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施工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七)

通病1、电缆进场不认真验收

产生后果:不认真验收的电缆,有时混有不合格成品,如:包装不符合要求,有明显的扭曲和皱折,橡胶套及塑料电缆外皮、绝缘层有裂纹或老化现象,护套上的标记不清晰,未提供出厂试验报告或报告内容不全,也没有合格证,给施工造成严重的质量不合格。

防治措拖:电缆进场时首先应检查产品合格证和出厂试验报告是否齐全、真实、有效,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应能达到国家或部颁的现行技术标准。

电缆型号、规格、电压、长度应符合要求。电缆的外观应无损伤,绝缘良好。电缆封端应严密,标志清晰,附件齐全。

通病2、电缆敷设时,其弯曲半径过小

产生后果:电缆敷设时,其弯曲半径过小,导致电缆线芯受挤压,影响使用寿命及安全可靠运行。

防治措拖:为保证电缆敷设后,其电路通畅,设备安全运行。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应达到下表要求。

电缆最小弯曲半径

建筑电气施工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七)

通病3、电缆敷设时各支持点的间距过大,不符合要求

产生后果:电缆敷设时,由于支持点间距不按要求做,过大会使电缆由于自重的影响而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防治措拖:电缆敷设时,电缆各支持点间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没规定时,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电缆各支持点间的距离(mm)

建筑电气施工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七)

注:全塑型电力电缆水平敷设沿支架能把电缆固定时,支持点间的距离允许为800㎜。

通病4、电缆敷设后标志牌不清晰或挂的不够齐全

产生后果:电缆敷设后,若标志牌标的不清楚或标的不够齐全,给使用和维修带来不便。

防治措拖:电缆敷设后标志牌的挂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1)标志牌应规格统一,并有防腐性能,挂装应牢固,字迹清晰不易脱落。

(2)标志牌上应注明电缆编号、规格、型号、电压等级及起讫地点。

(3)在电缆终端头,电缆接头,拐弯处、交叉处、夹层内及竖井的两端,人井内等都应挂标忐牌,直线段应适当增设标志牌。

(4)为防止标志牌挂装不整齐或有遗漏,应由专人复查。

通病5、直埋电缆深度不够

产生后果:直埋电缆深度不够,容易受到振动,机械损伤,影响使用。

防治措拖:直埋电缆的埋置深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1)电缆表面距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0.7m,在引入建筑物、与地下建筑物交叉及绕过地下建筑物处,可浅埋,但应采取保护措施。

(2)电缆应埋设于冻土层之下,当复杂条件限制时,应采取防止电缆受到损坏的措施。

通病6、直埋电缆的工艺不符合要求

产生后果:直埋电缆时不清除沟内杂物,沟内不用细砂或细土铺底,保护层厚度不够,盖板不严,容易损伤电缆;不做隐蔽工程验收,不能保证施工质量。

防治措拖:直埋电缆前,应首先清除沟内杂物,铺底砂。

电缆在沟内敷设应有适量的蛇形弯,电缆的两端、电缆井内、过管处、垂直位差处均应留有适当的余度。

直埋电缆的上、下部应铺以不小于100mm厚的软土或沙层,并加盖保护板,其覆盖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各50mm,保护板可采用混凝土盖板或砖块。软土或沙子中不应有石块或其他硬质杂物。

回填土前,要做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回填土并分层夯实。

直埋电缆在直线段每隔50~l00m处、转弯处、进入建筑物等处,应设置明显的方位标志或标桩。标志路径应与实际路径相符,标桩露出地面以15cm为宜。

直埋电缆进出建筑物,对其过管按设计或标准图册做防水处理。

通病7、电缆管加工出现裂缝,凹凸不平,管口有毛刺,内壁不光滑

产生后果:电缆管加工出现裂缝,凹凸不平,管口有毛刺,内壁不光滑,金属管、镀锌管锌层剥落处不做防腐处理等,容易损伤电缆,不能保证安全使用。

防治措施:电缆管在加工时应达到以下要求:

(1)管口应无毛刺和尖锐棱角,管口宜做成喇叭形。

(2)电缆管内壁应光滑,在弯制后,不应有裂缝和显著的凹瘪现象,其弯扁程度不宜大于管子外径的10%,电缆管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电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

(3)金属电缆管应在外表涂防腐漆或涂沥青,镀锌管锌层剥落处也应涂以防腐漆。

(4)每根电缆管的弯头不应超过3个,直角弯不应超过2个。

通病8、电缆管穿的电缆截面过大

产生后果:电缆管内穿的电缆线截面过大,增加穿线难度,容易损坏电缆,不利散热,影响使用寿命。

防治措施:根据规范要求电缆管的内径与电缆外径之比不得小于1.5。

通病9、电缆管采用对焊连接

产生后果:电缆管连接时采用对焊,由于焊口不好处理,穿电缆时,容易破坏绝缘层,不能保证安全使用。

防治措施:电缆管口连接应符合以下规定:

(1)金属电缆管连接应采用套接或插接,连接应牢固,密封应良好,两管口应对准。套接的短套管或带螺纹的管接头的长度,不应小于电缆管外径的2.2倍。金属电缆管不应直接对焊。采用套接时,套管两端应封焊。

(2)硬质塑料管在套接或插接时,其插入深度为管子内径的1.1~1.8倍。在插接面上应涂以胶合剂粘牢密封。

通病10、金属电缆管当采用螺纹管连接时,连接处不做保护地线

产生后果:一般金属电缆管的壁厚,施工中采用螺纹管连接,但连接处不做跨接地线,或跨接地线做的不规范,影响工程质量。

防治措施:金属电缆管在连接时采用螺纹管的接头处,应做跨接地线。

通病11、电缆支架安装不牢,间距过大,吊架两侧偏差超标

产生后果:电缆支架安装不牢,间距过大,会造成桥架挠度过大;吊架两侧安装偏差过大,荷载不均匀,使吊架倾斜,支架螺栓受力过大,容易造成桥架脱落,损伤电缆,影响安全使用。

防治措施:电缆支架应安装牢固,横平竖直,各支架的同层横度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其高低偏差不应大于5mm。托架支吊架走向左右的偏差不应大于10mm。

在有坡度的电缆沟内或建筑物上安装的电缆支架,应有与电缆沟或建筑物相同的坡度。

电缆支架层间允许最小距离,当设计无规定时,可采用下表的规定。但层间净距不应小于两倍电缆外径加lOmm,35kV及以上高压电缆不应小于2倍电缆外径加50mm。

电缆支架最上层及最下层至沟顶,楼板或沟底、地面的距离,当设计没规定时,可采用下表的规定。

电缆支架的层间允许最小距离值(mm)

建筑电气施工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七)

注:h表示槽盘外壳高度。

电缆支架最上层爰最下层至沟顶楼板或沟底、地面的距离(mm)

建筑电气施工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七)

通病12、电缆在敷设时,固定点间距过大或在转弯等处不做固定

产生后果:电缆在垂直或倾斜敷设时,其固定点间距过大,或在转弯处等不做好固定,容易使电缆因自重等因素发生安全事故。

防治措施:规范规定电缆的固定应符合以下规定:

(1)垂直敷设或超过45º倾斜敷设的电缆在每个支架上,桥架上每隔2m处。

(2)水平敷设的电缆,在电缆首末两端及转弯处,电缆接头的两端处;当对电缆间距有要求时,每隔5~10m处。

(3)单芯电缆的固定应符合设计要求。

交流系统的单芯电缆或分相后的分相铅套电缆的固定夹具不应构成闭合回路。

裸铅(铝)套电缆的固定处,应加软衬垫保护。

护层有绝缘要求的电缆,在固定处应加绝缘衬垫,

通病13、电缆桥架敷设过长,不做相应处理

产生后果:电缆桥架敷设过长,没考虑由于温差的变化形成应力使桥架变形、损伤,影响电缆线路的安全运行。

防治措施:规范标准要求电缆桥架钢制的直线段超过30m,铝合金或玻璃钢制电缆桥架超过15m时,应有伸缩缝,其连接宜采用伸缩连接板。

通病14、电缆桥架过墙或过沉降缝、伸缩缝时未做处理

产生后果:电缆桥架过墙与墙上的孔洞一起抹死。桥架过沉降缝和伸缩缝时,未做补偿处理,这样在环境温度的变化下,当建筑物,构筑物发生沉降变化时会损坏桥架及电缆。

防治措施:电缆桥架过墙时,盖板应在两侧断开,便于维修,过墙洞应做防火封堵处理。在通过建筑物、构筑物沉降缝时,采取将桥架断开的措施,断开距离以100mm左右为宜,电缆线应当留有适当的余量。

通病15、电缆在支架上排列顺序不当

产生后果:电力电缆,控制电缆等混合排列,容易引起线路的干扰,并给维修带来不便。

防治措施:电缆排列的要求是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不应配置在同一层支架上。

高低压电力电缆、强电、弱电控制电缆应按顺序分层配置,一般情况宜由上而下配置。但在含35kV以上高压电缆引入柜盘时,为满足弯曲半径要求,可由下而上配置。

在支架上配置电缆时,要固定可靠,同时还需满足以下要求:

(1)控制电缆在普通支架上,不宜超过一层;桥架上不宜超过三层。

(2)交流三芯电力电缆,在普通支架上不宜超过一层,桥架上不宜超过二层。

(3)交流单芯电力电缆,应布置在同侧支架上,当按紧贴的正三角形排列时,应每隔1m用绑带扎牢。

来源:建筑电气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6669.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7年 11月 12日
下一篇 2017年 11月 1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