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陆军单兵头盔

二战德国陆军单兵头盔

现代头盔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在堑壕中作战士兵的头部这一最容易暴露在外的身体部位,而专门研制和生产的。最初的故事发生在1914年的一天,法军的一名炊事兵在遭遇德军炮击时把铁锅顶在了头上,只受了轻伤,而其他很多人则都死于敌军猛烈的炮火。法军的阿德里安将军得知此事后,深受启发,要求部队研制金属制成的头盔发放给前线部队使用。后来人们便将法军的制式头盔称作“阿德里安钢盔”。一战过后,许多国家的军队纷纷效仿法军,先后生产并列装了一系列制式钢盔。

纵观人类武装斗争史,为了保护战士的头部,产生了我们今天称之为“钢盔”的众多不同的原始头盔。有的时候,头盔的作用也不仅仅用于防御,通常也具有装饰作用,用来区别不同的群体或军事单位,甚至包括用于恐吓敌人。在古代,头盔通常用于保护头部免受石块和棍棒的击打,刀剑的砍伤以及弓箭和标枪的撞击。当火器出现后,火药武器的威力逐步提高,原来的头盔通常经受不住子弹和炮弹破片的杀伤。

二战德国陆军单兵头盔

在1935-1945年间,德国共生产了超过2500万顶钢盔。随着战争进程的需要,在钢盔的制造上逐渐进行了简化。从左至右分别为M1935型、M1940型和M1942型钢盔。其中,M1942型钢盔最为普遍,这些钢盔后来也导致了不同型号钢盔的重叠和冲突。

二战德国陆军单兵头盔

钢盔内部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质量严重却恶化。从左至右分别为M1935型、M1940型和M1942 型钢盔。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第一种“现代钢盔”诞生于1916年,这种钢盔后来也就成为了一战德国士兵的装备。当时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传统军队,必须接受这种经过子弹穿透测试、沉重而讨厌的“累赘”,用以代替他们原来那些漂亮而华丽的头盔——一些皮质带有金属装饰的尖顶头盔。这种新型钢盔就是M1916型钢盔,就当时的水平来说它的确是一种非常成熟的设计,钢盔的下沿与耳朵处在同一水平位置,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头部还能保护眼睛和耳朵。后来演变发展了M1917型和M1918型钢盔,这些变型都是在原型钢盔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或简化,以便于大规模生产。这些新型钢盔也像前期M1916型钢盔一样,是同一种风格,不过式样却有些怪异。尽管这些钢盔设计得不错,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断提高的武器威力来说,这两种型号的钢盔仍不足以真正承受住致命的打击。

一战德国战败后,后来的帝国防卫军装备的钢盔主要是一战期间德国遗留的钢盔,包括M1916型、M1917型、M1918型和由M1918型钢盔改造的“剪耳”式钢盔。当新兴的纳粹政权上台掌权后,德国开始重新武装,新生的德国国防军渴望招募到强壮、精干、威武的士兵。这要求士兵的重要装备之一的钢盔的外形当然也要更精练一些,以映衬德国士兵的威武形象。纳粹政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直到今天,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德国钢盔,并且这些钢盔成为了德国士兵的一种新型、传统与强大的标志性装备。

1934年,当时的帝国防卫军开始测试一种由埃森霍腾公司基于M1918型钢盔研制的新型钢盔。1935年6月25日政府最终批准了这种设计,这就是M1935型钢盔。正巧此时,帝国防卫军也以“德国国防军”这一全新的名称出现。

M1935型钢盔的设计更加精良,但由于这种钢盔的生产工艺过于复杂且成本过高,最初并没有进行大范围的配备,直至1936年才开始配发给德军。当时,首先生产的M1935型钢盔优先用于出口,并装备了其他国家的军队。一些国家下达了众多订单来采购和使用M1935型钢盔,如M1935型钢盔首先使用于血腥的西班牙内战;其次是中国,以此装备当时的中国军队,用于反抗日本侵略者。现在推测当时德国政府之所以这样做,也可能是想在实战中来检验钢盔的性能,以便在装备己方部队之前去改进和完善这种钢盔的设计。在M1935型钢盔以后生产的型号在外形上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直到二战爆发后的1940年。因为战争发展的需要,必须对钢盔的生产和制造进一步简化,以满足大规模装备的需要,这种简化的结果就是M1940型钢盔。此后因为战争愈发持久,又推出了深度简化型,这就是M1942型钢盔,并成为了二战德国钢盔中最为普及的钢盔。

M1935型钢盔

二战德国陆军单兵头盔

M1935型钢盔于1935年6月被正式引入德军。两年后,就已经有1400万顶钢盔被制造了出来。M1935型钢盔的制造复杂而费力,钢盔的钢板采用的是一种钼钢,厚度为11~12毫米。在经过几次机械冲压成形之后,再进行卷边,然后再经过回火热处理,这样一件钢盔的基本外观才算初步完成。钢盔上的5个孔眼需采用钻头钻出,其中2个通风孔,3个固定皮革衬垫的铆钉孔。 然后就是上漆,上完漆后再送到烤箱中烘烤,以增强漆层的附着力,这样完成的不带有皮革衬垫系统的钢盔外壳重量在810克到1170克之间。钢盔的皮革衬垫系统重量在150克左右,比以前德国钢盔的衬垫要轻一些。钢盔的皮革衬垫经常采用转包方式生产,然后进行手工装配,一顶钢盔完成品的价格为7.26帝国马克。

M1940型钢盔

二战德国陆军单兵头盔

由于M1935钢盔的制造过程太过繁琐,1940德国年在钢盔的制造工艺上进行了简化,包括简化了通气孔、铆钉孔,采用了热压自动化的冲压技术,大部分衬垫也改用镀锌衬圈。此后钢盔的基本涂装也就变得越来越暗,灰色的涂装也变得更深了。

M1942型钢盔

二战德国陆军单兵头盔

M1942型钢盔于1942年4月20日出现,并于8月1日开始投入生产,这种钢盔也是德国在战争状态中最为真实的反映。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由军备部长阿尔贝特·斯佩尔(Albert Speer)主导,改造了整个德国的制造业,以更高的效率服务于战争。钢盔采用四步热冲压成形,废除了卷边工艺,因此M1942钢盔缘更“锋利”,并且也取消了回火工艺,一切的改变都是为了简化工艺以易于大批量生产。钢盔的涂装也变得更加粗糙,从原野灰到暗原野灰色都有。此后,M1942型钢盔一直生产直到战争结束,成为了使用最为广泛的德国钢盔。

二战德国陆军单兵头盔

钢盔衬垫是非常复杂、昂贵的部分。该衬垫设计于1931年,是在不太舒适的M1918型衬垫系统基础上改进而来。衬垫采用两条铝质衬圈将皮革的衬垫夹紧,然后再用开脚铆钉固定在钢盔的金属外壳上。两个金属衬圈夹紧后还带有“弹簧”的作用,既可以调整松紧以适应佩戴者,又可以吸收外来的撞击力量。皮革的衬垫使用的是羊毛等材质,戴起来格外的舒适。钢盔衬垫有六种尺寸,与钢盔外壳一样。在金属衬圈上标有头部的尺寸,如“64 N.A.57”,指钢盔外壳尺寸为64厘米,适合头围57厘米的人佩戴,字母“N.A.”是NeueArt(新型)的缩写

二战德国陆军单兵头盔

这张照片清楚地展示了将皮革衬垫固定在M1935型钢盔内部的铝制金属衬圈。-

二战德国陆军单兵头盔
1940年M1940型钢盔开始投入生产,并采用品质较差又廉价的猪皮代替了较贵的牛皮。照片中展示的是由不伦瑞克的舒伯特工厂(Schuberthwerk)于1943年制造的钢盔

二战德国陆军单兵头盔

德国战争部(Reichskriegsministerium)控制钢盔的生产数量、品质、价格等等。检验员从工厂的一批产品中抽出一定数量的产品(近100顶钢盔)来进行检验,并用一个橡胶印章在上面盖上印记,以此来进行验收和产品质量控制。在这张照片上,我们能看到一些陆军和海军的钢盔上带有的生产年份和一些其他的数据资料。

来源:指文图书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56585.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6年 9月 3日
下一篇 2016年 9月 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