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零碎”背后的“蹊跷”

在加拿大参加“课程游戏化”研修学习中,笔者对负责教师培训的琼尼教授多次提到的幼儿园要提供一些“小零碎”的观点印象深刻,特别是在参观幼儿园中,笔者亦发现几乎每个班级、不同的区域里都有“小零碎”,这些“小零碎”有玻璃球、珠子、纸、软木塞、茶杯垫、管子、瓶盖、环扣、彩带、磁贴等。

“小零碎”顾名思义,就是指细小的材料,其实它还隐含着可以常态搜集、反复利用的意思。“小零碎”在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叫法,有的称之为“小物件”“小东西”,我们国家叫作“废旧材料”,属于“低结构材料”的范畴之一。在课程游戏化研究与实践中,各幼儿园都努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注重“高、中、低”结构材料的投放比例,尤其是“低结构材料”的提供受到关注,“小零碎”刚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通道。

为什么要提供“小零碎”

孩子是活动的小主人,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时而会有新的想法创意,时而会有新的情节生发,时而会有新的经验延展,“小零碎”就像一根拐杖,不仅可以给予孩子游戏材料的支撑,更是游戏深入推进的“及时雨”“试金石”。“小零碎”的表征替代、“小零碎”间的多元组合、“小零碎”与主要材料的相辅相成,带给孩子创想无限、精彩无限。加之,“小零碎”的搜集提供过程更是孩子自主参与的过程,他们可以及时发现生活中可以取用的小物件,可以深度挖掘废旧材料的新功效,可以在寻找、整理、分类中获得更多的经验。

投放哪些“小零碎”

“小零碎”的范围非常广,教师和孩子、家长都可以搜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1.串珠类:可以提供大小、颜色、粗细、纹路不同的珠子;2.木制类:如大小不一的木块、软木塞、软木茶杯垫、木屑、刨花等;3.竹制类:如小竹筒、竹片、竹节、竹条、竹篮、竹篓等;4.生活用品类:如各种瓶盖、吸管、杯盖、手环、纽扣、废旧用品、棉签等;5.金属类:螺丝、螺母、铁钉、金属小制品等;6.建材类:如磁铁、木工板、石膏板、电线、废旧开关盒等;7.布绳类:各种碎布片、布条、绳线等;8.植物类:树叶、松果、树枝、秸秆、棉桃、花生壳、玉米棒等;9.石头类:各种不同的石头,大小、质地、光滑程度不一;10.其他类:废旧文具、工艺品、手表、相机、手机、鼠标等。以上只是常见的搜集内容,也有一些专门的“小零碎”如纸筒、冰箱贴、鞋、帽、包、玻璃贴、科学发现工具等,只要能够重复利用,我们都可以拿来。这些“小零碎”的提供,某种程度上能够为孩子的游戏打开更广阔的创意和想象空间。

怎样投放“小零碎”

“小零碎”的投放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在活动室一角开辟专门的区域,利用整理箱或其他箩筐,和孩子一起制作标记,存放大家搜集来的各种“小零碎”,供孩子需要时取用,在这样的过程中也鼓励孩子和家长懂得资源再利用和尊重各自提供的物品;第二种就是在各个区域中适当投放孩子可能用到的“小零碎”,如常用的树枝、树叶、瓶盖、木块、布条、布片等。当然,在中大班亦可两种结合起来投放。孩子在升班时不一定要更换教室,这样能让教师和孩子一起很好地共享他们不断积累下来的“小零碎”财富。

安全性是“小零碎”投放的第一原则,在动员孩子和家长一起搜集前,我们通过网络、宣传单等告知搜集要求,比如瓶罐类的有奶粉罐、易拉罐等,需要清洗浸泡消毒晾干后用透明胶粘上豁口;木制类、竹制类的要暴晒,去除竹节、尖角、木刺等;石头、工具类的要清洗消毒暴晒剔除尖角利刃等;植物类的暴晒消毒后以瓶子装好;布麻绳类的要清洗暴晒去除扣子、拉链等;其他颗粒状的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用分类瓶装好……投放时,应该仔细检查有无豁口,是否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需求。同时,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先从有两个手指粗的大些的“小零碎”提供开始,逐渐过渡到更小的物件。

如何把握好“小零碎”投放的比例是最难以定夺的。我们需要通过观察、与幼儿交流、鼓励孩子去寻找或拍摄自己喜欢的物品来捕捉孩子的兴趣,从而计划相关的内容,来决定如何有针对性地投放不同类别和数量的材料。如我园大(2)班有的孩子对镜子产生了兴趣,于是,教师就着重将不同色彩的图形、花纹、树叶、有花纹的瓷砖等与不同镜子放在一起,孩子在对镜子的组合中发现的“一个变多个”的奇幻现象非常惊叹,还主动动手画,尝试“谁变得多”等,进而再鼓励孩子到“小零碎”区去再次寻找不同的材料尝试。

如何利用“小零碎”

实践中,我们鼓励孩子通过多种方式使用“小零碎”。鼓励孩子利用银色的盘子作为手工衬底,自由选择各种“小零碎”来进行拼接、摆放、搭建,从而观察、绘画、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与作品,此时我们不要求孩子将作品固定下来,而是鼓励孩子可以重复利用这些“小零碎”不断创新,当然如果孩子有保存的意愿,我们也会满足他的需求;支持孩子进行“以物代物”,利用“小零碎”展开自主想象,投入到“小厨房”“戏剧”等活动中;在数学区,我们也鼓励孩子利用“小零碎”来展开排序、点数、对应、匹配、守恒等的活动;在建构区,孩子可以任意选择“小零碎”展开想象性建构活动;益智区、科学区都可以用上“小零碎”去探个究竟,如玩水区沉浮、表面张力探究、光影的小实验等;我园大(6)班的孩子还利用“小零碎”区的“吸管”结合美工区的橡皮泥、胶带纸和同伴们一起设计制作“电视塔”……“小零碎”的运用广度和深度都在孩子的参与、探究中不断得到升级。

“小零碎”的最大特征就是功能多元化,能够提供孩子无限的延展空间,“小零碎”与其他材料的结合亦是别有洞天,能够支持孩子深度学习。当然,“小零碎”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广博,我们应该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推敲投放的层次性和互动性,力求投放适宜、使用巧妙,真正让孩子在与材料、环境互动中获得多元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16日第2版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61321.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8年 9月 10日
下一篇 2018年 9月 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