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成都轨道交通发展 吸引全球关注

2016年11月3日,第16届中国国际西部博览会在成都举行。在众多展示中,成都在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引人注目。一校、一总部、两基地,成都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正在形成,并不断吸引全球关注,走向世界。

分工合作,形成全产业链

作为“一校”,西南交大与成都市共同推进轨道交通国家重点实验室申建,共同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试点,共建成都产业技术研究院,并打造轨道交通的创新创业平台,加强与轨道交通相关的人才培养。

金牛区俗称“铁半城”,汇聚了大量“铁”字头的轨道交通企业。其中,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由中国中铁投资、依托中铁二院运营管理。它就是“一总部”。作为“总部”,中铁产业园整合了轨道交通上下游产业链,实现全产业链定位。目前,园区已签约60余家企业,已进驻办公的企业29家。园区完全建成后,年产值约350亿元。

“我们在产业园区还将建成综合实验大楼、中试检测基地,让入驻园区的企业尤其是创业者们有机会共享实验和检测平台。另外,我们的创客基地也会在不久后投入运营,让轨道交通相关的创客们拥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中铁产业园副总经理张强说。

作为“两基地”,新津轨道交通产业园正花大力气在有轨电车车辆、轨道系统、四电集成等方面进行布局,注重“投运建”一体化能力建设,并源源不断地向成都地铁交付列车,年内将力争完成30列列车的生产目标;新都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正加紧施工,努力打造成为中国西南唯一一个轨道交通领域从事新型城市公共交通装备和动车组整车生产、维保的产业基地。

在成都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看来,成都的“一校一总部两基地”划分科学、全面优化了产业链分工,突出了核心竞争力。

与时俱进,做好“智能轨道”

宽敞明亮的车厢,干净舒适的座椅,流畅大方的造型,这便是西博会成都展区的地铁车厢。这节车厢由位于成都新津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所制造,体现了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水平。

近年来,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运用智慧手段,做到“智能轨道”。在中铁产业园采访时,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牟松向记者介绍起他们的盾构机如何与大数据“联姻”。通过大屏幕,记者可以看到任何一台在使用的盾构机的实时动态,无论它们是身处成都还是其他城市。

此外,新筑股份公司联合西南交通大学成功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连续支撑无扣件轨道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实验室于2014年攻克了关键转向架技术,成功研制第二代悬浮架,对轨道要求降低……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的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打响了“成都制造”的名气。

走出国门,秀出“成都制造”

2016年10月5日,埃塞俄比亚的斯至吉布提港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这是非洲大陆上第一条现代电气化铁路,也是中国企业在海外首次采用全套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造,并由中国企业负责运营的铁路。

负责这条铁路设计的正是中铁二院。不仅如此,2015年6月,中铁二院与俄罗斯企业组成的联合体,就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的勘察设计与俄罗斯铁路公司正式签约。该项目合同金额约24亿元人民币,系中国高铁走出国门的第一单,也是成都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又一重要成果。

据了解,该项目总里程770公里,最高设计时速400公里。铁路建成后,莫斯科—喀山间列车运行时间将压缩至3.5小时。张强告诉记者,这条铁路在双轨的轨间距、路基的沉降控制、设备抗寒性能、桥梁的刚度和结构等方面都有调整和创新,“互联网+”轨道状态智能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也都全面引入。

委内瑞拉北部平原铁路、格鲁吉亚现代化铁路……从轨道交通的整体规划、设计,到生产装备的提供、车厢及轨道的生产、智能监测系统的使用等,成都的轨道交通企业都有能力向国际上的合作伙伴提供,共同参与当地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现互利共赢。

“成都的轨道交通企业走出去将有助于‘成都制造’向‘成都创造’转变。”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院长、教授陈光表示,当前成都轨道交通的核心技术优势明显,技术输出正是建立轨道交通国际优势的开始。成都轨道交通“走出去”,对成都的高科技产业输出将起到引领作用。(原载2016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来源:成都全搜索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64406.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6年 11月 11日
下一篇 2016年 11月 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