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灵谷寺这把明代“神奇剪刀”,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去南京灵谷寺游览,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文物——飞来剪。这件东西是做什么用的?众说纷纭,到现在尚无明确的答案。

灵谷寺“飞来剪”位于志公殿前面的草地上,形似剪刀,也像一个“X”,四个角比较圆润。中间有两条平行的突起,突起外侧对称分布两个对称圆孔。

这件“飞来剪”长1.47米,宽0.81米,高0.34米。

南京灵谷寺这把明代“神奇剪刀”,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灵谷寺飞来剪。

南京博物院也收藏一把“飞来剪”。两相比较,二者模样相似,后者个头略小。南博“飞来剪”为青黑色,灵谷寺“飞来剪”为红褐色。

令人惊奇的是,“飞来剪”虽然为铁铸,但数百年来,两者几乎都没有一点锈蚀。堪称奇迹。

“飞来剪”是件奇怪的物件,自古以来,就引发文人们的浓厚兴趣。

清代著名学者甘熙在《白下琐言》说,“飞来剪”又叫“双铁镇”,清代中后期的南京,一共有三个“飞来剪”,分别在铁塔寺、灵谷寺和大报恩寺门前,呈鼎足之势。但到了现在,飞来剪只剩两个。

南京灵谷寺这把明代“神奇剪刀”,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南京博物院的“飞来剪”(此图来自博客“枫影斜客—vmb”,特此鸣谢)

甘熙对飞来剪非常有兴趣,他描绘其为“金陵第一奇物”,还饶有兴趣地写下《飞来剪歌》:奇峰自西来,屹屹灵隐麓,移山殊荒唐,引此顽铁属,字曰吴天金,漫漶犹可读,或言赤乌年,千载留故躅……

《飞来剪歌》中有“僵眠蔽朴楝,迄今四百年”一句,由此得知,在甘熙生活的年代,飞来剪已经问世了400多年了,而“字曰吴天金”一句,显示飞来剪上原来铸有“天吴金”的铭文(如今两个飞来剪上都找不到这三个字了)。、

根据时间推断,“吴”字应该是指朱元璋在称帝前曾经自立为吴王这件事情,所以,南京的“飞来剪”有可能是元末明初铸造的。

南京灵谷寺这把明代“神奇剪刀”,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甘熙《白下琐言》

民国名记者杨心佛先生在所著的《金陵十记》中记录,民国时期的南京古物保存所也有一只“飞来剪”:

“我在儿时前往(保存所)游览,其地荒凉,古物大半分散堆陈在露天中,有琉璃构件,断砖碎瓦及血迹石、铁质的飞来剪和一些残碑断碣。”

“飞来剪”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件,杨心佛没有详细说明。

古物保存所旧址位于明故宫,原址已经辟为午朝门遗址公园,如今现场肯定已找不到那个“飞来剪”了。

南京灵谷寺这把明代“神奇剪刀”,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民国时期的南京古物保存所。

民国“首都市政公报”显示,1930年,人们在朝天宫北的宫后山挖出过一个“飞来剪”,当时有人提议将其运送到第一公园(原址在今公园路一带)保管。

后有人反对,认为会失去古物的价值,应砌台基,建围墙,原地保存。这个飞来剪后来就不知去向,资料里也没有记载了。

这个飞来剪很可能就是甘熙所说的“铁塔寺飞来剪”,铁塔寺位于今螺丝转弯,距离朝天宫后山非常近。

南京灵谷寺这把明代“神奇剪刀”,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历史上的铁塔寺位于今螺丝转弯

南博的飞来剪又从何而来?有南博老员工回忆,此“飞来剪”是在明故宫飞机场旁边发现的,时间是在1946年左右。当时的中央博物院(“南博”前身)工作人员把飞来剪拖到院内,保存至今。

由此可知,南博的飞来剪,极有可能就是当年杨心佛儿时目睹过的、南京古物保存所旧藏的那一个。

南京灵谷寺这把明代“神奇剪刀”,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民国时期的“中央博物院”。

“飞来剪”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先来看看民间传说,有着一种版本:东吴年间紫金山里有蛟龙,孙权下令铸造“飞来剪”以镇蛟龙。

也就是说,“飞来剪”是一种神物,这让笔者想起了《封神演义》中可以斩杀蛟龙的法宝“金蛟剪”。

还有老人说,这把“剪刀”是刘伯温铸造的,同样也是为了吓唬蛟龙。另有传说,“飞来剪”是镇米仓的宝贝,防止米仓遭窃。

这些都只是民间传说,几乎不具备可信度。

南京灵谷寺这把明代“神奇剪刀”,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封神演义》中的法宝“金蛟剪”。

中山陵文史部门对“飞来剪”用途的描述则是:飞来剪是古代用来举重提物的工具,古人运用杆杠原理,以飞来剪作为杠杆的一端,将建筑材料提举到所需要的地方。

“飞来剪”在建造庙宇、宝塔等高大建筑时经常使用,相当于后来的吊车。

工程完工以后,飞来剪使命结束,就被弃之一旁了。灵谷寺飞来剪,就是当年用于建造灵谷寺的。

南京灵谷寺这把明代“神奇剪刀”,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民国摄影师郭锡麒拍摄的照片,当时飞来剪已经被废弃。

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存在疑点。如果“飞来剪”是“吊车”,古代南京高大壮丽的庙宇、皇宫、官署建筑较多,应该有过众多的“飞来剪”。而从现存两只飞来剪极少锈蚀的保存状况来看,此物留存至今的可能性很大。

那么,为什么如今的南京留下来的飞来剪只有两个呢?而浩如烟海的南京明代官方史料中,也几乎找不到和飞来剪有关的史料。

南京灵谷寺这把明代“神奇剪刀”,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灵谷寺无梁殿。

已故史学大师向达对南京的“飞来剪”也有兴趣,40年前,他曾提出观点:南京“飞来剪”为“郑和下西洋”时留下的铁锚。

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过一本向达校注、明朝人巩珍撰写的《西洋番国志》。

巩珍在该书序言中写道:“其所乘之宝舟,体式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两三百人,莫能举动。”在这句话下,向达先生特地加上一个注释:“南京灵谷寺旧有铁剪,名‘飞来剪’,很大很重。其实这就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下西洋铁锚。”

向达是我国中西交通史和敦煌学的开拓者之一,治学严谨、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得出这样斩钉截铁的论断,肯定是经过小心求证的。不过他是如何求证的呢?依据是什么目前还不知道。

南京灵谷寺这把明代“神奇剪刀”,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向达教授。

向达先生的这个观点同样有疑点:郑和下西洋的船只在南京城西长江边建造,铁锚又为何横穿过整个南京城来到紫金山下呢?

笔者的好友、郑和后裔郑宽涛先生推断,灵谷寺这个地方和建造宝船的宝船厂有着紧密的联系。

史书上记载,明初下关宝船厂造船所需的桐油、漆料和棕绳,很大一部分是由设在紫金山南麓灵谷寺附近的桐园、漆园和棕园提供的。郑和也曾将一部《大藏经》赠送给灵谷寺。

南京灵谷寺这把明代“神奇剪刀”,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打造郑和下西洋船只的宝船厂遗址。

明代初年,传说紫金山常有蛟龙出没,卷起暴雨和大水。如果站在信奉“蛟龙畏铁”的古人的角度上,有理由相信,当下西洋活动被废止之后,闲置无用的大铁锚,因为曾历经西洋惊涛骇浪,而被寄托镇蛟的特殊使命。

而与郑和关系紧密的灵谷寺,有充分的便利得到铁锚,作为一种镇压蛟龙的象征性器物。

但这个观点,同样也有不合理之处,宝船厂遗址公园展示有当时的大铁锚,并不是“飞来剪”的外形。

南京灵谷寺这把明代“神奇剪刀”,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西洋番国志》

南京灵谷寺这把明代“神奇剪刀”,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郑和船队的铁锚。

法国传教士L.Gaillard1893年出版的著作《中国的十字和卍字》中还有另一种观点。

L.Gaillard注意到,南京冶城飞来剪孔内有“铅浇注过的痕迹” ,冶城附近在历史上曾有“罗睺寺”(铁塔寺),L.Gaillard从而提出,飞来剪与铁塔有关,有“稳定铁塔塔体的基座”的功能。

南京灵谷寺这把明代“神奇剪刀”,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中国的十字和卍字》(此图来自博客“枫影斜客—vmb”,特此鸣谢)

L.Gaillard认为,“飞来剪”可能是固定铁塔塔身和石塔基(可以是大石块,也可以在岩石的地面上直接凿槽)之间的“结合体”。

飞来剪上的“孔”用来与衔接物(如塔身)的“孔”铆接。为使铆接结合部有抵御刮风晃动的功能,在放入“铆钉”后,四周还要灌入硬度较低的“铅”。

这就是有的铁塔屹立几百年,经历多次地震不倒的原因之一。

南京灵谷寺这把明代“神奇剪刀”,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L.Gaillard绘制的“飞来剪”示意图。

如果直接把铁塔塔体放在砖石基座上,一是容易生锈腐蚀,二是稳定性差,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崩裂。

铁塔寺旧时有两座铁塔,铸造于宋乾兴元年(1022)。如果冶城“飞来剪”真的和铁塔寺铁塔有关,这说明这件文物至少是宋代文物,而不是甘熙等学者推断的明朝旧物。

南京灵谷寺这把明代“神奇剪刀”,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铁塔留存下来的极少,图为镇江北固山甘露寺铁塔(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飞来剪”更像是古代悬索桥的“桥墩”,立于两岸,中间二孔刚好是铁索穿过的地方。因为要承重,所以自身必须厚重。至于是“一剪一桥”,还是“二剪一桥”,还要论证。

古人发明的这种悬索桥,有点类似今天的斜拉桥,在当时,比起修建石桥或木桥,无论工期还是花费,都是十分经济的,因此被民间传说为镇压河水“蛟龙”的利器。

飞来剪是较为罕见的文物,除了南京以外,目前国内见诸报道的,只有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收藏着三只大型铸铁件“飞来剪”,其外形与南京“飞来剪”几乎一模一样。

南京灵谷寺这把明代“神奇剪刀”,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

岳阳楼收藏的“飞来剪”。

来源:石头史记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5966.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6年 8月 1日
下一篇 2016年 8月 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