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家园的故事

1978年,位于福建省尤溪县的柳塘水库拦河筑坝,紧邻的彭坑自然村就地后挪,往山上迁移。与外迁相比,村民显然更愿意接受这种方案,因为这样,依然可以守望故园,宗族链条也不会因此而割断。

假日游玩至此,我们一行人站在路边,隔着青青翠竹望向水库。村民王兆裕告诉我,轻柔的碧波下面,曾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村子呈椭圆形,生活着王、郑、罗、萧四姓族人。他指向水中央:“你看,那是我祖父五兄弟合建的永安堡,露出水面的就是石砌的堡墙。水位上升时就看不到了。”

水下家园的故事

永安堡始建于1903年,青砖铺地,梁上雕有缠枝牡丹、石榴等吉祥图案,占地面积近2500平方米,堡墙高约10米,其中三分之二的墙体由硬黑的大块毛石垒砌而成。永安堡的正门是石砌拱形大门,两扇大门足有七寸厚,包着铁皮并用大铆钉固定。铆铁大门极其厚重,未成年的小孩根本推不开。

王兆裕在堡里出生、成长,生活了20多年,他特意画了一张草图给我看。很明显,这是围廊式土楼,以厅堂为中心的院落式民居,由下埕、正房、上埕组成。主体建筑面阔7间,左右对称,坐东北朝西南,堡墙上设有射击孔和瞭望窗。下埕有口水井,有一棵不知年岁的老梨树,还有七八棵桃树和柚子树。可以想象春天开花之时,是何等的繁花似锦、芳香四溢。下埕还有一角菜园。丝瓜藤儿爬过了鸡舍又爬过了篱笆,绿的叶,黄的花,青的瓜,互生互叠互映,辣椒和茄子挤挤挨挨。简洁的黑瓦石墙,堡前的一对石狮子,和从堡墙西面绕过的河水,守护着这一方的繁华和宁静。

水下家园的故事

“建水库前,那里是一块风水宝地,依山傍水。家门前就是水田,地块又大又平整。”在县医院上班的罗群在村子里度过了青少年时光。小河穿村而过,两岸都是农田,春天里紫云英花潮蔓延,牛套着轭头下田,把开成一片花海的紫云英翻耕过来,沤作早稻底肥。翻耕的水田里,前边是牛蹄溅起的水花,后头是犁头翻卷土块涌起的水浪。傍晚,农人在河边濯足,清洗犁刀,顺便坐在大青石上抽袋水烟解解乏。劳作了一天的水牛泡在河里,鼻息吹得水面泛起一层又一层的波纹。夕阳斜过半山,流水汤汤,岸边那棵老柳树的每一片叶子都被金色的光勾勒出了轮廓。

那条河从上面的村子流下来。河流并不宽阔,窄处不到10米,河湾处也只有20米左右。平日里没有汹涌之势,静静地逶迄而过。日头爬上山岗,光芒落在河面上,男人放下饭碗,扛起锄头下地,女人把要洗的衣物用竹篮装好,挎在臂弯上,向河边走去,孩童们在河里抓鱼捕虾,那是嬉戏玩闹的天堂。河水真清澈啊,浅处能让你把河底一览无遗,河砂、石头都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水草随着流水摆动,小鱼小虾在河底漫游。

水下家园的故事

小河两岸,青山沃土,盛产谷物,盛产竹木。生产队搭了一大片高低错落的晒架,用上百张竹匾晾晒稻谷。夏日的傍晚,夕阳下男男女女拖着长长的影子在忙碌,将稻子倒入谷风车的木斗,摇动摇把,风车叶子哐啷哐啷地响,谷粒哗哗地淌下,灰尘杂屑呼呼地由风口扇出。有人将牛粪杂草拢成堆,压上土块,在门前烧,一阵风过,暗红的明火就窜出来。夜里蛙鼓成阵,明明灭灭的松明火把在田间晃动,那是有人在叉泥鳅。月光下村头青色蜿蜒的群山,弥漫着一层光雾。山顶上的高树,隐约地显现出墨黑的轮廓。

青瓦、水稻、镰刀,石阶,木梯,梅雨,屋檐,月光……曾经的家园,如水面的云雾,堆叠,起伏,缓缓地沉入湖底。在清碧的水下,一片天光透下来,那里有长满青苔的石板路,布满青苔的老井……老屋,古树,石阶,在村民离开的那一瞬间定格于水下。但那一栋栋房子,纵横的阡陌,田间地头耕种劳作的幢幢人影,在村民的回忆中慢慢鲜活起来,沉寂在水下的村子,仿佛又见袅袅炊烟。

此时,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竹林边的菅茅,茂盛而青翠。沉睡在库底的村子,仿佛清晰可见。紫云英花田里,成群的蜜蜂飞向了远方。

天色湛蓝。白云苍狗。(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现工作于国家税务总局尤溪县税务局)

本文刊发于《中国税务报》2021年8月13日A4版。


作者:肖爱兰

来源:中国税务报

责任编辑:宋淑娟 (010)61930016

来源:中国税务报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60763.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1年 8月 8日
下一篇 2021年 8月 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