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军:0.3毫米误差淬炼匠心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通讯员 乔庆芳 马倩

看到生产设备频繁更换,他决定试一试,并终于研制新型设备成功,为企业创效27万多元;看到一线员工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他决定改良工具,减轻员工负担;看到企业技术人才缺乏,他把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为油田发展储备技能人才。

他说:“我跟石油有感情,做这些与技术相关的工作,是很快乐的事儿。”他就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油田首席技师孙爱军。

生产现场的“诸葛大师”

“孙大师,你设计的吊绳防偏磨悬绳器真好用。现在这口井已成为我们站的‘长寿井’了。”日前,河南油田采油一厂江河采油管理区12号计量站的一名员工高兴地对孙爱军说。

今年年初的一次生产会上,孙爱军得知,12号计量站的一口油井因井口偏磨严重,一个月更换3次吊绳,支出材料费6000多元,还影响单井产量。“成本线就是生存线。作为油田首席技师,我要把这失去的效益拿回来!” 孙爱军决定试一试。

第二天,孙爱军就来到库房,仔细查看那些换下来的吊绳磨损的痕迹,并把测量数据记录下来,随后到井场查找该井吊绳偏磨的原因。接下来的几天,他白天“泡”在井场,观察吊绳状况,总结运行规律,查找磨损原因,晚上回到宿舍,研究吊绳构造原理。

经过反复试验,孙爱军成功研制出“吊绳防偏磨悬绳器”。目前,该采管区已在65口油井推广应用这个装置,吊绳更换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86副,累计创效27.2万元。

凭借这种遇到困难就要“试一试”的工作劲头,这些年,孙爱军带头攻关解决生产难题150余个,成为员工崇拜的“诸葛大师”。

0.3毫米误差淬炼匠心

去年8月的一天,孙爱军在油井现场巡查,看到两名员工正在更换抽油机皮带。两个人拿着扳手,一点点地卸松四个电机螺丝,又用撬杠、顶丝慢慢移动重达800多千克的电机。整个过程下来,两个人累得满头大汗。

看到这个情景,孙爱军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降低大家的劳动强度。”

1个多月后,孙爱军设计出了滑轨调节装置。他信心满满地进行现场测试,却发现效果不理想。原来,新装置设计上的0.3毫米误差,影响了整体结构稳定性。找到这次研制失败的原因,坚定了孙爱军要更加细致的决心。接下来的几个月,孙爱军查资料、画图纸、改设计,常常通宵达旦。经过上百次重复安装、调试、试验,免拆卸滑轨终于在现场应用成功。

“孙大师发明的工具设备,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产现场难题,真是我们身边的发明家。”采管区员工赞叹。

这些年,孙爱军连续创造技术革新成果106项,获得国家专利32件,累计为企业综合创效3600多万元。

一线员工的“启蒙老师”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和传承,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刻不容缓。”孙爱军把提高员工技能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事情。

2015年,孙爱军组织采管区主任技师、高级技师和青年学习骨干,组建工作室创新团队。之后,他依托“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和采管区“三新讲习所”,通过技术交流、导师带徒等方式,把自己的技术专长传承下去。

自成立以来,孙爱军创新工作室已累计完成创新创效项目168项,创效4700万元。这些年,他先后培养出集团公司技术能手5人、油田技术能手11人次。他所带的徒弟中,3人被聘为主任技师,18人晋升高级技师,12人晋升技师。2019年,孙爱军被特聘为油田参赛队教练,带领队员取得中国技能大赛采油工团体第二名、个人1金2银2铜的油田历史最好成绩。

多年来,孙爱军坚守在采油一线,脚踏实地践行工匠精神,先后获得“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中原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编辑:曾倩

来源:河南日报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65876.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1年 5月 24日
下一篇 2021年 5月 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