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石大街:消失的石板路承载着天津人的老城记忆

天津的许多街道

都饱含着丰富的历史

有些街道名称

甚至曾经成为一个区域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说的就是这样一条老街

三条石大街

三条石大街:消失的石板路承载着天津人的老城记忆

三条石大街的由来

过去天津有很多烧瓦、烧砖的窑厂,吴家窑、南头窑等等地名为什么都带个“窑”字,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三条石一带也不例外,不但有窑厂,而且常年积水,路上坑坑洼洼,据说最大的坑叫“落马湖”,听名字就知道这坑有多深,都能把马淹没了。

三条石离三岔口比较近,各地贩运水果的商船到了天津之后,就把水果先存在这片地方,然后再批发给小商贩,这些批发水果的商行,叫“果子行”。有果子行,有砖窑,有坑洼,所以三条石一带当时叫“果子行窑洼”。

清末“天津教案”发生后,李鸿章当了直隶总督,虽说衙门口设在保定,但他每年要在天津待上三四个月。当时他住在总督衙门,就是原来河北鸟市电影院一带。

三条石大街:消失的石板路承载着天津人的老城记忆

河北鸟市旧照 图源:谈古论津

有一回,李鸿章刚回到天津,夫人就死在总督衙门后面的住宅内(一说是母亲),也就是原来三岔河口三角地三条石中学附近。为了显示权势,李鸿章不但大做道场,还要把老婆的遗体从南运河运回老家安徽厚葬。

这样一来,就得将棺材运往西头梁家嘴的运河码头装船,为此灵车必须经今天三条石这段道路。怎奈此路十分简陋,路面坑洼不平,且非常泥泞,灵车根本无法通过。李鸿章就从东局子调来一拨儿士兵,硬是填坑垫土,铺出一条大道,并通街铺设了三条并排的大青石板。

据说,当时天津各大石材厂的大青石都被用尽,又专程从京西房山运来了一批大青石板,才得以把道路铺就,李鸿章夫人的棺材在津停放了一个多月,马路修好了才装船运走。

由此人们便称这条大街为“河北三条石”,也就是如今的三条石大街了。如今,在三条石博物馆里,还存有当年重新修路留下的青石板。

三条石大街:消失的石板路承载着天津人的老城记忆

图源:网络

秦记铁铺引路三条石

三条石地区指的是南、北运河以及过去河北大街附近的三角地带。

因为水、陆交通便利,这一地区成为天津早期的商贸繁华之地。1860年前后,为船家、商客服务的铁匠们开始季节性地聚集于此。

不久,直隶交河县人秦玉清带领子侄在路边长住下来,开设了一家铸铁作坊——秦记铁铺,打造大小不等的铁锅。

此后,秦玉清的许多交河老乡都来到这里设烘炉打铁,制作砧子、榔头、药碾子、农用犁铧等铁器,又发展到打螺丝、铆钉、机器零件等工业用品。

三条石大街:消失的石板路承载着天津人的老城记忆

三条石旧照 图源:城市快报

虽说到了19世纪末,“秦记”铁匠铺已经风光不再,但作为三条石地区最早的一个铁匠铺,“秦记”铁匠铺不应被后人遗忘。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家铁匠铺,引出了三条石地区的世纪发展路程,三条石地区才逐步发展成天津乃至华北地区铸铁业的摇篮。“秦记”铁匠铺不仅仅是三条石地区铸铁业的拓荒者,更是后来许多铁厂的人才培养基地,从这个铁匠铺学徒出来的铁厂经营者不计其数,而且这些人不仅在三条石办工厂,有的甚至把铁厂办到了外地,无形中提升了三条石的声望。

三条石能够成为华北铸铁业的中心,皆因于此。而“秦记”铁匠铺的学徒外出办厂似乎成了一种模式,许多三条石后来的企业主大多在一些著名的铸铁厂或机器厂做过工人。

呼啸炉火打铁声

呼啸的炉火、四溅的火星,成了天津三条石大街留在人们脑海中难以磨灭的印记,这里成了华北铸铁和机器业的中心。

来来往往的马车不仅在三条石刻下了深深的印痕,同时,还将这里生产出的产品运往全国各地。

三条石最早的一家机器厂是郭天成机器厂。1905年,郭天成从旅顺口船坞回天津,带来了机器制造技术,开始为外国洋行加工轧花机、织布机、弹花机。当时大量洋纱洋布涌入天津,也促使天津本地的手工纺纱业向机器纺纱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轧花机等机器供不应求,郭天成机器厂也获得了高额利润。 郭天成机器厂的钳工郭东波手艺好,脑子也灵活,便独立出来,开办了万顺成铁厂,生产织布机和人力车零件,后来改名为郭天祥机器厂,逐渐发展成专门生产轧花机、弹花机的企业,并在价格上与郭天成机器厂进行竞争,企业规模扩张很快。

三条石大街:消失的石板路承载着天津人的老城记忆

郭天祥铁工厂生产的电力弹花机 图源:城市快报

作家肖克凡的长篇小说《机器》,讲述的就是一个三条石老厂的学徒和一个东洋纱厂的女工的家庭故事。在这篇小说中,肖克凡用文字还原了这一区域的历史形态——

“这一带的几十家小工厂,要么翻砂,要么锻铁,要么淬火,号称热加工;要么养着几台床子承接车钳铣刨磨的订单,号称冷加工;还有生产桅灯、车俱、度量衡、刨冰机、小锅炉、大五金的工厂,则以制造商自诩。因此,这里号称华北机器工业的摇篮。”

三条石大街:消失的石板路承载着天津人的老城记忆

坐落在三条石的金聚成铁厂 图源:城市快报

来到这条街道上,闻到的是铸铁炉里冒出的烟味儿和夹杂着铁锈的机油味儿。虽然现在的人们再也无法看到当年的场景,但从当年的各种记述中,依稀想见这条街道上火花四溅、铸铁工人在炉火旁打铁的场景。

而如今,这些东西在现在的年轻一代记忆中早已销声匿迹,人们心里没有留下一丝当初三条石的面貌,对市民开放的福聚兴机器厂旧址展览馆,则是在三条石地区唯一保留下来的工厂遗址。

三条石大街:消失的石板路承载着天津人的老城记忆

福聚兴机器厂旧址 图源:人生路上沿途看风景

三条石的老城记忆

以前,在三条石不远处,有一个普乐戏院,解放后改成一个工厂的生产车间了。

离那儿不远的地方,有个天桂戏院,后来改称红桥区文化馆剧场了,通过改建,旧貌变新颜了。

当时的人们,到普乐戏院和天桂戏院看戏,这里变得更加热闹了起来,使得整个街区一度十分繁华。

三条石有许多胡同,而对于曾经在胡同里、大杂院中长大的天津人们来说,有一种独特的、令人难忘的感情。

三条石大街:消失的石板路承载着天津人的老城记忆

图源:人生路上沿途看风景

天顺和胡同、关下冰窖胡同、生产胡同、于家大院、宝昌栈胡同、普渡庵胡同、太隆胡同、新丰栈胡同…这些有你小时候住过的吗?

那时往往一条胡同只有一个公厕,每天清晨起床,熟悉的老邻们陆续站在胡同里的公厕外,一边排着队,一边还不时的聊上几句。

洗漱之后,胡同口的早点摊吆喝了起来,端着豆浆锅,上面摆着馃子、馃篦儿往家赶的伯伯大娘,才是这一刻最熟悉的身影。

夕阳西下,人们在斑驳的老墙边聊天说笑,不时有下班的街坊经过,姐姐、大哥,一声声亲切的寒暄,碰面的第一句话,往往是那句不能再熟的“吃了嘛!”

三条石大街:消失的石板路承载着天津人的老城记忆

图源:网络

住在胡同里最开心的就是小孩子了,一条胡同的孩子,一般都在一个学校,女孩子们每天一起拉着手结伴上下学,从不知道什么叫孤独!

夏天人们总是喜欢围在一起唠嗑,小孩子就是一条接一条的胡同里疯跑,而且从不会迷路!

胡同口或街边炸爆米花,满心期待着最后的那一声“爆炸”,瞬间云雾缭绕,仿佛自己置身于云海之中,与同伴一起沉浸在充欢乐和笑声中,久久不能停。

闲来无事,和对门的老张在门口支个棋摊,一条胡同的邻居都会凑过来,这个让跳马,那个喊拱卒,简直比下棋的还累,下着棋,抽着烟,这样的生活平淡也舒坦。

三条石大街:消失的石板路承载着天津人的老城记忆

图源:网络

不管你是住在哪户,数十年没有血缘的亲人,胡同和大杂院是一个热闹的大家庭。相信现在还是有不少人会给孩子讲述当年自己走过的地方。

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工人,他们中的很多人为了天津的工业发展奉献了一生,也有很多家庭几代人都做着同样的工作。

三条石不大,但是三条石从来也不小。如今,三条石上的青石已不复存在,但关于此地的那些鲜活的传说和记忆,却总能将人们带回到过去的时光里。

(文章及图片整理自网络,侵删)

来源:万视达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50256.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1年 7月 17日
下一篇 2021年 7月 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