信:把“手中活”练成“必杀技”就是战场上的制胜“法宝”。

2010年6月,王锐第一次参加海上驾驶集训,右小腿上却生出一个鸡蛋大的脓包,一直肿到了大腿根部。快速登车过程中,脓包被挤破,血水脓汁瞬间浸湿迷彩裤。烈日下的车舱内温度高达40 多度,汗水浸入伤口,犹如撒了一把盐,但他仍旧咬牙坚持。训练一结束,他却疼得倒在了地上……

掉皮掉肉的磨砺对王锐来说是常有的事儿。

练射击,他和新兵同车操练,找老班长“蹭课”,瞄靶心瞄到眼睛发红流泪,“摇炮”摇到胳膊酸痛、翌日早餐捏筷子手抖。

练通信,他对着山林喊口令,蒙上眼睛找感觉,听着噪音练辨识,练就耳聪目明手快之功。

练手眼分离,他把自己关在车舱内,对照说明书反复练习,按键按到手指尖起茧。

盛夏,南方酷热无比。这对一个出生在以避暑胜地而闻名的承德人来说,就是一个考验。

这个时候,他更加想念避暑山庄的习习凉风,想念丰宁坝上草原的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景。

但想家的时候,他这样对自己说,“既到英雄连,当立英雄志。”不是迁徙的候鸟,而如逐日的夸父。王锐坚信,先烈们牺牲的是生命,而更应该延续的是不屈不挠的斗志。

即便是在困难险阻面前迈出艰难的脚步,王锐也从未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参军之前,他没听说过爝火传薪,但却清晰地知道,再微弱的火种只要用血去燃烧,火炬就能传递下去。

烈日暴晒后的装甲突击车热如蒸笼。可王锐经常在闷热的车舱内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内衣内裤全部湿透,不住地往外滴水。车内最高温度有时能达50 多度,随意一个接触,就会被炙热的车体烫伤。战友叫他下来透透气,王锐不肯,“浪费时间!”就连上厕所,他都是实在憋不住才去。

在山水如画的粤东,碧蓝的海水、温软的沙滩、葱绿的灌木丛林,都是王锐的“敌人”。整整4个月,王锐驾着战车在那里奔驰、迂回。最终以6 科全优成绩通过驾驶特级考核。

苦不苦?苦!累不累?累!“但是都能克服,因为值得!”

2015年,联合战役实兵对抗演习,王锐带领809 车组担任先遣突击群基准车。

炮弹射击后产生的后座力伴随着巨浪使战车猛地一晃,急于观察战果的王锐面部狠狠地砸到了视镜上。瞬间感到嘴里一阵疼痛,强大的撞击把他的一颗虎牙撞松了,正在思考如何应战的王锐有些恼火。“太碍事儿了!”他骨子里的犟劲儿和狠劲儿上来了,右手紧抓已松动的虎牙,就势向外一拔,伴随着钻心的疼痛,他把虎牙“解决”了。

硝烟散尽,走下战车的王锐一脸灿烂,那颗虎牙掉落后留下的缺口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尤为明显,但他的笑容里却透着胜利的喜悦。

有人形容,王锐的军旅生活是“满堂红”状态,干啥都有收获。不过,被他“骚扰”过的官兵却这样说他——“哪儿都有他‘捣乱’。”

确实,他真的挺能“捣乱”的。

在工兵的破障车上,他拉着工兵排长学习破障车的原理;在射击场上,射击教练员徐晓林被他缠到“生气”;战车“加改装”,他黏着厂家师傅讨教……

不断延伸的学习清单背后,是对时与势的清醒洞察,是对安与危的深谋远虑。

一次海上驾驶集训,王锐和战友彭增奎一组,操纵两栖突击车在海上航行。半路上,通信和导航装备突发故障,突击车在海上失去方向,王锐尝试了各种办法也没用。

随后,他参加了一次山地进攻战斗演习。激战中,战车“受损”,射手“阵亡”,面对“敌人”围攻,王锐临时客串射手岗位,由于超近距离射击经验不足,他和几名战友被“敌人”俘获。

“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沙场勤学苦练之外,理论学习的指引如醍醐灌顶般地让王锐认识到,“打仗不可能有回头路,更不能被活捉。”自此,他暗下决心,“多一项技能才多一份胜算,多一手准备才多一份底气。”

每次往家里打电话,王锐总会向父母汇报,他又学到了什么新本事。屡屡惹得母亲心疼不已,“从小你就爱自找苦吃,这技多不压身也得悠着点儿啊!”

战友们说,累不累,摸一摸王锐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就知道;苦不苦,看一看王锐身上常年不断的伤疤和淤青就明白。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有一根弦紧绷着,有一种使命肩扛着,有一片风浪紧盯着……士兵王锐庄严承诺:“时刻准备着,随时能战斗。”

中流击水

执锐披坚勇向前

纵览风云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

征战疆场,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中国军人一腔情怀,只需时间爆发。

凡上级交任务,王锐“是”字永远答得斩钉截铁;凡是苦活累活,王锐总是挺起胸膛:“没问题!”

突击车行进间360度任意角射击,要求“指哪打哪”,难度大、危险系数高。面对试训任务,王锐答:“没问题!”

从搜索目标到瞄准击发,从快速机动到战位协同,王锐带着车组严抠细研,实弹检验一气呵成,炮弹发发命中,操作规程被写进教范。

战前训练,他驾驶的战车因操纵控制盒保险丝烧断,无法正常进行工况转换。为找出症结,他多方查找资料,连续10多天钻进闷热的战车内试验,最终发现是保险丝焊点出现了3毫米的漏孔。紧接着,他和战友们一道规范整理出装备保养“标准流程图”,被军区推广使用。

装备生产厂家的专业技师不禁称赞:3毫米的漏孔都能发现的战士,一定是打仗的一把好手!

一引其纲,万目皆张。

王锐“牛”,王锐的809战车组也很“牛”。

在王锐所在部队,809车组参加的任务最多,11次打破训练纪录,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两次。

“人无魂,则惰;军无魂,则败。”营长黄炳宏说,刀尖的锋芒决定了钢刀的锐度,如果说809车组是钢刀,车长王锐就是刀尖。

连长张景栋说:“新兵下连,5名新兵主动申请要分到王锐所带的班。”原因很简单,王锐是他们的偶像……

一名新兵在班里的计划展板上这样写:“我要向王锐班长学习,把战车开得和自行车一样。”可王锐却打趣地说,第一次开战车,他想起上初二那年开着父亲的拖拉机到很远的地方去拉水,山路起伏,一路颠簸,晃晃悠悠,竟然和这有相似之处。

人生可如虹,人生可成虹。

2013年5月海上驾驶训练,战车在狂风中摇摆,眼看就要撞舰。危急时刻,王锐跃下滑板,拿起撑杆,顶向舰体。第一次顶滑了,海水瞬间淹没大腿,他差点儿掉入海中。他牙一咬,脚一跺,攒足劲儿用力再撑,战车被缓缓推开。

体重不到70公斤,却推开重28吨的战车。事后有人问他:“你哪来的洪荒之力?”王锐微笑不语,可他心里明白,哪有什么洪荒之力,就是拼尽全力!

2014年夏天,粤东某海训场的对抗演练中,王锐驾驶的809战车在险境中如线穿针孔一般冲过只比战车宽14厘米的狭窄通道,从而扭转战局。

而在训练时,战车通过两个限制杆之间的距离为“车宽+80厘米”。王锐敢于这样冒险,源于他在训练中一次次缩短限制杆间的距离。

“他永远比别人做得多一点儿。”教导员樊杰这样评价他。

的确如此,在别人眼中司空见惯的事,在王锐脑子里常常多转“几道弯”。

团里组织野营拉练,急行军50公里,直到凌晨一点才到达宿营地。大家极度疲劳,陆续入睡。“啪、啪、啪……”远处突然传来几声响,王锐顿时惊醒:“是枪声,有敌情!”他一跃而起,迅速穿戴装具。“别吓唬自己了,这次拉练不带战术背景,哪来的敌情?”哨兵对王锐说。

但黑暗中陆续传来的枪声印证了王锐的判断,此时,他已经组织好战士进行反攻——这是团里为检验官兵敌情意识临时设置的偷袭。

“今天多较一分真,明天少流一点血。”王锐常把“打仗”挂在嘴边,他对班里战士说:“脱离战场,一切荣誉都苍白无力,所有成绩都是一纸空文。”

“王锐是多认真的人呀,一颗螺母都不放过。”这话一点不假。

一次训练归来,王锐和战友忙到半夜终于完成车辆维护,个个疲惫不堪,再次检查时却发现地上有一颗螺母。明天连队还要组织训练,如果螺母位于关键位置,后果将不堪设想。王锐立即带着全连驾驶员逐车检查,直到凌晨3 时许,才查出是7号车喷水推进器掉的螺母,进而发现推进器其它螺母也有松动迹象。在场官兵不禁都倒吸一口冷气,如果不是发现及时,就可能导致车沉人亡事故。

战车突然抛锚,王锐听声音、闻味道、试温度……“油量过多,粘度下降,发动机汽缸垫烧穿。”他的及时诊断和处置让战车再次上路。

首长称赞:“当兵,当如王锐。”而王锐只言:“你对战车有数,战车对你有底。”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正如在前进的路上,他从不曾停下。

王锐至今记得,第一次驾驶809战车进行海上射击演练时,随着炮弹的离膛而出,热浪裹挟着火药残渣扑向前甲板,潜望镜顿时一片模糊。他急得手忙脚乱,战车在海上打起转转。

他沮丧地走下战车,感到一种锥心的痛,平时再苦再累的训练都抵不住这份自责和失利。夜晚,他独自一个人来到809战车前,忍不住泪水滑落。

绿色军营,从来不会因为泪水而改变什么,而汗水才是唯一的真理。

此后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营房里再也看不到王锐的身影。相反,训练场上、战车里,他不声不吭地从白天“战斗”到黑夜。别人练8小时,他练12小时。

当紫塞承德的塞罕坝精神在全国不断发酵时,王锐从各种报道中体会到了来自家乡的鼓舞和动力。他目之所及,心之所想便是:一种精神,必须有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

踏石留痕,就像塞罕坝上那些穿越时光、浸润岁月的青松一样,王锐的步履一直坚定无比。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营长黄炳宏说:“如果我们对试训和演练的期望值是80分,但王锐能给答出100分。”但这背后,王锐说他全靠“笨功夫”,遵循的是“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 万小时的坚持,即一周5天、每天8小时,坚持5年以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1万小时”定律也成为激励战士成长成才的特有名词。

使命担当

强军路上写荣光

血性是军人脊梁,更是胜战刀锋。

这些年,在实战实训的硝烟中,王锐驾驭铁骑战风斗浪,冒着硝烟冲锋突击,每项任务都冲在前头,每次危险都挺身而出,闯过10 余次“生死关”,身上留下7 处伤疤,写就一个个“铁血传奇”。

王锐清楚地记得,当他把自己的奖章和获奖证书拿到姥爷的病榻前时,这位弥留之际的老党员只说了一句话:“跟着共产党好好干!”

承诺有声,行动有力。王锐不负所托,一路向前。

习近平主席提出新一代革命军人要“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真理予人力量,旗帜引领方向,在强军思想引领下的王锐正在用忠诚与担当使真理的光芒照耀基层。

王锐信奉“模就是样子,范就是标准”。王锐带的兵举手投足间,确实有王锐的样子和影子。

刚入伍时,战士李秉宸恐高,参加“凌空飞跃”心理行为训练时,怎么也不敢迈出第一步。现在他还时常想起,那时王锐总是鼓励他说:“你没问题的。跟我试一试。”如今,李秉宸不仅克服了恐高,还成为心理行为训练示范教员。

“进了王锐班,生铁能成钢”。战士张桓敬被大家称为“小王锐”,开始学驾驶时,动作不协调、接受能力弱,装甲车常常熄火。是王锐不厌其烦、手把手带他学技术,帮助他成为一名优秀士兵。

每一次新兵训练,他都针对各人特点,逐一做出训练安排。“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让士兵称他为“阳光哥”,“王锐班”是连队里响当当的王牌。

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从驾驶员到车长,从士兵到教练员,不断进步的路上,随之而来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知识结构的重塑、能力素质的跃升……

一道道无形的坎儿横亘在王锐面前,挑战着这个倔强的热血男儿。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以往打仗只需要关注自己观察镜里的‘狭窄视角’,现在必须装着整个战场。”想着转型学、瞄着升级练,让王锐突破了思维的天花板,看到了不一样的“一片天”。

“多几个像你这样的兵,我们就用不着上门服务了!”这是一个装备厂家技师对王锐的评价。

强军兴军这5年,是部队建设加速转型的5年,也是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最快的5年。王锐驾驶的809战车,经历加装炮射导弹、北斗导航系统换代、车长任务终端升级3 次信息化升级。

每次“加改装”,王锐都黏着厂家师傅讨教,对着说明书逐条消化。改装刚完,他已拿出整套实用操作流程和技术保障法,让师傅刮目相看。

“给炮弹安上眼睛”,是战士们对突击车加装炮射导弹的形象比喻。战车安装激光制导系统后,火力打击能力大大增强,但火控系统操作难度也大大增加。王锐把战车开到复杂地域,在极限条件下练稳控,多方采集数据比照分析,摸索出“一稳、二定、三协同”训法,还探索了打低空飞行目标、装甲目标新招法,实现当年加装当年形成战斗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关键时刻顶上去,生死关头站出来。

驾铁骑战风斗浪,踏硝烟冲锋突击,常年的实战化训练锤炼了王锐“胆大心细不怕死”的血性虎气。

2015年实兵演习,王锐所在连队担负右翼主攻,他率领809战车作为基准车第一个抢滩上岸。然而岸滩通路上裸露着两枚未爆弹,仅有左侧可勉强通过。

“怎么办?这可是不小的安全隐患。”“往上报,等工兵来排除未爆弹,再继续演习吧!”车组人员心里没有底。

“打仗哪有暂停一说?”王锐冷静观察,驾驶战车精准通过,及时将安全路径推送给右翼主攻群,部队安全登陆。导演部人员通过战场监视系统看到这一幕,惊出一身冷汗。一名参谋说:“这个兵,差点捅了大娄子。”“不!”一位将军却赞赏道:“这个兵,有担当!”

战友们都说,跟王锐在一起压力大。但他们也说,跟王锐在一起,干得更带劲。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王锐主动请缨参加合成营改革多兵种作战编组作业,即参与合成营战前研究,又担任营、连两级“前线参谋”,作战过程中实时传输战场信息,提出全局作战建议。“以往打仗只需要关注自己观察镜里的‘狭窄视角’,现在必须装着整个战场。”

“装着整个战场”落到行动并非易事,战术理论基础、装备操作技能、经典战例研究……必须样样专研苦练。正是从这时起,王锐看书看报增添了新方向,书柜里多了几本战例汇编,报架上多了一份环球军事,训练之余,夜深之后,总会拿出来翻一翻,读一读。

海湾战争中,联军登陆就采取了战略性欺骗,成功欺骗了伊拉克军队,使其错误地判断联军登陆地点。相关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脑子里不装100个信息化战争的战例战法,将来打仗就不知道自己该在哪里、该干什么!”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不仅是历史留下的情怀,更是习近平主席号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秉持的坚定信念。王锐,以一名士兵的锐志、锐进、锐利,做出了生动而精彩的注脚。

听专家的军事讲座,他敢举手发言说“我认为”,提出的思想观点,列举的论点论据让人记忆深刻。“这个兵,不简单!”到部队讲课的专家感慨。

旅长张长青说:“90后的年轻士兵,血脉中流淌着激情,脚下有着广阔的天地,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不可估量。”

此身已许家国,此心已予铁甲。

王锐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和训练中,忙到妻子魏巍来探望都无暇相见。可是青梅竹马的魏巍却毫无怨言,细心的她能感受到王锐独特的体贴——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吃个饭,每上一道菜,他第一筷子都夹给她。

魏巍说,虽然平时谁都夸王锐这儿好那儿好的,但要不是到部队来,她从来不知道自己的这个“他”是如此地优秀和耀眼。

其实,无论在广州还是家乡丰宁,都有非常好的单位和公司向王锐抛出橄榄枝。但于王锐而言,在他心里,这8年来,他的选择从来没变——19岁那年,他选择做一名装甲兵;27岁这年,他依旧选择做一名装甲兵。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冲击射击特级考核,王锐的“士兵突击”仍在继续。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不倦高登,卫我河山。士兵王锐,人如其名;锐志人生,王者风范。

来源:承德日报社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50218.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7年 8月 13日
下一篇 2017年 8月 1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