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幻化承文明——青州泥塑艺术探源

目前,全国各地都将泥塑作为地方文化申报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出名的泥塑地区主要有无锡、天津、河北、陕西、河南、北京、山东、宁夏、广东等地。各种教材、期刊、媒体,在介绍山东泥塑时主要谈及潍坊高密的泥老虎,而对于其他地区的泥塑文化却极少关注。其实,青州泥塑亦是历史悠久,题材多样,赋予创新,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宣传不够,被人们所忽视。进入20世纪,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青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名一强”生态文明新青州的建设目标,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专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经过数年酝酿,2011年10月,“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开馆,这是山东省首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博物馆。泥塑作为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其中,极大的促进了泥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泥土幻化承文明——青州泥塑艺术探源

泥老虎

泥塑,顾名思义,就是以泥土为原料,塑制而成的艺术品,或素装、或彩绘。题材丰富多样,以人物、动物为主,其中人物大多带有故事性。泥塑作为我国一种古老而常见的民间艺术,通过对黄土的眷恋之情来展现黄土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罕见的装饰品。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当今,随着社会的变革,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新事物不断涌现,再加上利益的趋势,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使得传统的泥塑工艺被渐渐淡忘,拯救泥塑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势在必行。

(一)青州泥塑的历史

青州,背山负海,物产丰富,环境宜人。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史前时期文化发展序列清晰,从未间断。距今8000多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经过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时期,进入青铜文明时代。商代为亚丑部落生活地,周代建齐国,发展鱼盐之利,经济发达。及至汉代,设立青州刺史部,揭开了山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序幕,直到明代洪武九年(1377年),一级行政区的中心才从青州移至济南,但仍为青州府治。民国时期为益都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昌潍地区(今潍坊市)管辖,1986年撤县改为青州市。青州的泥塑文化也随着青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发展而演变。

北辛文化时期,我们还没有发现大规模的聚落遗址,实物出土也不多,因为还不能确定这个时期的泥塑艺术水平。

距今6100年——4600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青州地区泥塑艺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彩绘陶器及陶鬶的大量使用就是一个很好地例证。陶器作为一种生活用具,早期以手制为主,晚期轮制逐渐增多,在素面陶器上加彩,可称为是早期的彩塑作品。陶鬶这种生活用具,就是取法于自然,造型似一只昂头立鸟,源于生活;但是却有三个袋足,像神话传说中的日之精——三足乌,这就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品,它作为一种泥塑既是凤鸟崇拜的体现,也是考究的实用器。

泥土幻化承文明——青州泥塑艺术探源

大汶口文化彩陶壶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也就是距今4600年到4000年的时间段里,青州先民通过对自然界及日常生活的观察,用那智慧的双手塑造出了形象逼真的动物造型泥塑作品。青州地区出土了两件残陶器盖,钮均为鸟首形,尖下颌,二铆钉纹眼,造型简单而生动。另外还出土有一种特殊形制的陶鼎,特殊之处就在于将鼎足塑造成鸟喙的形状,足上部两侧还镂空两个小孔,恰似双眼,眼中间有一竖向附加堆纹,仿若鸟冠,这种鼎足将鸟首简单而形象的变现了出来,不失为一件杰出的泥塑作品。从以上来看,青州在史前时期泥塑艺术已经形成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更多的还是局限在器物及动物层面。

泥土幻化承文明——青州泥塑艺术探源泥土幻化承文明——青州泥塑艺术探源

鸟行盖钮

泥土幻化承文明——青州泥塑艺术探源

龙山文化鸟喙足鼎

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显赫,既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强大的国力带来了长时间的和平,经济的发达孕育了文化的繁荣。奴隶制社会的人殉不再有,取而代替的则是各种质地的冥器人俑,泥塑就是其中的一种。人物的塑造虽较为简单,但却是泥塑艺术在青州地区突破性的发展。 青州邵庄镇朱王孔村战国墓中出土过两件彩绘陶俑,一为舞蹈俑,身体呈扭转状,屈膝跪坐,长裙曳地;一为歌唱俑,站姿,胳膊交错于胸前,头高昂,呈引吭高歌状。两件陶俑皆为手工泥塑而成,造型简朴,但线条流畅,是早期人物泥塑中的精品。

泥土幻化承文明——青州泥塑艺术探源

朱王孔出土战国彩绘舞蹈俑

泥土幻化承文明——青州泥塑艺术探源

朱王孔出土战国彩绘歌唱俑

及至汉代,在“视死如视生”观念的影响下,厚葬之风盛行,除了陪葬金银、青铜玉器之外,还大量的陪葬陶器,没有了人殉制度,只能用泥塑人俑来代替,于是人物泥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山东省考古所、青州市博物馆联合对西汉时期香山墓葬陪葬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陶质文物2000余件,其中彩绘陶俑最为引人注目。这批陶人俑有男女之别,高低之分,虽造型简练,却形象逼真,身体及五官比例协调,周身以红、紫、黑、白、灰等色彩装饰,犹显富贵大气。彩绘陶马,亦有大小之分,马的形象塑造的稳重健壮,比例匀称,栩栩如生。1982年,位于青州东部的东汉时期马家冢子墓出土了一批陪葬动物俑,有鸡、鸭、狗、牛、猪等,每件动物俑都制作的形象逼真,活灵活现。

泥土幻化承文明——青州泥塑艺术探源

彩绘骑俑

泥土幻化承文明——青州泥塑艺术探源

济公

泥土幻化承文明——青州泥塑艺术探源

东汉陶猪

隋唐时期,青州泥塑在前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人物泥塑艺术性增强。位于青州西南山区的朱神达墓出土陶俑数件,分舞蹈俑与骑马俑两种,尤其是舞蹈俑,身体扭曲近至90度,极具艺术性。

泥土幻化承文明——青州泥塑艺术探源

隋舞蹈俑

宋代之后,佛、道兴盛,尤其是民间,儒释道三教合一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在这个时期,石雕佛像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却是泥塑佛道造像。泥塑不易长时间保存,易碎易毁,再加上其他的历史原因,青州地区保存至今的泥塑造像寥寥无几。但是我们从各处佛道道场中的重修碑记中都可以看到塑像的信息。

近代的青州,饱受战乱之苦,但民间艺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们喜爱的泥塑艺术,不仅没有放弃,而是根据生活感受而将泥塑艺术继续发展延续。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泥塑艺术一直作为一种文化被喜爱她的人们所传承并不断创新。这正是“艺术当随时代”的具体体现。泥塑不仅仅用来塑神,更多的发展到塑造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儿童玩具及各种题材故事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泥塑也不在局限在塑形阴干后着色这一套民间传统工序,有些艺人也像古人一样将塑形好的泥塑过火烧一下,以加强强度,便于长时间保存。还有的艺人将过火的泥塑局部上釉,以增加观赏效果。

(二)青州泥塑制作工艺

青州泥塑分为寺庙造像泥塑以及民间手工艺泥塑两类,制作工艺也有所区别。

寺庙造像泥塑制作工艺,大致分为六步。第一步,设计神像形态,搭建木骨,填充稻草。第二步,用沙泥依形塑形。第三步,用含毛发等物质的泥浆二次塑形。第四步,用淘洗干净的细泥完成塑形。第五步,以小米浆为粘合剂,敷数层宣纸,阴干后通体涂白彩。第六步,彩绘五官、周身以及配饰等。

民间手工艺泥塑制作工艺,较之神像泥塑要求更为严格。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泥土的选择。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不是随便挖取的,一般要选用那些带粘性而又细腻的土。第二步,淘泥,将取回的泥土经过多次淘洗,剔除每次沉底的大颗粒物,最终留下细腻的泥浆。第三步,揉泥,将泥浆用双手锤揉,直至拿到手中有种不粘的感觉为止。第四步,塑形,根据所塑形象用泥团塑形,塑形完成后阴干。第五步,将塑好形的泥塑根据需要着色,泥塑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着色最能体现出一个手工艺人的艺术加工水平。彩绘的颜料现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当前,有的艺人又增加了一道工序,就是过火、施釉,以加强强度和观赏性。

(三)当代青州泥塑代表人物

青州自民国至今,泥塑艺术家人才辈出。公认的有王炳照、席天民、崔鸿志、王雪梅、刘海鹏和陈振等。

王炳照,字景秋, 1913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州市,自幼酷爱美术。著名的雕塑家。他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大型汉白玉浮雕的八位作者之一,分工第二幅浮雕《金田起义》。他的泥塑造型功力准确,人物形态刻画逼真,曾为门郭沫若、李宗仁、冯玉祥等名人作过塑像。

泥土幻化承文明——青州泥塑艺术探源

金田起义(作者:王炳照)

席天民,1925年生,2012年去世。满族,青州北城人。自幼酷爱泥塑艺术,师从欢二爷,他可以说是青州传统泥塑艺术的集大成者。泥塑虽不是他的主要职业,但是却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泥塑造像多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秋瑾等,也有历史文人屈原、蒲松龄、八大山人、鲁迅等,还有京剧脸谱以及取材于身边的人物塑像。他的泥塑作品多次获奖,并被省级美术馆收藏。席天民除了泥塑之外,还喜欢在变废为宝。他人看着不起眼的残破葫芦、料僵石,经过他的略微加工彩绘后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崔鸿志,山东省青州市人,出生于1970年,现在是山东省雕塑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陶瓷工业协会会员,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会员,潍坊市工艺美术名家,青州市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青州市传统技艺名师,和青州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艺术当随时代,泥塑艺术亦是如此,他在传统泥塑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将传统晾干的泥塑变为火烧,并局部上釉,形式独特,别出心裁。

泥土幻化承文明——青州泥塑艺术探源

悄悄话,崔鸿志制

王雪梅,1978年生于青州,自幼酷爱泥塑。她的泥塑作品继承了席天民的艺术特色,也有所创新。泥塑题材变得更加多样化,在当今提倡孝道的大背景下,创作出二十四孝泥塑作品,每个作品都将孝道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们欣赏泥塑艺术品的同时,感受到孝道的文化氛围。

泥土幻化承文明——青州泥塑艺术探源

老莱戏亲,王雪梅制

刘海鹏,1983年生于山东青州,在泥塑的基础上发展软陶工艺。这种新兴的工艺,是泥塑的再创造,他的作品内容丰富,都是儿童喜而乐见的题材,如喜洋洋与灰太狼、植物大战僵尸等,适应现代儿童生活需求,充满着现代气息。

泥土幻化承文明——青州泥塑艺术探源

喜洋洋与灰太狼,刘海鹏制

陈振, 山东青州人,自幼爱好美术,师从席天民学习传统泥塑,尤其擅长写实人物肖像的塑造。专业从事泥塑、彩塑、软陶的设计制作。是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州府泥塑”传承人,他在致力于传统泥塑的传承和推广过程中,加以创新,将泥塑与面塑相结合,创造出了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艺术作品。

泥土幻化承文明——青州泥塑艺术探源

关公,陈振制

王炳照、席天民这样的艺术家虽已远去,但是新生力量不可忽视,像崔鸿志、王雪梅、陈振、刘海鹏等现代工艺美术大师,作为“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继承前人遗志,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变革,不断将青州泥塑艺术发扬光大,逐渐走出青州,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图文/李宝垒)

来源:谈青州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5170.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0年 2月 6日
下一篇 2020年 2月 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