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17)| 浙电记忆:艰难岁月 点燃东阳电力的星星之火

系列报道(17)| 浙电记忆:艰难岁月 点燃东阳电力的星星之火

文章来源:“浙电文档保密”微信公众号

“浙电记忆”专题系列报道(17)

系列报道(17)| 浙电记忆:艰难岁月 点燃东阳电力的星星之火

“浙电记忆”口述历史档案采集活动的开展中,国网浙江东阳市供电有限公司采访张尚龙,并撰写文章,本期发表,供大家交流。

——编者按

系列报道(17)| 浙电记忆:艰难岁月 点燃东阳电力的星星之火

张尚龙,男,浙江东阳人,1935年10月出生,1953年开始投入东阳电力事业,195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东阳电厂副厂长、东阳县供电所副书记、东阳县供电所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1989年退休。

多年以后,张尚龙坐在记者面前,想起师傅带他去工厂报道的那个遥远的傍晚。当时,东华电米厂只是个简陋的小厂,厂房盖在荒坡上,工厂内柴油发电机哒哒作响,电流沿着木制电杆向远方流去,为暮色中东阳县城送上星星点点的光亮。

从米厂学徒工到电力拓荒人

“五十年代初,我参加工作,在东华电米厂当学徒工,东华电米厂是东阳发电厂的前身……”追忆起东阳电力事业的开端,张尚龙老人仍然历历在目。

新中国成立后,张尚龙成为了东华电米厂的一名学徒工,东华电米厂的主要生产任务是碾米,由于夜晚生产照明的需要,工厂配有一台15千瓦的发电机,白天碾米,晚上前半夜发电供电影院、大商店等照明。60多年后,谁又能想到,正是这台小小的发电机开启了“婺之望县”——东阳的电气化新时代。

1955年东华电米厂解散,成立地方国营东阳电厂,当时只有7个员工,东阳电厂成立后,还是一台15千瓦的发电机配一台24匹马力的柴油机,每天只能对外供电几个小时。

农家子弟出生的张尚龙十分珍惜这份工厂工作,他白天认真工作,夜晚刻苦学习电力知识,从简单的碾米工作做起,后来担任线路工,并逐渐成为电厂里的技术骨干。因为工作出色,他被评为东阳电厂年度先进生产者和东阳县年度生产工作者。1959年他还作为先进生产者代表出席了东阳县人民代表大会。

系列报道(17)| 浙电记忆:艰难岁月 点燃东阳电力的星星之火

60年代电力工作证

系列报道(17)| 浙电记忆:艰难岁月 点燃东阳电力的星星之火

张尚龙获评1958年地方国营东阳电厂先进生产者

1960年张尚龙担任东阳电厂副厂长,为了满足电力需求,他主持修建了装机容量100千瓦的浪坑水电站,装配了东阳第一台变压器,建设了东阳第一条10千伏线路,低压送电改高压送电,浪坑水水电站与东阳电厂联网,东阳电网实现了水火并举。

“1963年35千伏东阳变电所正式投运,东阳电厂停止发电;1966年东阳电厂移交金华专区电力公司管理;1971年东阳电厂更名为东阳供电所;1973年东阳供电所、安文电厂、夺煤发电厂、横锦水电管理处供电部分合并成立东阳县供电所;1981年东阳县供电所改称东阳县电力公司。”年过八旬张尚龙老人对东阳电力史如数家珍,是东阳市电力事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人。

系列报道(17)| 浙电记忆:艰难岁月 点燃东阳电力的星星之火

张尚龙担任中国共产党金华地区电力公司委员会委员

发展了东阳第一批电力客户

“上世纪50年代,当时还没有电表,是按照瓦数包月收费,一只15瓦的电灯收7角5分钱,社会上普遍认为电费很贵,不愿意用电。”在张尚龙的印象里,刚参加电力工作的时候,电的价格是相对较高的,老百姓的观念也没有转变,一般客户不愿意用电。那时候,东阳电厂白天每天发电5—6小时,晚上不发电,仅有电影院、广播站、中大型商店等为数不多的用电客户,并且主要是照明用电负荷。

最开始,东阳发电厂15千瓦发电机发的电都用不完,张尚龙与同事们就一家一家地上门拓展客户,上门宣传电力供能的优点,普及安全用电知识,在他们的努力下,东阳县棉织厂、东阳县农机厂、东阳县印刷厂等一批客户实现了最早的电能替代,工厂的生产生活逐步用上了动力电,工厂的生产力大大提高。

随着用量快速增加,原有的发电设施无法满足需求,东阳电厂购置了一台25千瓦的发电机,搭配一台32匹马力的木炭机。可到了大炼钢铁时期,木炭原料十分紧缺。

“只要思想不放松,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不影响电力生产,张尚龙带领员工一捆一捆的购买木柴,每天把几百斤的木柴劈成小块,再送到发电机中当作燃料,劈柴的时间都是员工自觉加班完成的,劳动强度很大,那时候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解决了电厂的燃眉之急。

系列报道(17)| 浙电记忆:艰难岁月 点燃东阳电力的星星之火

1956年3月金华专区各电厂炭耗会议张尚龙(前排左1)

东阳是著名的中国木雕之乡,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木雕产业是本地的支柱产业。60年代末,东阳电力供应相对紧缺,为了支持东阳木雕产业发展,时任东阳电厂副厂长的张尚龙带领员工,专门架设了一条6.3千伏的高压线路为东阳木雕厂供电,及时满足东阳木雕产业工业化需求,为东阳木雕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峥嵘岁月里艰苦创业勤俭办厂

回忆起建厂初期的情况,张尚龙告诉笔者,东阳电力事业创建初期,一缺技术,二缺经验,三缺资金,老一代电力工人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企业不办食堂,员工就在附近的东阳酒厂搭伙吃饭。企业没有宿舍,员工就租住在一间民房,一起睡木板通铺,天气冷了,买几捆稻草,一个人拿几把垫垫,就这样勉强过冬,当时大伙都很乐观,没有一丝怨言。

系列报道(17)| 浙电记忆:艰难岁月 点燃东阳电力的星星之火

1985年东阳县供电局首届职工代表会议张尚龙(最后排右1)

据张尚龙老人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受资金、技术、经济、地理环境等条件限制,许多电力设施、电网建设都是低点起步,因陋就简,技术落后。10千伏和农村低压0.4千伏配电线路的杆塔基础根本没有预应力混凝土杆,连水泥结构杆塔都很少,基本都是木杆结构。最开始,架线施工都是使用的木制电杆,使用人工边拉边抬还算轻松。后来,水泥电杆越来越普及,人工组立需要几十个人,效率很低,又不安全。

张尚龙认真琢磨,设计制作了专用铁架,并安装了滑轮组,想通过自行制作的工具提高电杆组立效率。没想到一到现场去实验,半天也立不起一根水泥杆,大家都泄了气。可张尚龙不服输,经过多次实验,成功地改进了立杆工具,大大地节省了人力。那时候,技术经验严重缺乏,老一代电力工人就从实践中边干边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问题,推动东阳电力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一把老虎钳要两个人拼着用,装电动木螺钉用几个才能领几个。”张尚龙告诉笔者,建厂初期,企业资金非常困难,每件事情都精打细算,尽可能地节省开支,员工们也都很节约。那时候外出工作,不管多远,也没有交通工具,都是靠两条腿走路。后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向东阳县财政局申请了三辆自行车。当时可把工人们高兴坏了。张尚龙把崭新的车辆分给了东街、西街、南街三个班组,并立下规矩,办私事任何人不许骑车,因工作确实需要骑车的,由每个班组划定范围,距离近的工作还是要走路。

系列报道(17)| 浙电记忆:艰难岁月 点燃东阳电力的星星之火

20世纪80年代的东阳县供电局

经过第一代电网人的艰辛努力,东阳的电力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飞跃。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东阳的电网建设也开启了新篇章,电网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几代东阳电力人的不懈努力下,东阳电网实现了由小到大、由慢到快、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

截止2018年,东阳电网现有500千伏变电所1座、220千伏变电所3座、110千伏变电所15座,共计变电容量490万千伏安;东阳电网已形成了以500千伏为枢纽,220千伏为依托,110千伏为主网架,35千伏和10千伏相配套,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现代化坚强智能县域电网。

张尚龙在回顾往昔后展望未来:“作为老同志,一路伴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当前东阳电力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我们干部员工的工作热情不能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丢,希望东阳电力的明天越来越好。”

供稿:国网浙江东阳市供电有限公司

原作者:王俊男、陆俊英

系列报道(17)| 浙电记忆:艰难岁月 点燃东阳电力的星星之火

口述历史

ID:wzuoralhistory

长按关注

来源:口述历史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55912.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9年 5月 22日
下一篇 2019年 5月 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