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琢时光的匠人:他用工匠心,雕出中国“芯”

海鸥表业集团高级技师李家琦,被称为“雕琢时光的匠人”。经过他的设计和雕琢,手表机芯从朴实无华的机械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不仅身价倍增,还创造出多项“中国第一”。

日前,记者走进李家琦劳模创新工作室,探秘钟表大师背后的故事。

精雕细琢 让手表价值倍增

11月8日,天津空港经济区,海鸥表业集团李家琦劳模创新工作室里,一台冰箱大小的数控机床刚刚完成了一个手表零件的粗加工。

56岁的李家琦戴上放大镜,仔细翻看这个试制件的每一个细节。数控设备的加工精度已经很高,但这个零件还需要进一步手工打磨。

雕琢时光的匠人:他用工匠心,雕出中国“芯”

“经常有人问我,瑞士表跟国产表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人家能卖这么高的价?”李家琦告诉徒弟,国产表的短板,除了品牌培育,就是“细节”二字。

这个只有4个人、一间屋的工作室,担负着海鸥表机芯精饰的任务。“作为‘手表机芯的美容师’,我们的工作就是让机芯更有艺术性、更加漂亮美观”,李家琦说。

机芯是驱动表针的机械总成,普通手表的机芯被表壳和表盘包裹起来,尽管构造精密,外观却朴实无华。而经过李家琦和同事们的镂空加工、手工打磨,机芯的齿轮、零件被艺术化地展示了出来,美观度大大提升。

雕琢时光的匠人:他用工匠心,雕出中国“芯”雕琢时光的匠人:他用工匠心,雕出中国“芯”

镂空前后对比

整个工序中,李家琦负责的是最核心的设计环节,他尤其喜欢在图案中加入中国文化元素。

“祥云纹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它也在变化。”李家琦向记者展示了一块刚刚成型的祥云机芯,它的灵感取自上世纪8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大闹天宫》,镂空的图案如同行云流水,不仅能透露出机械的美感,还能从机件的运动中感受到时间的流淌。

雕琢时光的匠人:他用工匠心,雕出中国“芯”

祥云表

从总体的构思、主题设计,到祥云纹的具体排列,需要在电脑上一笔一笔地画出来。但这些图案如何布局、“窗口”开在哪,是门特殊的学问。

李家琦告诉记者,若干块夹板构成了手表的骨架,所有的齿轮、零件都是依附在这个骨架上。要看到手表的内部结构,就需要把夹板上不必要的部分镂空,对外露的零件进行精细化的设计。普通手表,夹板至少三层,涉及十几个零件,自动表还要更加复杂。

在夹板上设计图案,不仅要给人美感,更重要的是保持手表结构的完好、性能的稳定。但原始的夹板并不是一张白纸,记者在工作室看到,每块夹板上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孔洞、凹槽,就像一块布满了禁区的画布。

“必须对手表的结构非常了解,没用的孔我们可以把它镂掉,比如夹板加工过程中的定位孔、观察孔。”李家琦告诉记者,不仅要找对开窗的位置,几层夹板的窗口还要相互呼应,才能形成通透的观感。“正面镂空的时候如果背面镂不了,就白镂了”。

在美观和性能之间不断权衡,发现问题再去调整,一幅设计图稿画上几百遍是常事。李家琦还要确保自己的设计能够与生产工艺衔接,“这款表要进大生产线生产,要选择稍微大一点的刀具,比较耐用。如果刀特别小,折掉了,就会影响生产效率。”

设计好的图样,经过数控机床加工、手工打磨,一步步变成精美的镂空机芯。工作室的任务是全年研发20款新品,他们几乎每年都能超额完成。在海鸥表的橱窗里,镂空工艺已经成为高端产品的象征。

从“手表小白”到跨界全能

做镂空表既要懂设计,又要懂机械。而李家琦入行前,只是一个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高中生。他与手表结缘,还要追溯到母亲的一块表。

高中时的李家琦比较贪玩,父母就让他住校,集中精力好好学习。为了让他掌握好时间,母亲把自己的手表给了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三转一响”还是生活富足的象征,李家琦对戴手表的同学羡慕已久。可就是这样宝贵的一块表,却被他不小心摔在地上,不走了。

李家琦无疑闯了大祸。担心被母亲责怪,加上从小就喜欢拆装东西,他就试着自己去修这块表。打开后盖看到机芯的一刻,他震惊了。“密密麻麻的齿轮,很多很多的小零件,难道就是它们的运动,为我们提供了准确的时间?”

李家琦当然没能修好那块表,但手表的精妙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钟表店修理费用太高,母亲四处托人,才让它重新跑了起来。“这件事情之后,我跟母亲说,未来不管我从事什么工作,修表这事我一定要学会。”

1981年,李家琦高考失利,家里为他安排好了复读,学校却传来消息,天津手表厂来招工了。“手表”两个字,激起了李家琦的兴趣,但也引起了家人的强烈反对。“我生养在一个建筑世家,在家人的概念里,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可是我也没忘记我自己的那个梦想,学修表。”

李家琦义无反顾报了名。时至今日,他还常说这是自己做过的唯一一件“不孝敬父母”的事。

来到天津手表厂,李家琦成了一名装配工人。他的任务,是把一堆散件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机芯。休息时间,一旦看到有师傅在修表,他就一定要站到跟前去看。后来自己买套工具,可以独立维修了。

李家琦还记得一个大年夜,家人在一起看春晚,他就在自己房间帮人修表,一直忙到了凌晨两三点。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就是看看那只表是不是还在走。

这样的痴迷,让李家琦看到了手表机芯里越来越多的奥秘。“最好奇的还是夹板。形状怎么做出来,宝石怎么压在里面,花纹是怎么做出来……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东西。”李家琦说,虽然兴趣越来越高,但对一个高中生来说,当时许多东西想学却干不了。

1986年开始,李家琦用四年半的业余时间考取了计算机大专文凭。这使得他在从事装配工作12年后,有机会从事零件的加工,一干又是10年。这种经历,让他既了解手表的结构,又熟悉它的整个工艺流程,也为他后来从事机芯艺术设计打下了基础。

2001年,厂里决定派几个年轻人学习数控设备,38岁的李家琦不在其列,他愣是去跟领导打包票,要来了这个机会。

其实,厂里引进数控机床只是用来替代传统工艺,加工机芯夹板上的异形槽。但因为当时数控机床被叫做“雕刻机”,学成归来的李家琦感觉到它还能干其它东西。业余时间,他就找来一些废旧零件雕个花、铣个纹,送去给领导看。

当时,廉价、时尚的电子表大行其道,国外高端产品又大量涌入,传统制表行业急需推陈出新。2003年,海鸥决定突破镂空腕表这个空白。

“手表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可能你做得非常漂亮,可手表的走时精度被破坏了、结构被破坏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凭借“跨界”的经验优势,李家琦顺理成章成为技术带头人,从造型设计、编程、设备调试、样件试制、手工打磨直到最后的机芯组装,都由他亲自完成。

雕琢时光的匠人:他用工匠心,雕出中国“芯”

中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镂空表

这是中国制表史上第一块真正意义的镂空表,凭借通透的视觉效果赢得了市场的青睐。机芯量产后被国内外众多品牌长期大量使用,年均订货量几十万只,价格比同款普通机芯提升近2倍。

小机芯 大挑战

凭借一股钻研劲儿,李家琦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也为自己赢得了机遇。全新的人生轨迹,也伴随着新的挑战。

可以报时的问表,是世界机械腕表三大复杂机构之一。海鸥研发国内第一款两问表时,一个报时启动装置的小零件成了大难题。

“不到1.2毫米长、0.5毫米宽,上面还有一个0.3毫米的孔,对精度的要求是0.02毫米。如果把它扔到一张复印纸上,根本找不着。”李家琦告诉记者,这相当于在1/4个芝麻粒的大小上,加工出头发丝1/6的精度,但最大的难点是零件上面只有一个孔,加工时根本无法定位。

李家琦整整忙了一个星期,终于开发出“先打孔,后定位,后铣外形”的全新工艺。“在一块原料上同时加工多个零件,20个就是20个孔,可以随意找孔做定位。”不仅解决了问题,效率也非常高。

他还用数控机床提升碾花工艺,不仅花形清晰美观、立体感强,而且彻底清除了毛刺,实现了碾花工序与瑞士标准的接轨,大幅提升了海鸥表乃至中国腕表行业的精饰水平与外观档次。

因为工作成绩优异,李家琦被派往瑞士深造。“钟表王国”精美的雕花镂空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想,回来以后这个东西应该成为我下一个努力的目标。”

李家琦很快有了施展的舞台。2006年,集团为他成立了机芯艺术创作室,专门开发雕花镂空表。而且工作室的第一个订单,就是一场硬仗。

“吃完午饭,领导拿来一个样品,很严肃地跟我说:‘你按这样子给我做雕花镂空的,我只给你三天时间,我要十只表’。”李家琦告诉记者,十几块夹板、上百个花纹都要在电脑上一个个画出来,算上加工、打磨等工序,三天完成是不可能的。

但作为工作室的第一个任务,李家琦不能说不。他立刻开工,从中午12点多一直画到晚上8点,回家又接着画。他清楚地记得,家里唯一的一台电脑在儿子房间,当时临近高考,他不敢开灯也不敢出声,在电脑前一手鼠标、一手方便面,一直画到凌晨四点。在他的带动下,工作室全体加班加点,三天后真的拿出了十块成品机芯,成功赢得了订单。

雕琢时光的匠人:他用工匠心,雕出中国“芯”

这款表至今依然畅销

十三年后的“双十一”,这款表仍然热卖。但回望当年的作品,李家琦觉得并不理想。在他看来,镂空手表有三个不同的层次,仅仅做到通透、漂亮还远远不够。“第一阶段就是通透,能够看到动态的齿轮;第二阶段是让它看起来非常美观;第三个阶段就是说我们这个产品为什么这样设计、为什么用这样的元素、有哪些典故和故事”。

李家琦找出一块生肖虎腕表——明月、山峰、树木,与老虎浮雕一同呈现出祥和的画面,这个设计就是有讲究的。“中国文化里老虎分上山虎和下山虎,下山虎比较凶,而传说老虎上山一定会选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所以这个上山虎是给人一种吉祥的寓意”。

雕琢时光的匠人:他用工匠心,雕出中国“芯”

从2003年开始,李家琦已经设计雕花镂空表逾百款,拥有120多个专利,奖项不胜枚举。但对一个设计师来说,最好的反馈还是来自市场。“从2017年到今年7月份,雕花镂空机芯的销售量大概100多万只,营业额已经过亿了,这还不包括成品雕花镂空表的销售”,李家琦说。

中西合璧 打造“中国芯”

海鸥表博物馆,讲述着1955年我国第一枚腕表在天津诞生以来海鸥表60多年的发展历程。展厅内,两个硕大的镂空机芯模型被陈列在最醒目的位置。

“陀飞轮的作用是减少地心引力对机械表走时精度的影响,大家在表盘上看到的雕花,是由我们国家级钟表大师李家琦设计制作的”,讲解员向游客介绍道。

2005年,李家琦接到任务,制作一款雕花镂空陀飞轮表。陀飞轮是钟表制造界三大复杂机构之一,当时国内有陀飞轮表,但雕花镂空的没有。

这个“第一”,让李家琦既激动又紧张。怎么做才能配得上这样一个高端的平台呢?前期的构思,就用了两三个月,“当时我想,瑞士花纹我见过,但是这款表是我们中国自己的表,它一定要带有中国元素的印记。”

李家琦回忆,因为没有参考资料,他就买回木刻书籍寻找灵感。找到合适的纹路重新设计、变形放到手表上,比如表盘的祥云纹就是古老的中国元素。但因为手表的结构很难做到对称,李家琦就在手表的上半部分加入带有西洋风格的蔓藤花草,最终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的图案。“设计界有这样一句话,东方元素会让产品显得很高贵,西方元素会让产品显得很洋气,所以我把它们融在一块儿。”

2005年12月,这款表在北京“嘉德四季”钟表拍卖专场上,被冠以“旋动的艺术品”美称,以6.38万元成功拍卖。这个消息,把李家琦吓了一跳。“国产手表在那个时代卖6万多,基本上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取得这次成功后,李家琦紧接着开始了双陀飞轮表的雕花镂空。陀飞轮已经是钟表行业的顶级工艺,双陀飞轮则是在一枚机芯上配置两个独立运转的陀飞轮机构,在走时精度、工艺美学以及复杂程度上都是新的飞跃。放眼世界,能够制造这种机芯的厂家屈指可数,这款自主研发的双陀飞轮机芯,堪称海鸥表的骄傲。

对李家琦来说,他设计的图案要与两个陀飞轮动态呼应,还要规避更复杂的机械结构,可谓难上加难。“比如说我们手表里有发条,那块区域受力非常大,怎么能均匀地把力分配开,还保持它的强度、美观,真的是很难”。

一本杂志上,一个用花编织的门给了李家琦新的灵感。“这个花纹是卷起来的,有动感。它还可以把一些必须保留的孔卷在里面,看上去更自然。”经过十几轮修改,李家琦终于做出了成功的样品,把机械和纹样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雕琢时光的匠人:他用工匠心,雕出中国“芯”

双陀飞轮表

这款表投产后,限量发售90只,售价达人民币22万,荣获“滨海新区国际工业设计政府精卫奖”,它的10倍机芯模型还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

八小时之外的创意源泉

工作室每年要推出20款新品,在李家琦看来,自己的设计理念、创作灵感都是来自于八小时以外——“可以说我的工作和生活是完全融为一体的”,最能体现他这句话的,是一款特别“天津范儿”的手表。

2015年是海鸥建厂60周年,也是新中国的第一只表诞生60周年。推出一个产品为手表厂庆生,成了那时候李家琦的一桩心愿。

跟爱人遛弯的路上,海河上的解放桥激发了李家琦的创作灵感。“我说这个东西可以搁到表上,因为它有很久远的历史,第二它有机械感和工业感,这种美感可以跟表融合在一起。把天津站这个地标性建筑放在桥的后面,还能佐证它是天津的解放桥。”

李家琦最初的想法,是在表盘上做一个浮雕,而解放桥是可以开启的,是实实在在可以动的。所以,李家琦就准备在手表上做一个可以开启的解放桥。这个大胆的想法,引起了公司的重视,专门组建团队帮助李家琦完成了运动部件背后的结构设计。

雕琢时光的匠人:他用工匠心,雕出中国“芯”

一个能开启的解放桥,终于跃然表上,每两个小时自动开启一次,每次开合时间六分钟。这款表填补了海鸥在制表史上没有动态显示的空白,还参加了深圳、香港、瑞士巴塞尔三大展会。参展的同事告诉李家琦,很多钟表爱好者、记者守在展柜前,举着长枪短炮等待桥梁模型的开启,场面“壮观”。

56岁的李家琦也会遇到创新的瓶颈。“感觉被一种无形的墙束缚着,因为思维会形成一种惯性,我真的在强迫自己去转型,要跟上潮流、跟上时代、跟上市场的需求。”

转型的灵感也是来自于八小时之外。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李家琦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感觉,太空、科幻题材未来一定会成为流行元素,这成了他今年重点突破的方向。

“三个月以前我在家里看了一部电影,从中发现了一个题材,是一柄宝剑的剑柄。”李家琦把这个十字以对角线方向放在了一块方形的手表上。十字结构非常稳定,镂空的空间也大,透过四角可以看到四五层机芯结构,再结合他新开发的一种工艺,可以让事实上很薄的盖片呈现出厚重、立体的观感。

这块极具现代感的手表,可以说改变了李家琦以往所有的风格。“每一款手表做出来以后,看着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有人觉得我这年龄的好像设计不出时尚、科幻的东西,可能他不知道我背后下了多大工夫、流了多少汗。”,李家琦相信,这款表问世后一定会热销。

传承技艺 做好国表是最大愿望

全国劳模、最美职工、轻工大国工匠、中国钟表大师、津门工匠……李家琦的荣誉摆满了工作室的走廊。10月1日,他还作为劳模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阅兵式观礼,这被他视为无上的光荣。

观礼台上,李家琦深深地感受到,是几代人的奋斗让中国人站起来、富起来,未来祖国的强大也要靠我们的努力。“我想通过自己的创新、奋斗来尽一点微薄之力,同时也想带出更多的徒弟,把我的这些东西毫不保留地传承下去。”

雕琢时光的匠人:他用工匠心,雕出中国“芯”

李家琦和徒弟

“打磨以前先做一个喷砂处理,这样保留下来的梁子跟你这个底面会形成一个反差,一明一暗,更加突出咱们弧度的这个特点”,李家琦拿起徒弟王宇翔的一件作品,细心地指导。

29岁的王宇翔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2015年进入工作室,之前从未接触过雕花镂空。工作室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学机械、一个学美术,李家琦要做的,就是让他们互相迈出一步,成为复合型的专家。

王宇翔曾经设计一款倾角陀飞轮表,它的陀飞轮是倾斜的,高点会凸出于表盘,王宇翔用一个弧面设计巧妙地把陀飞轮包裹起来。这个创意让李家琦十分惊喜,但它的线条过于密集、不够美观,被李家琦毫不留情地“打”了回去。王宇翔反复修改十几遍,终于做到了疏密得当。“每两个线条都构成一个帆,下边是一个船形,把我们的标志打到里头。”李家琦为这件作品取名“一帆风顺”。

年轻人的创造力加上老师傅的知识和经验,王宇翔对这份工作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手表精饰不光是提升手表的价值,也是通过不同的样式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我希望继续做下去,把这个工作室传承下去。”

李家琦带过的徒弟,很多人都成为企业的骨干,李家琦的“传帮带”也并不局限在自己的工作室。天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张安,就在李家琦的帮助下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块表。

雕琢时光的匠人:他用工匠心,雕出中国“芯”

张安(右)

“本科做毕业设计,觉得镂空表比较能够体现出精密的结构和机械本身的美,所以就选择做镂空腕表。”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图书馆,张安告诉记者。

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想要做出镂空腕表,难度可想而知。在导师的推荐下,张安得到了李家琦,还有在海鸥工作的同门师兄刘英璘的帮助。

李家琦发现,张安的优势和不足都很明显。“刚开始她只是做一个造型,这孩子不懂表,但她对于审美肯定比我要强。”

画稿上的天马行空和方寸之间的齿轮轴承,很快发生了冲突。

张安的设想之一,是把机芯悬挂在表壳当中,在一圈12个点位用小螺丝固定。在从事手表外观、结构设计的刘英璘看来,这是一个大胆创新,却难以实现的设计。“它是把外观件和固定机芯的结构件结合在一起,和一般的表不一样,实现的难度也会大一些。”

讨论之后,李家琦提出只在4或3个点位去固定,其它点位做成假结构,这样既能保证稳定性,又能在工艺上便于生产,成功化解了这个矛盾。

张安学到的,还有李家琦对工作的态度。“晚上把方案发给李老师,第二天早上李老师就把CAD图纸画出来,还直接雕刻一个夹板出来让我看效果,当时我非常感动。”

两代设计师的碰撞,让年轻人大胆的构想得以落地,让一块手表从草图开始一步步变成了实物。

这块名为“机械之眼”的手表,不仅在毕业展上跑了起来,还入围第四届中国钟表设计大赛决赛,有望冲击这一国内权威的钟表设计奖项。

雕琢时光的匠人:他用工匠心,雕出中国“芯”

机械之眼

“这个表非常漂亮,对于我来说不单单是做成一款产品,更欣慰的是看到更多年轻人跟我喜欢一样的职业,所以我会不遗余力地去帮助他们。”

李家琦告诉记者,明年是海鸥建厂65周年,也是中国第一块手表诞生65周年,他已经开始为这个日子准备新的礼物。“中国民族品牌海鸥能够跨入世界名表的行列,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编后】

从一个弄坏母亲手表的高中生,到中国手表大师,李家琦用三十多年的奋斗,铺就了成就梦想的道路。我们期待,他的工匠精神能够传递给越来越多的后来人,为中国机芯、天津制造增光添彩。

(津云新闻记者 王晓明 实习生 陈宁宇)

来源:津云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50772.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9年 11月 19日
下一篇 2019年 11月 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