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发展与稳定:检察机关十年护航社会经济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封莉 北京报道

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着眼点和发力点,司法在其中有着重要且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司法公信力,惩治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平,筑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检察机关依法能动履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努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在中宣部7月18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童建明表示,抓住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这个“小切口”,像拧螺丝钉一样逐步拧紧,努力做好防治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的“大文章”。

在维护司法公平的基础上,十年来,检察机关不断创新,探索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对涉企案件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的同时,督促作出合规承诺并积极整改,防止“办了案子,垮了厂子”,一批涉案企业脱胎换骨,走上依法合规经营轨道。

严打刑事犯罪 少捕慎诉慎押

童建明介绍,检察机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惩治各类刑事犯罪。2013年至今年6月,批捕各类犯罪嫌疑人858万人,起诉1490万人。扎实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起诉涉黑涉恶犯罪23万人、“保护伞”2987人。

“经过持续努力,党领导人民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童建明说,2013年至2021年,检察机关起诉严重暴力犯罪从10.8万人降至5.9万人。

针对重罪持续下降、轻罪占比逐年上升的刑事犯罪结构的明显变化,童建明表示,坚决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刑事案件不捕率、不诉率从2013年的17.9%、4.9%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9.2%、23.5%,诉前羁押率从2013年的61.1%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2.7%。

童建明说,检察机关积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大经济领域犯罪惩治力度。2013年至今年6月起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03万人。深化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检察一体履职、综合保护,服务创新驱动发展。2021年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4万人,比2013年增长59.3%。

最高检专门设立驻中国证监会检察室,助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探索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对涉企案件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的同时,督促作出合规承诺并积极整改,防止“办了案子,垮了厂子”,一批涉案企业脱胎换骨,走上依法合规经营轨道。

检察机关注重纾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童建明介绍,2019年全国两会上,最高检承诺群众信访“7日内程序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到今年6月,检察机关共接收群众信访316万件,已对近95%的信访回复了办理情况。

童建明表示,检察机关积极推动“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一是做优刑事检察,推行“捕诉一体”监督办案机制,提高办案质效;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纸面服刑”“提钱出狱”等问题,创新建立巡回检察制度,更有力维护“大墙内”的公平正义。二是做强民事检察,2013年至今年6月,对认为确有错误的民事裁判提出抗诉4.1万件。三是做实行政检察,对认为确有错误的行政裁判提出抗诉1762件。四是做好公益诉讼检察,抓住生态环境、食药安全等领域损害公益突出问题,加大办案力度,2021年立案16.9万件,是2018年的1.5倍。98%的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在诉前得到有效整改。

注重民生关切 保护弱势群体

保护未成年人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2018年最高检增设了未成年人检察厅,即第九检察厅。检察机关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2018年至今年6月起诉25.6万人。

童建明介绍,“一号检察建议”发出后,最高检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建立的强制报告、入职查询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制度实施以来,通过强制报告办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2800多件,推动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入职查询740多万人次,解聘了2900多名有前科劣迹的人员,把一大批“大灰狼”挡在了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行业之外。

“在检察办案中,既最大限度教育、感化、挽救涉罪的未成年人,也竭尽所能关爱救助未成年被害人。”童建明表示,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中,检察机关坚持双向司法保护。检察机关对涉罪的未成年人,其中主观恶性不大、犯罪情节较轻的,坚持少捕慎诉慎押。同时,对未成年人严重犯罪,也要管束到位,依法惩治不纵容。

针对校园安全问题,2018年最高检向教育部发出“一号检察建议”,发出后最高检联合教育部、各地检察机关会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抓好落实。今年上半年,起诉校园暴力和欺凌犯罪案件比2018年同期下降了84.6%。

最高检第四检察厅厅长张晓津在发布会上表示,检察机关依法打击危害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严重暴力犯罪、残害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犯罪,以及其他主观恶性大、情节恶劣的犯罪,从严追诉、从重打击,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安全和社会稳定。

2017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正式实施,确立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介绍,五年来,检察机关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67万余件,通过办案督促恢复被毁损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约786万亩,回收和清理各类垃圾、固体废物4584万余吨,追偿生态修复、环境治理费用93.5亿元;督促查处、回收假冒伪劣食品约182万千克,查处、回收假药和走私药品约6万千克;督促保护、挽回国家所有财产和权益的价值约159.5亿元,追缴国有土地出让金约337.2亿元,收回被非法占用的国有土地5.8万余亩。

据介绍,近年来,最高检和各省级检察院聚焦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对一些涉及面广、危害大的公益诉讼案件直接立案。“2021年两级检察院共办案110件,最高检和省级院直接立案办理的公益诉讼案件,主要涉及全国或者全省范围内重大复杂,所涉的监督对象层级比较高的案件,以及跨省际、市际行政区划的或者跨流域的重要案件。”胡卫列表示。

据介绍,最高检直接立案办理了万峰湖、南四湖生态环境受损专案等一批跨区域和影响性案件。最高检专案组针对南四湖流域各类污染处理标准及各地河段治理节奏不统一等根源问题集中发力,专项立案205件,督促全流域协力扭转治污困局。

深化创新尝试 优化营商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检察机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多措并举积极落实民营经济平等保护。

据了解,最高检陆续出台多个规范性文件,将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具体化,依法稳妥办理涉民营企业犯罪案件。

张晓津介绍,针对一个时期以来,涉企案件长期“挂案”,该结不结、该撤不撤,2019年起最高检会同公安部持续专项清理出9815件,对证据不足、促查无果的,坚决落实疑罪从无,督促办结8707件,企业活力得以释放。

“近年来,检察机关还持续开展涉非公经济案件专项立案监督,控告申诉案件清理和监督活动。2021年5月,又部署专项监督试点,准予表现良好的民营企业社区矫正人员临时赴外地从事经营活动。”张晓津告诉记者。

据介绍,2020年起检察机关陆续在10个省市创新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依法可不捕、不诉的,责成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切实整改,做实既“厚爱”又“严管”。今年4月在全国检察机关全面推开改革试点。为防止企业搞“纸面合规”、虚假整改,最高检与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多部门探索建立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成立独立第三方机制管理委员会,对涉案企业合规承诺、整改进行客观、公正、有效的监督评估,司法、执法、行业监管携手促进“严管”制度化、防止“厚爱”被滥用。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合规案件2382件,其中适用第三方机制的案件1584件。对整改合规的606家企业,1159人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例如,湖北一民营企业在经营中涉嫌犯罪,检察机关在办案中促其合规整改。6个月后,经第三方严格评估,确认合格,检察机关依法作出了不起诉的决定。该企业整改后,生产经营步入正轨,增加投资上亿元,并以此带动就业上百人。

当天,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高景峰在介绍司法责任制改革时表示,错案责任追究进一步落实。最高检党组明确提出,纠错不能止于国家赔偿,追责必须落实到责任主体。2021年,最高检组织全面排查2018年以来再审改判的刑事错案246件,对其中错误关押10年以上的22起案件直接督办,真正把追责落到实处。

来源:中国经营报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57365.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2年 7月 18日
下一篇 2022年 7月 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