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的科普才是孩子想要的 不必非得“高大上”

2016年6月5日,六一,北京多数学校都放假,家住大屯路的铁妹小朋友当天仍像往常一样早早赶到学校,这天是组织的“科技节”,有精彩的科技项目等着呢。

寓教于乐的科普才是孩子想要的 不必非得“高大上”

铁妹小朋友就读的小学在奥运村附近。这天,科普机构“ 芝麻豆创工坊”将科普送进了校园“。这几天,”芝麻豆创工坊“的工作人员已经跑了六所学校,将活动,负责小学部的刘老师每次都来看。送到了近两千名学生身边。

“芝麻豆创工坊”负责人王晓东说,能送进校园的科普项目有很多,如科学实验、机器人、魔方比赛等,“就拿科学实验一项来说,我们就设计了包含36个主题的360个科学实验系列课程,从简单的电学知识、建筑结构、机械动力原理到又酷又好玩的编程内容,各种新奇挑战让孩子们玩到不愿下课,不愿离开。

李颖是名小学老师,在给孩子教育上,她也有过思考,除了学校里的活动,她觉得,作为老师,最应该给孩子的送上一份“快乐”。六一,很多老师都喜欢给孩子布置日记、作文,让孩子记录下节日的快乐,作为一名老师,我原来也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锻炼,可是转念一想,给孩子布置了作业,玩的时间就少了。”李颖说,矛盾之下,她做了一个决定,减少作业量,给孩子过个更多快乐。李颖给过们一个调查问卷,从收集到的答案看,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孩子更愿意让家长陪着好好玩一天;一个二年级小朋友认真地说:“爸爸妈妈每年都会给我买礼物,可是,如果让我自己选的话,我就想让他们能放下手机,真正的陪我一起玩。

“六一,除了给孩子送礼物外,我希望带着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儿,让孩子过个难忘的节日。”一位5岁男孩的母亲说,孩子特别喜欢恐龙,于是当天她就带着孩子去了中国古动物馆参观,让孩子和恐龙来一次亲密接触。

稍稍大点的孩子,则更喜欢和同学一起参加科普活动,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五年级的李一飞同学说,最想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户外活动,比如探险、徒步、野外生存等,和同学们一起去参观博物馆、科技馆……

一所国际学校小学部的主任刘世芬说,其实,对孩子的教育能是模式化的,应该从孩子的情感出发,观察孩子需要什么,采用能让孩子体会到爱、体会到快乐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们正专心地用几十个零件组装成一辆小车,尽管有说明书摆在那里,但显然这是一个有难度的工作,多数同学边看说明书边操作,遇到困难反复琢磨。

孩子们组装小车时,刘老师静静地在旁边看着,不时用手机拍下孩子们操作的照片对他的意志品质思想意识有我重点抓拍孩子们的眼神,他们看到小车零件时眼睛放光的样子、组装小车时聚精会神的状态,都是我要抓取的。我把这些照片发在了家长群里,起名就叫‘眼神’,我想让家长们看看,当孩子们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时是什么样子。

科普 寓教于乐融其中

由于零件又小又多,要组装好小车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连电池盒都是“裸体”的,上面的正负极卡槽都需要同学们拧上去。螺丝螺母细小得如米粒一般,孩子们细嫩的小手仔细地捏着这些小零件,认真地装配着。有的孩子动作能力强,操作速度较快,多数孩子组装一辆这样的小车用时在30分钟以上。

学校组织的科普活动,负责小学部的刘老师每次都来看。“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来操作。”刘老师说,这些小车貌似复杂,但孩子们认真操作应该都能组装好。

刘老师说,别看只是这么一个单纯的任务,但能考察孩子们很多方面。

“比如孩子是不是一遇到困难就想找人帮忙,能不能静下心来心无旁鹜地解决问题,能不能在整个过程中不丢失零件,能不能坚持到最后,即使其他同学已经做好开始”试驾“都不受干扰,能不能在虽然组装好但”试驾“不理想的情况下心平气和地找原因重新修正……”

“这些专注、坚持、耐心、细心等品质,正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方面,我觉得比起让孩子浅尝辄止地做做这个游戏参与参与那个活动,安静地全神贯注地做出一个成功的作品更让孩子有成就感,更能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品质和能力。”刘老师说。

刘老师干了40多年的教育,在她看来,现在的家庭教育功利性、目的性强,急功近利,浮躁、流于表面,家长更看重教育的结果而不是过程,一次科技活动、一次教育过程,孩子真正能收获了什么,对他的意志品质思想意识有什么样的影响,很多家长却考虑不多。

“在孩子成长阶段,像这样的科普活动中的体验,是非常必要的。孩子可能会体会到挫折,可能会克服急躁,更多的是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些经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刘老师曾经有个学生,小时候也学过钢琴、绘画,但在一次偶然的活动中发现自己更喜欢了动手操作的科普课程,于是停下其他课程,报了科技馆的航模班。从此以后,经常用小锯子、小锉子制作各种模型,除航模外还有四驱车、弹射飞机等,平时爱钻研各种说明书,多复杂的东西都喜欢搞明白弄清楚,不会就琢磨,遇到困难想办法,爱动脑筋,动手能力非常强。

“他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参加这样的课程,培养的良好习惯,让他在学习中、工作中都很受用。现在他事业发展得很好,30岁出头时就已做到了一个大型集团的副总,并且他热爱生活,爱好广泛,勇于挑战,连家里装修,从设计到内部布置,都是这个学生自己动手的。”

刘老师总爱说,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要靠坚韧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有强壮的身体素质以及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这些光靠书本是不行的。

给孩子们的科普 不必非得“高大上”

在北京天文馆,朝阳区第四届中小学生天文辩论赛决赛上,小选手们正激烈地辩论着“假定外星人存在,人类是否应该与他们取得联系”。激辩双方如走马灯一样,这边站起一位发言完毕,那边马上起来一位反驳,观点犀利,论据有力,有的小辩手还有板有眼地拿出了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代表作《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出来进行论述。

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著名科普专家寇文说,孩子们的表现让他非常惊喜,看得出孩子们围绕辩题做了大量功课,有的论据来自专业文献,不下功夫是找不出来的,而且他们引经据点,条分理析,天文方面的知识储备很广,说明学校的天文教育是很有成效的。

台上在辩论时,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教育活动中心副主任苗秀杰一直在现场观摩。她平时的工作就是组织各类青少年科普活动。

苗秀杰坦言,现在有的学校开展的科技活动突出高大上,有一些有攀高枝的嫌疑,感觉有点“飘”。有些总是强调我们的学生有多少跟着中科院、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做课题,我们学生做出了什么样的科研成果,还有的学生发表了什么样水平的论文,或做出了多好的发明。诚然有这样的孩子,但肯定是少数。试想这么多学生,能有多少有这样的条件?有这样的水平?他们做出的成果有多少令人信服?”

苗秀杰人们,面向孩子们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应该更注重面向绝大多数学生,引导孩子关注身边的事,解决身边的问题“我们也会教给孩子科学研究方法,比如做研究要有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分析原因、找到结论这些步骤,比如要会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归因分析,比如学会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法,制作符合要求的图表等。孩子们的论文研究对象,可能就是身边最熟悉的事、物,这样的研究成果谈不上多尖端,但同样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我觉得在,才是我们应该追求和倡导的。”

苗秀杰认识一个家住延庆的学生。这爱琢磨,他关注家里的母鸡孵小鸡,连观察了三年,记录下了母鸡孵化小鸡的时间、状态等参数,竟然找到了一条提升孵化率的规律。

“这样的成果可能不会发表在科技期刊上,也不会受到更多关注,但能说这个学生不在做研究吗?他的方法和思维,与科学家进行高精尖的科研工作,其实是一致的。”苗秀杰说,“我们要更多地去关注这样的孩子,去培养成长阶段,像这样的科普活动中的体验,是非常必要的。孩子可能会体会到挫折,可能会克服急躁,更多的是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些经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研苗子。”苗秀杰告诉记者,许多科技活动并不需要多大的投入,有时只要老师们开动脑筋就会想出很多好点子,比如有的学校开展‘纸桥’比赛,一张A4纸、几个曲别针、吸管等简单器材搭建一座纸桥,载重量最大者获胜。孩子们创意无限,各种新奇的想法让老师惊喜连连,这样的创新活动多组织多开展,将惠及更多学生。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本报记者 蔡文清 东方IC供图

来源:北晚新视觉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57620.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6年 6月 3日
下一篇 2016年 6月 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