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海盐经济的转型之路

■记者聂海峰陆省宁

海盐县新闻中心李刚

通讯员魏建凤

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资本、土地要素供给下降,出口、投资增速放缓……如同已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海盐也面临着经济新常态下的各种矛盾。但海盐经济转型步伐从未停歇,海盐正以稳中求进的姿态,打造工业经济的升级版。

近日,海盐获评2013年度浙江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考评先进单位,这是海盐连续两年获此殊荣。据了解,海盐也是目前嘉兴市唯一获得“浙江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考评先进单位”的县(市、区)。

海盐能获得浙江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考评先进单位称号,离不开海盐传统产业的重新塑造和新兴产业的强势崛起,也离不开海盐“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以及要素配置的合理运用。近日,记者走进海盐宇星螺帽有限责任公司、亚威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海利循环产业园,感受新常态下海盐企业的应变以及海盐工业经济的转型。

用效率博效益

“想要活下来,就必须要有改变。”这是海盐宇星螺帽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沈家华的一句座右铭。作为海盐紧固件产业内的“翘楚”,近年来,宇星螺帽公司通过“机器换人”等转型途径,不但转出了效率、换来了效益,而且走上了生态环保的发展道路。当锈迹斑斑的“铁海盐”变成了绿色gdp后,曾经的“夕阳产业”又变成了“朝阳产业”。沈家华表示,这主要体现在,随着产品质量、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强化;在销售不变的情况下,效益有了明显提高,这让企业有了持续转型升级的动力。

在传统产业重焕荣光的同时,海盐战略性新兴产业风生水起。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海盐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56.85亿元,同比增长17.0%,居全市第一。

既抓新兴产业扩张倍增,又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着力优化工业结构,实现规模化、高端化发展,这是近年来海盐工业经济转型的成功实践。“我们明确了以‘415’工程行业为主导的产业培育发展方向,既抓传统产业升级,又重视新兴产业培育,坚持以提升质量效益为导向,贯彻落实‘工业强县’战略。”海盐县经信局局长史水良说。

以机器换人力

走进海利循环产业园生产车间,展现在记者眼前的不是工人们辛劳的身影,而是一个个巨型机器臂忙碌的场景。

记者了解到,在不同的工艺环节中,这些“机器手”能完成取丝卷、装箱、码垛等各项工作,以替代高强度的人工岗位。据浙江海利集团董事长方光明介绍,实施“机器换人”项目后,可节省劳动用工300多人,降低劳动强度80%以上。该项目一、二期全部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105亿元。

海盐“机器换人”工作的重点是抓好政策激励、服务推动两方面工作,加快成立专家指导组,着力培育现代装备制造业本土企业。今年,海盐将确保全年实施“机器换人”项目75个,力争90个,力争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占比为30%,淘汰落后设备1000台,完成“机器换人”技术改造投资72.1亿元。

除实施“机器换人”外,海盐还开展了工业设计、“两化”深度融合、创新型企业培育等专项行动,通过四大创新行动,进一步推动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装备水平和企业劳动生产率。

化压力为动力

位于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的亚威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不仅拥有众多led外延与芯片专利技术,还拥有一支以“国家千人”计划闫春辉博士为首的技术研发团队。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成长的烦恼”。而这些“烦恼”在该企业与海盐本土企业中达联合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后基本得到了化解。

“感谢政府的牵线,让我们有机会与中达合作。目前,公司led产业已经从无序竞争过渡到了有序竞争,基于我们的技术优势,我们对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闫春辉说。

除了为企业间合作“穿针引线”外,政策奖励是鼓励企业转型的“良方”。针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海盐出台了《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每年统筹安排1.5亿元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去年共减轻企业负担11.5亿元。同时,通过开展行政审批服务制度改革,搭建企业与银行、学校的合作交流平台等,打出了一套帮扶企业、提升产业的“组合拳”,全县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来源:光明网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64942.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4年 8月 24日
下一篇 2014年 9月 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