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丸小岛”上演绎精武传奇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朱达、刘宇翔

“弹丸小岛”上演绎精武传奇

——厦门警备区“海岛钢四连”因地制宜抓战斗体能训练微观察

■本报记者 朱 达 通讯员 刘宇翔

“弹丸小岛”上演绎精武传奇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在祖国东南海防前哨,有一座如同歌词中所描绘那样的海岛——青屿岛。厦门警备区“海岛钢四连”就驻扎在这里。

新年伊始,记者踏浪来到青屿岛,白浪涌动的礁石边,“海上钢钉”4个大字赫然矗立。

在这里,一组“艰苦指数”令人印象深刻——全岛面积仅0.06平方公里,岛上最长的直道仅有80米长,一圈崎岖的环岛路仅有800米长,岛上甚至没有一块足够平整开阔的场地;一组“荣誉指数”令人感佩动容——近5年来,“海岛钢四连”21次参加各级比武竞赛勇夺62项桂冠。

“弹丸小岛”上的官兵为何能演绎精武传奇?连长吕立峰的一席真情感悟,解开了记者心中的谜团:“我们注重克服海岛场地受限等困难,创新开展战斗体能训练,运用独具海岛特色的健身法,将体能训练与军事训练有机结合,为提高战斗力打造强劲‘助推器’。”

岛上的灯塔旁边,有道“一线天”。两道险峻陡峭的石壁间,有一面60多度的斜坡,斜坡上有一条仅60厘米宽的通道,通道上共有64级台阶,每天战士们到连部集合,都要从“一线天”经过。

在官兵眼中,“一线天”可不是一道风景,而是绝佳的训练场地。长久以来,大家养成了在“一线天”练蛙跳的习惯。每到这里不用走,而是用跳,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往上跳,一天下来要跳数百级台阶!一排二班住在“一线天”附近,他们更是把台阶蛙跳当“家常便饭”,二班班长朱恩和至今保持着“一线天”蛙跳40秒的纪录。

就这样,靠着这些“特殊手段”,该连的体能训练不仅没有“瘸腿”,还取得了一个个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一次,厦门警备区举行比武竞赛,出人意料的是,5公里越野项目的冠军吴承林,竟然来自“地无三尺平”的青屿岛。“是我们小岛特殊的战斗体能训练铺就了我的冠军之路。”吴承林道出了制胜秘诀。

青屿岛上没有一条像样的跑道,开展体能训练时,他们将能利用的路段都利用起来,300多米的交通壕、20余米长的地下坑道、386个大小不等的台阶,等等。

一幅动人的“练兵图”,成为连队官兵韧劲、拼劲、钻劲的写照。每日清晨,吴承林迎着微露的晨曦,提前起床,打着手电,在腿上绑上沙袋,在特殊的“赛道”上开始他的“冲金之路”。战友们感慨地说:“在岛上练跑步,训练中要上下攀爬数百级台阶,穿越多段仅一腰之宽的交通壕,钻过三四条曲折的坑道。在这条特殊的‘赛道’上训练,强度是正常训练的两到三倍。”

“铆在前沿,练到前列!”这是连队官兵精武强能的誓言。在连史馆里,有一座近40厘米高的“烛山”。当年,青屿岛条件艰苦,是个无水、无电、无居民的“三无”小岛。然而,连队先辈点着蜡烛坚持熬夜学习,并将残烛收集到一起,日积月累竟然形成一座“烛山”!

“前辈们面对恶劣的生活条件,不等不靠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训练间隙,指导员晋强的话振奋人心:即使身处“犄角旮旯”,也要练就过硬的身体素质,锻造永不生锈的“海上钢钉”!

“不患无策,只怕无心。”因地制宜抓战斗体能训练,连队官兵既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拼劲,也有“不拘一格创新路”的钻劲。青屿岛沟壑密布,四周环海,手榴弹扔出去,要么掉进山沟,要么沉入海底,正常的投弹训练没法开展。

怎么解决?他们在体能训练中组织“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活动,许多金点子竞相出现。他们自制10枚3.6斤重的纯铁手榴弹,此弹的外形、大小与标准教练弹一样,但是重量却是标准教练弹的3倍。靠着这种特殊的训练器材,去年,在全营组织的手榴弹投远比赛中,六班班长杨帅以77.6米的成绩创造新的纪录。

“在海岛开展体能训练,难的不是没场地、没器材,也不是没点子、没项目,而是如何将体能训练与军事训练有机结合,为提高战斗力服务。”连长吕立峰感慨地说。

踏遍小岛,精武赞歌在传唱;极目海天,精武风云在涌动。该连依托海岛环境苦练战斗体能,战斗力水平不断提升,已经连续23年荣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称号。

上图:该连官兵利用交通壕练体能。本报记者 朱 达摄

“弹丸小岛”上演绎精武传奇

来源:中国军号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63712.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7年 2月 9日
下一篇 2017年 2月 1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