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陕西关中地区吃百家饭的“钉锅匠”

农村的柴禾灶,大铁锅,在打工潮遍及全国的今天,真的没有几户人家仍在使用;那种“铸铁”做的大铁锅更是绝迹好些年了;那种坚硬而缺少韧性的铸铁锅,使用久了就容易出现“砂眼”,好端端的锅因为一个砂眼而废弃,农民们是绝对不舍得扔掉,几十年前,在农村有一个常见的行当——钉锅匠。

当年陕西关中地区吃百家饭的“钉锅匠”

——摄于咸阳市西宁街中段钉锅铜塑,作者李小超先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农村还有钉锅匠的身影,钉锅匠的工具非常简单,手摇钻、铁剪子、小铆锤、小铳子、铁砧子,还有几大片铁皮和一个盛“油泥”的小盒子,所有工具都放在自行车衣架侧面,一个如同盛放“胶片电影片子”的铁盒内,每每钉锅匠来到村子总是大声吆喝“钉锅、钉盘(木制的正方形器物,成语“举案齐眉”中就用的是此物)、钉斗(一种木制量具,一斗约30斤)来!”

记忆中,看到钉锅老人摆好他的摊子,我们小伙伴就相约,今天放学赶快给猪拔够草,早点回来,看钉锅!看钉锅老人的过程也是我们曾经一项珍贵的视觉享受。

看着老人先用小铳子轻敲一下锅沿,如果声音圆润,老人才决定可以钉,否则锅就不仅仅是砂眼的问题,铆锤敲击后就很有可能碎掉的。

老人在砂眼处用小铳子试探几下,再把砂眼部位紧挨地上,用两腿夹护住铁锅,用手摇钻咯咛、咯咛地钻着,直到砂眼被钻透;老人然后拿起铁剪子,在自己所带的铁皮上剪两个小圆片,把圆铁片放在铁砧子上,用小铳子在铁片上各铳一个眼后,拿小锤敲击铁片成为一个“凹”状,再给凹铁片穿进一个铆钉,往凹处塞满“油泥”后扣在铁锅的眼上,油泥被挤了出来,老人往另一个凹铁片里也填满油泥对扣在露出来的铆钉上,有了扣在一起的铁片和铆钉的铁锅,被老人抬上铁砧子后,老人便左手稳着铁锅,右手拿着小铆锤,叮叮当当地敲击起来,看着多余出来的铆钉被老人一锤一锤的敲平了,铁片内的油泥一丝丝地被挤了出来,老人用手抹去油泥,从铁砧子挪下来往铁锅内倒水,半天功夫也没有水渗出来,一个砂眼就补好了。

老人娴熟的手艺让我非常的崇拜,看到邻居有人给老人端来热腾腾的饭菜,钉锅老人也笑呵呵地讲,自己走到哪里,吃饭就在哪里,真的就是吃百家饭的。健谈的钉锅匠说,他钉盘、钉斗是顺带的手艺,木制的器物没有钉锅的风险,也给生意少的时候补个空。

在我们礼泉县,解放前曾经有一位非常有名的钉锅匠李登峰老先生,他靠着一副担子挑着钉锅匠的家什,走州过县替农民们解决锅漏的实际情况,老先生还特别留意民间文化、风俗人情、弘扬社会正气,把钉锅匠的事业升华到文化层面的高端。

解放前物价飞涨,老先生的歌谣“这样猛涨真可怕/只怪票洋面值大”活脱脱的予以揭露;一九四九年共产党解放全中国,李登峰老先生留有脍炙人口的“四九年,解放咧/地主不敢放账咧/土匪不敢胡逛咧/官僚一看没相咧/恶霸不敢胡犟咧”钉锅匠给一个民族的变革留下了实实在在的写照。

随着科技的发展,好政策带来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兴的灶具更新了传统的铸铁锅的使用,钉锅匠的行当已经消失多年,我也以李登峰老先生的爱好,用文字重新记录一种消失的老行当,不忘过去,感恩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非常感谢同为礼泉籍的李小超先生作品,为我的文章配图!

来源:郝景望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66788.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9年 5月 5日
下一篇 2019年 5月 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