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发:从博士舰长到军校教员

来源:解放军报

实战锻造名师 名师必晓实战——写在第3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

习主席在视察国防大学时强调,多出一些懂打仗的名师,带出一批会打仗的高徒。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军事教育的特点和军事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对军队院校建设提出了殷切期望,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军打造世界一流的军事人才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战锻造名师,名师必晓实战——这是抢占未来战争制高点、打赢现代战争的基本原则,也是被中外无数战例反复证明的一条制胜机理。我军之所以能够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就是在军事人才的培养中践行了这条铁律。我们不能忘记,抗大成立之初,正是因为有一大批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经过实战检验的战将走上讲台,向广大学员传战争之道、授实战之技、解打赢之惑,才培养出了一大批能打仗、打胜仗的将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不可否认,在当下军队院校的三尺讲台上,还缺少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很多教师也缺乏一线带兵的经验,任职经历较为单一,对部队实战化训练知之不深。要造就一支有实战经验、深谙指挥艺术的教师队伍,需要我们打通部队、机关和院校干部交流的路径,盘活现有的军事人才资源,通过机制和体制的创新,鼓励更多的有一线带兵经验、有丰富演训经历和执行过重大军事行动的人才,走上军事院校的讲台。

“军官的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这是刘伯承元帅留给我们的一句箴言。未来战争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什么样的人才能打赢现代战争就培养什么人才,这是军事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建设世界一流的军队,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强军必须强校,强校必须建强教师队伍,其中的道理和意义没有谁不懂,关键是抓落实。从带兵干部到军校教员,不仅仅是职位的变化,还要做出一定的牺牲和奉献,要有一种淡泊名利无问西东、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

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向广大教师致以节日问候的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经验丰富的一线带兵人加入到军校教师的队伍中来,为强军兴军贡献力量。若有此举,当是用实际行动对教师致以的最诚挚的礼赞。(凌川克)

范进发:从博士舰长到军校教员

范进发在担任舰长时率舰出海训练。

从博士舰长到军校教员——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教员范进发的心路历程

西山脚下。国防大学。

在联合作战指挥教研室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坐着一位身材并不伟岸的教员,他的名字叫范进发。

范进发背后一排密密麻麻装满书籍的书柜,似一名资深军人胸前的资历牌,记录着主人在书海讲台上搏击与耕耘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

其实,在范进发身上,有一圈常人并不知晓的“耀眼光环”:我军首位博士舰长,曾先后在我军最先进的5种型号的驱逐舰和护卫舰上担任舰长,是全训合格护卫舰、驱逐舰舰长,先后率舰出访多国并多次参加我军重大演习,个人荣立二等功一次,被原四总部评为首届“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只是,这些“耀眼光环”早已埋没在浩繁书卷之中,在他的办公室中找不到任何与之相关的痕迹。

教师节到来之际,我走进了范教员的办公室,也走进了一名普通军校教员的内心世界。

理论所提供的典型是给军人反思用的,它不是要求军人盲目模仿,而是要他们领会精神,从中吸取灵感。理论如果有失误,那是因为理论家往往没有实战经验。

——福熙

范进发毫不掩饰他对法国元帅福熙这句箴言的喜爱,并在他所著的《作战决策概论》一书中作了重点阐述。

他对这句箴言的喜爱并非是“一见钟情”,而是在军事实践中的切身体会。

1998年8月,国防大学博士毕业后,范进发来到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开始了一名海军指挥官的生涯。

从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本科毕业,到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合同战术专业完成硕士学业,再到国防大学作战指挥专业写就博士论文,范进发走的是一条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升级之路。放下书本之后,他主动要求到海军一线作战部队工作,到深蓝大海中接受实战风浪的洗礼和考验。

十年磨一剑,剑成展锋芒。从一名莘莘学子到全训合格驱逐舰舰长,范进发为这个“华丽的转身”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然而,正当他在深蓝大海干得风头正劲的时候,没想到命运的小船突然又拐了一个弯:重新回到国防大学。

如果说到一线作战部队工作是一次“主动”选择,这一次则完全是“被动”的。时任某驱逐舰支队教练舰舰长兼副参谋长的范进发,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抽调到国防大学。

从热火朝天的一线部队,来到宁静的校园当教员,一如当年从军校到部队工作,开始时的范进发觉得自己很“不适应”,同时也因这次并非是自己“主动”的选择,而由“不适应”生出了几分“不情愿”。

“不适应”不完全是因为一名军校教员要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不情愿”也并非来源于要正确对待职务上与同期部队干部拉开的差距,而是生活工作状态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驱逐舰的驾驶室,面对的是星辰大海,在大洋深处与战机和潜艇进行的是实兵对抗;在三尺讲台,只能在地图上“排兵布阵”,在黑板和书本上“纸上谈兵”……

苦恼的范进发,提笔给当时的海军首长写信,申请重新回到一线部队。提笔之前,范进发内心深处其实是矛盾的。作为一名长期在军事斗争准备一线工作的部队指挥员,他深知“军官的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而军校是军事人才培养的源头与根本。只是出于对一线部队带兵打仗工作的热爱,他才尝试着提出申请;但如果上级仍然坚持原来的决定,他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说:“我一定坚决服从命令,在教员岗位上干出点‘响声’来。”

果不其然,海军首长给他回话了:你是作为海军优秀的教练舰舰长推荐给国防大学的。国防大学要培养出懂实战会打仗的指挥员,迫切需要具有一线带兵经验、经过重大演训任务磨炼的教员。

这封回信字数不多,但每一个字都像铆钉一样,把范进发牢牢地“铆”在了国防大学教员这一新的岗位上。

要想不断地战胜意外事件,必须具有两种特性:一是在这种茫茫的黑暗中仍能发出内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二是敢于跟随这种微光前进的勇气。

——克劳塞维茨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范进发案头的常备之书。他说,有着“西方兵圣”之称的克劳塞维茨一生当过俘虏,更打过胜仗,他的军事理论与他的实战经历密不可分。

“在黑暗中发现微光的能力和敢于跟随这线微光前进的勇气,是一名军事指挥员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从实战到理论、再从理论上反向作用于实战,走上三尺讲台之后的范进发,实实在在找到了当一名军校教员的快乐。正是有了在一线部队十多年的带兵经验,范进发很快赢得了广大学员的喜爱与认可。在给来自部队一线的指挥员授课时,范进发很容易和他们找到共同语言;在与博士生和研究生上课时,大家觉得他的讲课很接地气。范进发在课堂上传授来自一线部队的小口诀、顺口溜儿,常常大受学员欢迎。

一名有着一线带兵经验的“博士舰长”,要想完成第二次“华丽的转身”,成为一名合格的军校教员,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由于在一线水面舰艇部队任舰长时间比较长,他对教学中学术规范的严谨度要求认识有些不足。一次在与大家讨论演习的想定构设时,是用“战略指导”还是用“战略指挥”比较好,范进发就认为纠缠这个意义不大。

下课后,仔细思考一番,范进发发现这样很不妥。平时只求过得去,马虎一下不是大问题,到真正打仗的时候很可能就“过不去”,要吃败仗。要给学员传授打仗的知识,还要传授给学员严谨过硬的作风。

2016年的春天,习主席视察国防大学。习主席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引导教员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苦练内功,多出一些懂打仗的名师,带出一批会打仗的高徒。这一重要论述,在范进发的心底掀起了阵阵涟漪。

还在当学生时,范进发就通读了中外古今许多战例,写下了很多心得体会。夜深人静之时,范进发打开自己的博士论文,再一次重温自己曾经写下的段落:没有实战经验的理论家,常常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误。如果一名军校教员没有一线带兵经验,又如何能教出会打仗的指挥员?作为一名联合作战学院的教员来说,要教给学员作战指挥的知识,更要传授给他们带兵打仗的能力。

记忆这东西,一声炮响即自行消失。不要依赖计划或者任何除本身外别无其他价值的表格,应当以熟练的判断力奔赴战场。

——拿破仑

“一个指挥员的判断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近8年的教学实践,令范进发对教员这份职业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

虽然没了在一线部队“冲锋陷阵”的轰轰烈烈,校园的宁静使范进发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教学领域,大家常说的一句箴言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对于这句话,范进发也有自己的理解:知识似水,如果给了学生解不了“渴”,再多也没用。他还说: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解惑”的最高境界是“解渴”。

8载为师,倾心以待,倾囊相授,范进发努力践行着一名“师者”从“解惑”到“解渴”的承诺——

论教学成果,范进发先后给高级领率机关班、联合作战超前参谋培训班、联合作战教员班上过“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工作”“联合作战实施阶段的指挥”“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决策研究”等理论大课,给博士生、硕士生上过“海军作战指挥研究”“联合指挥机构建设”“平时司令部工作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军队指挥理论概述”等十余门大课,受到学员和研究生的普遍好评。

数科研成果,范进发也有不少建树。《海军远海训练检验四大能力初探》《我国转向陆海并重海域战略纵深研究》等多篇学术文章在一些核心期刊上发表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转载,点击量超过百万。所著《作战决策概论》一书,还获得2012年度国防大学科研成果奖。

范进发在课堂上常引用拿破仑的一句话:“不要依赖计划或者任何除本身外别无其他价值的表格,应当以熟练的判断力奔赴战场。”他暗暗下定决心:绝不能让指挥员背着“表格”去打仗,知识的魅力在于运用,在于能转化成部队战斗力;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是一个军校教员最重要的教学成果,才是可以引以为豪的“奖章”。

最令范进发欣慰的,是自己传授的知识能被学员们很好地接受,并在军事实践中得到有效运用。他潜心研究多年并结合自己在一线部队指挥训练经验写就《作战决策概论》,很多知识和理念传授给学员后,被他们带回部队,并很好地运用到演训中。

至今,常常还有回到部队的指挥员们通过各种方式,与他探讨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决策理论在实兵对抗和联合演习中的运用。其中还有一些部队的指挥员因为体制编制调整,在职责、权力、决策等方面遇到许多困惑,或是在联合演习指挥实兵对抗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只要联系到范进发,他都毫不吝啬地给予最大的帮助。他觉得,能给部队一线的指挥员提供一些思考和启发,就是对国防和军队改革最大的支持。(解放军报记者 范江怀 图片由国防大学和某驱逐舰支队提供)

一位让我难忘的舰长

范进发舰长是我下部队后的第二任舰长,也是兰州舰的第二任舰长,当时大家都习惯地称他为“博士舰长”。然而,“博士舰长”和“舰长博士”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毕竟行军打仗与学术研究是两个相差甚大的领域,由博士向舰长的转变需要经历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

记忆中范舰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儒将风度,这和当时的很多舰长有很大不同。海军舰长长时间在海上生活、工作,舰艇一动,全部神经便被拉起红色警报,航行安全、“敌情”威胁无不牵动着舰长的神经。可以这么说,只要舰艇不靠港,舰长是很难睡上一个安稳觉的。正是长时间处于这种无形的压力之中,很多舰长形成了火爆脾气,特别是在遇到一些紧急、危急情况时挨舰长一顿剋更是家常便饭。但是,范舰长与其他舰长不一样,他良好的修养、温文尔雅的谈吐,往往更能使水兵们从容应对各种急难险重的情况。

范舰长在工作中的认真严谨和严格要求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记得那年舰艇返厂修理,工厂利用假日组织舰员到杭州游玩,当时刚巧碰上我妻子来部队探亲,我陪着妻子兴高采烈地坐上去杭州的巴士,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地谈论着关于杭州的美食美景,充满着美好的期待……可就在大巴刚到杭州的时候,我却接到了范舰长的电话,电话里严厉的声音让我顿时呆在了原地,下车后我无比愧疚地与妻子道别,一个人直奔长途汽车站搭上了回码头的汽车。原来,我在标航海图时犯下了一个错误,有可能会导致后续的航行出现安全事故。就是这个平时温文尔雅的博士舰长,用苛刻的命令终止了我的第一次杭州之行,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释怀,也让我从此养成了严谨细致的航海作风。

范舰长就是通过无数次这样的细节,严格要求下属,培养锻炼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海军水面舰艇指挥员。现在,我也走上了舰长的岗位,一起从兰州舰走出来的还有另外7位舰长,有的已经走上了支队领导岗位。

范舰长在作战和训练上也是一点都不含糊,在他的推动和参与下,我们成立了“三情”研究小组、战法研究小组。搞研究是范舰长的长处,他涉猎的各种资料多而广,很多是我们以前所没有接触过的,包括国内外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作战思想。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专门开展了对外军的军情研究,并据此研究针对性的作战方法,将之运用到我们平时的训练和演习之中。有一年,我舰参加海军组织的海上实兵对抗演习,第一次在接近实战中摸索出驱护舰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防空抗导的作战流程和作战方法。

现在,范舰长虽然已经到国防大学担任教员,但他严谨的工作作风依然影响着我们。(衡水舰实习舰长 周海)

回望深蓝 感悟讲台

讲述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军官教育培训部主任、副教授徐绿山(曾任东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政治委员)

2007年,我从东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政治委员的岗位调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理论教员。十余年来,我牢记教书育人的职责,最大体会是:唯正己方可育人,唯尽己方能教书。“其身正不令则行”。当一名教员,只有不断涵养自己的品行,修养高尚的师德师风,才能在三尺讲台上立得住。当一名教员,还必须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硬功夫,潜心尽力做学问,才能在三尺讲台上站得稳,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

讲述人:海军航空大学航空通信教研室副主任、讲师张嵩(曾任海空雄鹰团作训参谋)

我从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总结出,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员综合素质培养关系密切,将一线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一线工作经历和成长体会融入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学员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用”,有利于学员综合素质培养。与此同时,我深刻认识到,院校的课程建设与部队战斗力生成息息相关,只有准确把握战斗力生成的需求,才能有效克服院校课程建设“有什么讲什么”的弊端,做到“部队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培养出有利于部队战斗力建设的人才。

讲述人:海军指挥学院战略战役系主任谢全(曾任某型潜艇航海长)

曾经在共和国首艘某型潜艇上服役10年,往来“龙宫”无数,经历过惊心动魄的深海险情、昼夜不分的深海迷茫,始终坚信深海孤狼才是制胜奇兵。如今,斗转星移,制胜机理已非昨日,深海已经不再孤寂。有幸倚立三尺讲台,谋打赢的思维触角才有机会随着海军、陆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的壮大,从深海伸向多维空间。感恩连接海战场的三尺讲台,为我提供了俯瞰深海的联合作战视角,谋战研战的思绪可以遨游在联合作战制胜的学术深海。感恩铸魂育人的三尺讲台,给我提供了回望深海的理论高度,也为我思考、回答胜战之问,提供了备战打仗的实践深度。

讲述人:海军潜艇学院潜艇操纵教研室主任、教授刘常波(曾任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某型潜艇部门长)

1980年高中毕业,我有幸考入军校,穿上了这身挚爱的军装。军校毕业后,我又被分配到潜艇部队。从1988年调入学院,至今也已30年,我还记得第一次站上讲台时,教室里坐满了朝气蓬勃、青春昂扬的青年学员。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让我瞬间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30年,我从一名基层军事军官转变为助教,再成长为一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一名普通教员成长为一名教研室主任,职务虽然越来越高,但三尺讲台始终是我的灵魂,我的生命。三尺讲台,七尺男儿,春秋交替,情缘不断。

来源:新华网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52391.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8年 9月 5日
下一篇 2018年 9月 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