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父子进士”祠堂破败 昂氏后人呼吁修缮

在肥东县西山驿镇昂集村,有一处省级文保单位“父子进士祠堂”。这座建于乾隆年间的三进五开建筑原本为昂氏祠堂,因康熙年间昂绍善、昂天曾父子都考中进士,被赠御书“父子进士”而得名。这座两百余年的建筑虽然早已被评为省级文保单位,但由于年久失修,如今房顶多处破损,其中一间房屋一角房顶已经坍塌。不少昂氏后人发出呼吁,希望早日对祠堂进行修缮。

风雨侵蚀祠堂房顶坍塌

昂正文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祠堂钥匙的昂氏后人之一。昨日,提到“父子进士”祠堂时,昂正文言语间流露着对先人的仰慕,“皇帝都题过字的,请你们呼吁呼吁,保护我们的祠堂”。

昂氏祠堂位于昂正文家南侧数百米处,大门前一块黑石碑显示,祠堂2004年10月28日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大门前几年修整过,看起来还十分整齐。昂正文打开大门,在第一进的廊坊中拿出一块落满灰尘的木质匾额,上有四个大字“父子进士”。他说,这是乾隆御笔,因为无处可挂,只能暂时摆在桌子上。在第二进院落的东侧房屋,记者看见东南角的房顶已经坍塌,木材散落一地,旁边摆放着一扇带有铆钉的包铁大门,已经腐朽不堪。

据称,这块房顶坍塌两三年了,一直没有得到修复。其他几间房内,好几处房顶出现大窟窿,由于漏雨,房内霉味很重,一些木料朽烂。最南侧房间里,凌乱摆放着一些木制屏风,残破不堪、布满灰尘。整体来看,除了围墙和大门,内部基本无人打理。

依稀可见两百年前显赫

说起祠堂,昂正文打开了话匣子。据悉,这座祠堂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祠堂共三进四厢,面积达500平米。祠堂的前进大院,东西花台种植了两株天竺,枝繁叶茂,后院有一丛牡丹。“天竺、牡丹是建祠堂时栽的,都有上百年历史了”。

昂正文说,祠堂内原挂有三块牌匾。前、后、中堂分别是“父子进士”、“亦叶蒙庥”、“承先启后”。“蒙庥”意思是蒙受圣上恩泽,“亦叶”通“奕叶”,指的是“累世”。遗憾的是,“承先启后”、“亦叶蒙庥”两块匾额早就被毁掉了。目前只剩下“父子进士”牌匾,这四个字出自乾隆之手。

虽说有两百多年历史,祠堂两进中屋梁上的雕花彩漆,以及一些石雕纹饰依然保持原貌,其中有一幅凤凰图,尤显昂氏身份的显赫。昂正文说,据说他们祖先来自北方。这座祠堂建筑富有北方风格,这在以徽派建筑为主的合肥难得一见。

文管所称正在招标维修

解放后,祠堂曾经被作为小学。也正因此,古祠堂在文革中得以保全。如今祠堂里不少砖墙还是上世纪50年代加上去的。直至1990年之后,小学撤出祠堂,祠堂无人问津,开始衰败。

2004年,昂氏父子进士祠被批准为省文保单位。

昨日,安徽商报记者联系了肥东县文管所所长朋余江。据其介绍,文物部门已经对这座父子进士祠堂进行了勘查,目前工程正在招标,争取半年内完成修缮。

三年前,相关部门曾专门进行维修。 2014年,肥东县文管所争取资金,试图给祠堂做一次全面“手术”。但在招标过程中无单位应标,导致流标,维修工程搁浅。

[链接]合肥历史上有三对“父子进士”

清朝康熙年间昂氏一门出了父子两位进士——昂绍善、昂天曾。康熙三十六年(1697)农历七月十九,康熙皇帝连下二道诰封,赠昂氏父子皆为文林郎;准入祀乡贤祠,敕建宗祠,即这座民间所称的“父子进士祠”。

在合肥历史上,父子双双中进士的只有三对。其余两对分别是包令仪与包拯;李文安与李鸿章。如今仍保留历史原有风貌的,只有昂氏的父子进士祠堂。(安徽商报)

来源:合肥微生活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66300.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5年 5月 7日
下一篇 2015年 5月 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