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铁皮匠:旧城的味道 最难忘

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籍存亮和邢水风这对夫妻已经在呼和浩特市旧城区的街头劳作了20多年,很多上了岁数的居民都认识他们。对于那些习惯念旧的人而言,如果家里想添置一两件白铁皮家什了,来大召寺一带找他们,一定没有错。

白铁皮匠:旧城的味道 最难忘

籍存亮在修旧铁盒

手艺是从厂里学的

白铁皮,就是镀锌铁皮,即表面镀锌的低碳钢薄板,可以做屋面、卷管和各种生活容器。白铁皮匠,就是运用白铁皮材料做出各种器物的工匠。上世纪70年代,籍存亮来到了呼和浩特市机床电器厂当学徒。那时作为学徒工,一个月的工资是18元钱。他踏实地跟着师傅学艺,从没有想过这门手艺会成为供养他一生的本领。本世纪初,厂里的同事一个又一个走向社会单干,籍存亮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他开过土产店,但收益不理想,后来干脆关了土产店,走上街头重新拾起老本行。如今的籍存亮并不缺钱,光他自己的退休金每月就有3000多元。“这完全是小营生,不是大买卖,每天坚持出摊,一为锻炼身体,二为打闹个菜钱。”敲敲打打过了大半生的籍存亮很淡然,有活儿就接一点,没活儿就坐在小板桌上,享受属于他这个年龄的悠闲时光。

在他的摊子上,放着部分他打好的白铁皮水桶、簸箕、烟囱、小盆、喷水壶等生活用品。

几样简单的工具:大铁剪刀、小铁剪刀、包着铁皮的木榔头、小铁锤、铁角尺。籍存亮把每一件工具都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需要哪一件,信手拈来。

立在墙角一张张白花花耀眼的白铁皮,应该是籍存亮最好的招牌了。天气转冷,又到了生火取暖的季节,几张大片的白铁皮是他准备用来制作炉筒的。

曾经流行的生活用品

在三四十年前,几乎家家都有白铁皮制作的水桶、盆、壶、瓢等,白铁皮制作的生活用品以经久耐用被老百姓所接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使用铁壶、吊桶、畚箕、漏斗等白铁制品,用坏了就修修补补,所以白铁匠的生意一年到头都红红火火。

白铁皮匠:旧城的味道 最难忘

妻子打下手

籍存亮说:“做白铁皮最需要注意的是下料,下料准确,产品才能做好,如果落料不准,七修八改的,做出来的产品外观肯定不好看,缝也不直了。当然,要做出的东西质量好,耐性是必须的,每一件产品都是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少敲一次,东西的质量就不一样了。”籍存亮的妻子邢水风现在每天跟他一起出摊,主要负责下料。她把一些小的材料裁剪成一块块不同的形状,长方形、扇形、梯形,再经过籍存亮拼接、敲打、组合,一件件结实耐用的家什就被制作出来了。

如今,生活用品市场品种丰富,应有尽有,特别是塑料制品和不锈钢炊具的出现,给白铁制品带来很大冲击,少有人再使用手工打制的白铁制品了。

摆摊期间,顾客不多,邢水风会到附近的门脸转转,留下籍存亮一人守摊。

见一直没有顾客来,籍存亮会把原来放好样的白铁皮卷筒取出,放在铁砧上敲打,很快一个有着固定尺寸的炉筒就做成了。籍存亮说:“白铁皮器物会因为器形的繁简而工序不同,像做一个喷水壶,从下料到成品有30多道工序,光喷水头就有10多道工序。所有部件,都用白铁皮分解完成,最后拼成一件器物。把手、卷边、壶嘴,每一处都需要精心制作,这样制作出来的器物才牢固、好用、不漏水。”

白铁皮匠:旧城的味道 最难忘

制作雨帽

同行都不做了

10月20日9时许,在呼和浩特市大召寺东侧的新生街街口,籍存亮和邢水风坐在地摊旁的两个小板凳上,头对头地凑在一起看平板电脑。

时代不同了,对于他们而言,出来摆摊除了强身健体,打发时光而外,更多的是寻找一种社会认同感。

早晨,很多与他们相熟的居民路过这里,总要停下来唠上两句。

前段时间,子女们给籍存亮和邢水风在旅行社报了名,老两口去了一趟云南,前后走了8天,回来后在家休息了一天,就又出来摆摊了。

白铁皮匠:旧城的味道 最难忘

老铁剪和旧账本

邢水风的手腕上,多出来的那只明晃晃的银镯,引起了女人们的注意。“雪花银,治病的。”邢水风笑呵呵地向她们解释。旅游一圈回来,籍存亮除了兴奋还感觉累,他说:“跟着旅游团走更适合年轻人,一路上不是坐车,就是爬山,我们岁数大了,体力跟不上啊。”

在唠嗑的间隙,一对老夫妻找来了。两位老人拿来了一个放香的小铁盒。小铁盒开裂了,他们想请籍存亮帮忙修一下。籍存亮看过之后,剪下一小块白铁皮,找出4个铆钉,叮叮当当敲打起来。两位老人说:“这个小铁盒用了十几年,有感情了。”小铁盒修好了,籍存亮没有收钱,目送着两位老人欢天喜地的远去。

这些老居民是籍存亮目前摆摊的主要顾客。中午时分,又有一对老夫妻专程从新城区赶来,在他们的要求下,籍存亮现场给他们制作了一把小撮子。然后,他们又在摊上选了一个白铁皮小筒,请求籍存亮在上面给打了两个小孔。这两件器物,籍存亮收了10元钱。看到顾客们满意离开,籍存亮很知足。

在二十几年的时光里,原来与籍存亮一样出来单干的同行们在几年前就没有了音讯。依然坚持坐在街头的籍存亮成了很多老居民眼里的风景。看见他,来往老人们的心里就多了一份安稳,听见不时响起的叮叮当当声,旧城的巷子里又多了一份味道。

白铁皮匠:旧城的味道 最难忘

铁筒里的世界

寻找老行当征集线索

民间的才是鲜活的。你还记得吗?那些曾经鲜活在我们身边的老行当,还有那些曾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老艺人。

“磨剪子嘞……”当一声悠扬的乡音响起,无论在哪里,总能唤起心底的一片温暖……高一声低一声的吆喝,走街串巷的背影,总让人无法忘怀——做鞋的、修脚的、箍桶的、补锅的、织麻的、编筐的……当年,有着生存压力的他们,只是为了简单的生活。如今,回访曾经的他们,经典会令人感动。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曾经的许多,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却淡不出我们的记忆。如果你好身怀技艺,如果有你熟知的老行当,请拨打手机13948197147与本报记者联系,我们会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一个个瞬间,留作永恒。

(首席记者 辛 一)

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59593.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5年 10月 18日
下一篇 2015年 10月 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