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70年——1954

打响东山竖井工程攻坚战

受中国抗美援朝精神所感动,苏联领导人改变了过去援华项目不慷慨并有怀疑的态度,于1952年同意向中国提供141个大型工程项目,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时又增加15个项目,即后来通称的“156项援华项目”(最后落实为150项)。陈云同志曾深有感慨地说:“那真是援助,体现了苏联人民对我们的情谊。”

在“156项援华项目”中,投放在鹤岗的有3项,即东山竖井、兴安竖井、兴安选煤厂。东山竖井工程自1950年9月开工,历时三年,到1954年时,主副井井筒、井底车场以及各硐室的掘进发碹等主体工程大部接近完成。然而,移交生产前的矿务工程仍然是相当庞大而艰巨的。为保证按时移交,在方方面面的支援下,鹤岗矿区打响了东山竖井工程攻坚战。

这一年,学习总路线、技术革新等活动也进行得热火朝天。

紧锣密鼓全力攻坚

1954年3月23日,为确保东山竖井按时移交生产及移交后生产顺利进行,矿务局成立了东山竖井筹备处,下设11个科室,并配强了干部。

3月27日,鹤岗竖井公司召开制订东山竖井移交生产具体措施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甲方:鹤岗矿务局设计处、建设处;乙方:北满建井局鹤岗竖井公司所属各职能科,以及协助安装井筒的抚顺安装公司等单位。会议逐项认真研究了东山竖井所有工程及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并强调指出,必须认真执行专家建议,加强技术管理,做好调度工作,并要依靠群众,掀起建设热潮,确保进度。

省委、省政府先后由哈尔滨、牡丹江等地调拨了千余名工人来鹤岗投入会战,并帮助从牡丹江调拨来500多万块特等红砖。东北煤管局派来一名工程师到东山竖井工地协助指导,使冬季施工得以顺利进行。蛟河矿务局在1953年末派来92名技术工人和3名技术干部,其中包括全国劳模孙永刚小组也来鹤岗支援,并在砾岩层中创日进3.8米的纪录。后来又派来152名技术干部、技术工人。东北煤矿管理局机电安装公司派来一支强有力的安装队伍。抚顺、鸡西、营城、佳木斯、牡丹江、桂林等市县,先后支援了4000多名工人、农民来鹤岗参加会战。桦南县在12天之内,就动员组织了400余名青壮农民,参加竖井工程的地面运输和土木建筑工程建设。

东山竖井工程所用的各种钢筋、铁板和小径管材全都来自鞍钢,鞍钢表示,要尽一切力量支援东山竖井按期移交投产。上海电线厂承制的大批电缆也都及时到货。

鹤岗市委、市政府和矿务局在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各厂矿、各单位都要把支援东山竖井工程当成自己的重要任务,摆在自己工作的首要日程上。市政府协助解决了大宗材料的运输问题。矿务局给竖井工程配备了大批干部和技术骨干。兴山、东山两矿各派出一支较好的快速掘进队支援竖井工程。

东山竖井主井井筒安装工程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严格执行图表作业,在5月28日创出一班进6层的新纪录,比副井罐梁最好成绩超过一倍。

6月2日,北满建井局召开动员大会。建井局李副局长在讲话中号召建设系统全体职工,积极行动起来,为东山竖井按时移交投产而奋斗。会上,建井局对每项工程都下达了按时施工的命令,具体规定了各工区、工段每项工程的完工日期,责成专人负责。

6月22日,42米高的东山竖井井架立起来了。这一天,东北煤管局安装公司的职工们,就像参加一场激战一样,情绪高涨。218名工人各有明确分工,统一听从指挥部总指挥的命令。整整一天的紧张劳动,大家一次也没休息过。当井架将要立起来时,出现了故障,必须把连接绳放长才行。在这紧要关头,起重工人们在高空用力拉连接绳,一拉一滑,手套和手都磨破了,但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下午6时,井架安全、顺利地立起来了。在高大的井架上,飘起一面写着“保证质量,重视安全,降低消耗,为提前移交生产而奋斗”的大红旗。

6月23日,东山竖井矿务工程提前7天完成上半年发碹计划。紧接着又在24日完成上半年掘进计划。

6月29日,市委根据省委关于重点工程会议精神,召开了市委扩大会议,对东山竖井工程进度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充分的讨论和评估。会议认为,要进一步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进一步加强计划管理,深入贯彻区域管理制,并建立一些必要的制度,特别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制度。

8月29日上午,主井井架与副井井架并排地竖立在工地上。为竖立主井井架,苏联专家一连好几天奋战在工地上,现场指导。苏联专家所提出的绑滑车、穿钢绳和“半翻转提升法”等建议,加快了工程进度。

11月11日,建井公司竖井工程队提前50天完成全年发碹任务。在水仓发碹工中,张文占小组创造性地实行专业分工流水作业法,由平均日进7立方米提高到10立方米以上,最高达到日进18立方米。

12月17日,建井公司提前14天完成东山竖井工程掘进计划。

建设东山竖井的人们

早在1950年9月东山竖井开始破土动工时,苏联方面即派来了专家史梅果里、鲍格莫洛夫、葛拉佐夫等驻鹤岗指导施工。苏联专家在鹤期间,为鹤岗矿务局培养了建设大型煤矿竖井的施工队伍,并对采煤、测量、技术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的建议。

从1954年6月2日起,《新鹤岗报》在三版设“建设东山竖井的人们”专栏,报道东山竖井工地上的一些感人故事。

安装工程刚开始时,一些工友由于技术上不熟练,在打梁窝时,往往造成停工或返工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青年技术员李长诚做了许多努力。每天工友们下井前,他都耐心地向大家讲解图纸,解决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并在井下指给工友们打梁窝的方向,把梁窝编成号头,便于大家操作。这样,不但使工友们的技术越来越熟练,而且人与人、组与组之间掀起竞赛热潮。

伊清兰负责井下辅修工作,在场子面发生机械事故时,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尽快修理好。一次,给南一槽接风管子,材料不足,他就领着工友们在井下各处搜集废铁管,解决停工问题。还有一次在主井拉底沟时,需要30米长的胶皮风带,但井上井下都很缺乏。他就到各场子巷道里找些长短不一的一些风带,一根一根地接好,既解决了材料不及时的问题,也给国家节省了资金。

竖井工程队的材料员杨光具有手勤、腿勤、嘴勤、脑子勤等特点。一次,他发现工程中的地板裙子材料,计划量与实际所需量有出入,当即找经理股研究解决,及时供应,避免了工程停工待料。他每天都到各工程的施工地点检查,发现材料堆放不合理,马上就整理。他还想办法使运送材料的汽车、马车,能多运几次。亲自在现场指点材料卸放地点,尽量缩短卸放时间。

竖井工程掘进组组长李云海,在开始作业时,总是首先进行安全检查。打眼时,事前检查护顶板铺得合适不合适,严密不严密。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处理。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他领着工友们共同建立健全了严格的安全责任制。发现不安全的苗头问题,及时开会讲清危害,提请大家重视。

王怀忠是抚顺安装公司的钳工,当时才18岁,是钳工中年纪最小的。支援东山竖井工程来到鹤岗不久,他和工友们担任了竖井锅炉安装任务。锅炉的重要部件水管管头上面有锈,安装前需用锉将锈锉掉。这活既费工又费力,大家累得腰酸腿疼的。怎样才能既省力又加快速度呢?他经过反复琢磨和试验,发明出“管头打光研磨器”,比原来效率提高15倍。

郝发岭是竖井工程土建区的混凝土小组长。他的特点是时时处处关心质量,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工钱挣多少是小事一宗,保证工程质量可是百年大计。”他所带的小组是土建区的骨干力量,建设副井井棚的时候,领导交给他们小组一项紧急任务,78立方米的混凝土任务要在3天内完成,否则就会影响下道工序施工。他们明确分工,充分调动积极性,只用两天时间就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

在东山竖井工程队,只要提起杨玉书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他是工程队模范掘进组组长。4月份,上级分配他们组负责南大巷的掘进任务,那可是块“硬骨头”。在全长700多米的掘进中,要经过大小不同的30多个断层,岩石构造相当复杂。他并没被困难吓到,团结全组工友,向全队的掘进场子发出了月进百米的挑战。由于全组工友一致努力,月月都超额完成了预定掘进计划。

孙希纯是东山竖井经理股的一名普通杂工。6月,根据工作需要,领导安排他做材料回收工作。为了赶在下雪前把废材料都收集起来,以免被雪埋上,在他的带动下,杂工们展开了劳动竞赛。很快就把旧井架、天轮、破木方子、废钢筋、乱铁丝等都收集起来,摆得有条不紊。就连旧钉子都摆放得规规矩矩的。工人们来领旧材料,几乎是要啥有啥,发的还很及时。大伙都称赞材料回收场赶上百货商场了。

葛文彬是蛟河煤矿支援东山竖井工程掘进队中的一员,任掘进班长。葛文彬掘进班在南部采区担当着很重要的掘进工作,恢复九斜旧巷道是个很艰巨的任务。他们硬是克服很多困难,创出日进10米的新纪录,提前12天与竖井正确贯通,给井下运输和提前竖立井架创造了优越条件。在南采区七七主井上山煤巷掘进工程中,在他的倡议下,大家积极想好点子,改进了打眼和放炮方法,为国家节约了40%的火药、25%的雷管,并且每百米掘进就节省20立方米坑木。葛文彬掘进班提前31天完成1954年掘进进度计划,节约材料也按预定指标超过了95%。

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技术革新运动是一场持续时间长、参与范围广、影响面大的群众运动。

1954年初,应全国总工会的邀请,王崇伦、张明山等技术革新能手聚会北京,座谈讨论如何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作出更多贡献。王崇伦、张明山等7人联名写信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同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此后,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

4月7日,《新鹤岗报》一版头题刊发中共松江省委《关于发动全体职工学习王海德首创精神和发明创造的决定》。

4月中旬,鹤岗矿区工会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工会干部认真学习松江省委的决定,学习王崇伦、王海德的革新精神,组织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中心内容的劳动竞赛。

4月27日闭幕的矿区工会七届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号召深入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把劳动竞赛向前推进一步。会议表彰了技术革新先进单位,如东山矿一坑实行“一次采全高”采煤法,提高了回采率;隋永茂快速送道队推广“单一双段掏槽法”,一遍炮前进延米3米多等等。

兴山矿一坑有个技术研究小组,是1952年12月组织起来的。自小组建立以来,不断研究发明创造,已有7项成果,解除了工人笨重体力劳动,给国家节省了开支。经这个小组改进的“低压自动水泵”“自动流水管”“自动主扇机”这三项,一个圆班就节省了10个劳动力,每个月节省开支400多万元(东北币)。

受王崇伦革新事绩的鼓舞,仅仅3个月时间,鹤岗矿区职工就提出合理化建议1126件,其中发明创造49件,技术改进339件。如南山矿教育坑辅修工赵鸣远创造了一种自动挪溜子头办法。兴山矿三坑机电工苏长有研究出“打眼架子”和“自动托梁器”等,不仅节省人力,减轻重体力劳动,提高了效率,在安全上也有了保障。

5月3日,在朝鲜前线的志愿军战士胡聚才,通过读报,知道了鹤岗青年矿工葛方琪、苏长有等人搞发明创造的事绩,特意给鹤岗煤矿全体青年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写道:“您们在生产上创造的这些成绩,鼓舞着我们全体同志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并向您们致以崇高的革命敬礼!”

鹤岗矿务局在技术革新运动中,学习苏联经验,推行整层回采、人工顶板、金属网假顶和水沙充填等新采煤法,大大提高了采煤回采率,给高度机械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7月12日,矿区技术革新展览会开幕。展会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图表,包括1至5月合理化建议逐月增长情况、苏联专家的建议和建设生产任务的提高等。第二部分介绍了鞍钢的建设和劳动模范王海德的革新事绩。第三部分是鹤岗矿区模范人物技术革新事绩。第四部分介绍鹤岗矿区122件发明创造实例。第五部分是模型和实物。第六部分介绍了苏联的建设情况。展会对技术革新运动深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7月16日,市工会、矿区工会、团市委联合召开技术革新者代表会议。会议指出,全市上半年共提出合理化建议2606件,涌现2366名技术革新者。会上对222名代表进行了物质奖励。

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

早在全国解放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基本完成。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建议,党中央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过渡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南。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宣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完成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曾预计要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多一点时间,采取逐步推进的形式完成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但在实际执行中却一再“加速”,并在1955年逐渐忽略了“一化”与“三改”间的关系等等。历史的经验教训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1954年1月7日,鹤岗市委召开全市业余政治学校中级乙组及初级组学员大会。会上,市委书记梁成义作学习报告。他指出,学习总路线要密切联系实际,和当前思想、工作结合起来,要领会精神实质。各级领导干部不但要带头学,还要发挥领导作用。

市委宣传部为了深入开展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工作,抽调全市各单位的骨干宣传员和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共80人,举办了宣传员训练班,于1月7日开学。训练班学习了有关总路线的4个文件。

1月19日,宣传总路线展览会在矿工文化馆开幕。展会利用各种图画片、照片、图表等形式,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展会期间,各单位组织了参观,效果很好。

各业余剧团赶排了一些文艺节目,配合宣传总路线。

在学习告一段落时,还对全市科级以上干部和全体党群干部进行了一次测验,对学习总路线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来源:东北网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5461.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9年 7月 16日
下一篇 2019年 8月 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