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铁路难:难于上青天

1864年太平天国被推倒了,此后三十年间,总体上是太平的,纷争主要在藩属权的丧失和对外关系上。这期间敏感的政治家,感觉到中国对外问题日趋紧迫,开始尽力讲求洋务,力争跟上世界步伐。洋务如何办呢?——模仿西法。

时间从1865年创办江南制造局起,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运动标志着失败。这期间,洋务派中央以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文祥为代表,地方主要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曾国藩死的早,洋务运动第一主将成了李鸿章,做成了很多事情,但唯独一件事情,难上加难,那就是:修铁路。

这不是技术问题,为什么修不成铁路,原因很复杂。

铁路难,难于上青天

1865年7月,一条全长仅一华里的小铁路,出现在北京宣武门外,这是英国商人杜兰德的杰作。他的目的,是为了开启风气,宣扬铁路之利。谁知汽笛一响,京城人心里充满了恐惧和惊诧。

人们说这是以小汽车驶其上,一时诧为妖物。“小汽车”其实就是简陋的蒸汽机车,其速度绝对不会比马车快多少,但在善于想象的中国人眼里,居然像妖怪一样“迅即如飞”。

既然是妖物,当然不能允许存在了。步军统领衙门随即以“观者骇怪”为由,紧急拆除,这才平息了一场风波。

然而,洋人们并不死心,他们把攫取铁路修建权的想法,塞进“修约”的条款之内。总理衙门对此,征求督抚大臣们的意见,得到的反馈是众口一词“碍难实行”。

19世纪七十年代,是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GDP从此跃居世界第一,德意志在统一的前夜。此时,日本“逼于中国东南”,俄国“环于中国西北”,西方列强对中国垂涎三尺,虎视眈眈,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边疆危机。

1872年,李鸿章致信丁日昌,第一次明确提出:“俄人坚拒伊犁,我军万难远役。非开铁路,则新疆、甘陇无运转之法,亦无战守之方。俄窥西陲,英未必不垂涎滇蜀,但自开煤铁矿与火车路,则万国蹜伏,三军必皆踊跃”。

他相信,“中土若竟改驿处为电信,土车为铁路,庶足相持”。李的这种设想,在士大夫眼里,无异于痴人说梦“闻此言者,鲜不咋舌”。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沿海形势骤然紧张,李鸿章修建铁路的想法开始迫切起来。他在《筹议海防折》中有一次提出,“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致误事。”奏折递上后,同样是洋务重臣的文祥,也只能“目笑存之”。

1875年春,李鸿章借进京参加同治皇帝葬礼之际,觐见了恭亲王奕訢,在拜会恭亲王时,他力陈铁路之利,并请先试造清江埔至北京一线,以便南北转运。

恭亲王提出来说,这个阻力太大,没有人敢提这个事情。李鸿章建议恭亲王向慈禧太后提这个事,让太后来主持。恭亲王了解臣僚和国民的想法,说太后自己都不敢提啊。于是,李鸿章赌气式的发誓对自己说:“对铁路从此遂绝口不谈矣”。

李鸿章可以决口不谈,英国人却坚持要修铁路,洋人们在中国要干的事,清政府已无法阻止,这就是晚清的现状。

1876年6月,英国怡和洋行背着朝廷,擅自修通了吴淞铁路(上海至江湾路),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条营业性铁路,原址就是今天的上海地铁三号线。

英国人忽悠清政府,事先在报告中只说是修路,至于修什么路根本没提。当火车轰隆隆的行驶在中国的土地上时,恼怒的清政府与英方开始了严肃交涉。

双方官员嘴仗正酣的时候,一个严重的事件发生了——火车轧死了人。这应该是头一个被火车撞死的中国人。据史料记载,这个人走过了铁路线,又返回来,在路线上迎着火车走了上去。原因是:老百姓没见过火车,不知怎们躲,不知火车往哪里开,站在那里像是看怪物,生生被迎头开来的火车撞死了。

这个事情引起了很大轰动,中国人表示很生气。上海的清朝官员,感觉英国人在戏弄清政府,心里正恨着呢,于是就提出来要以命偿命,处死火车司机。按今天的法律观念看,相当于说是交通事故就算故意杀人罪。

英国人反复解释,说这就是一个正常的交通事故,但英国怎们说,清政府也不答应,于是铁路被中方勒令停止运营。清政府派李鸿章和英国方面打交道,处理该事。李鸿章当时认为,英方欺瞒在先,为维护中国主权,必须收回铁路。经过反反复复的谈判,最终清政府用28万5千两白银,把吴淞铁路买回来了。

买回来干什么呢?拆了,连机车、铁轨、枕木一起,扔进了大江。

真正中国人自己修铁路,是五年之后的事了。这五年间,洋务派和保守派不知打了多少口水仗。双方都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互不相让。

1876年,淮系要员丁日昌出任福建巡抚,秉承李鸿章的授意,上疏提出在台湾修建铁路,以“防外安内”。

丁日昌拟定了一个发展台湾铁路的宏伟计划,并力陈“十害”“十利”和“七不必虑”。当时,台湾基隆矿区为了采煤的需要,修了一条简易的轻便铁路,以今天眼光来看,再正常不过了。就是一个滑车道,沿着山坡,用机械的力量便于运煤。

丁日昌作为福建巡抚巡视台湾的时候,看到了轻轨铁路的便利,于是向朝廷上了奏折。

丁日昌的奏折,立即得到了洋务派大员们的呼应和支持,李鸿章上奏说:“台湾路远口多,非办铁路,电线不能通血脉而制要害……”一直暗中支持李鸿章的恭亲王奕訢,也站出来说话了:“举办轮路为经理全台一大关键,尤属目前当务之急。”为了减少阻力,总理衙门还特意强调“台湾海岛孤悬,迥非内地可比”。

这一次,顽固派们果然放松了警惕了,1877年,朝廷采纳了丁日昌的建议,首次批准可以在台湾修铁路。由于经费问题,台湾铁路计划不得不中途搁置。不过,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了。

虽然铁路禁区在台湾被打破,但在内地仍是大忌。1880年,清廷爆发了一场沸沸扬扬的口水战,引起这场内战的人,同样是一名淮军大将——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

刘铭传上了一个奏折,叫《筹建铁路以图自强折》,在奏折中刘铭传建议:在中国大地上横纵各修两天铁路。

南面的两条铁路:清江至山东,一个由汉口到北京,就是后来的津浦铁路和卢汉铁路的雏形。北面的两条铁路,由北京经东进沈阳,西到甘肃。这是刘铭传设计的铁路蓝图。

在上奏朝廷的奏折中,刘铭传前瞻性指出“中国北邻沙俄,自欧洲起造铁路,渐近浩罕,又将由海参崴开铁路以达珲春,不出十年,祸将不测。东邻日本,持有铁路,藐视中华,亦遇事与我为难。因此,修建铁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有了铁路,既可以调兵运饷,亦有利于漕务、商务、赈务、矿务和旅行,这是裕国便民之举”。

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对这一切,显然心知肚明。

刘铭传进京前首先拜访了他,他们一起参与了奏折的起草,相当于今天的一份重要人大提案。在递给朝廷之前,又在北京找了清流名士陈宝琛,再次做了文字润色,可见洋务派对这个奏折提案多么重视。

至此,刘铭传终于触动了铁路这根敏感的神经。此折一上,立刻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内阁学士张家骧首先跳了出来,反对理由主要有三:一是一旦铁路通车,难免会给洋人觊觎中国内地领土有可乘之机。第二,铁路长达千里,沿途所过田地、坟墓都要被毁掉,对祖宗不敬,切断地脉,于风水不利。第三,修铁路费用大,耗资千万。

朝廷把刘铭传、张家骧两份奏折都发下去,交地方讨论。

李鸿章又上奏折,对刘铭传所奏详加论述,建议成立铁路公司,由刘铭传担任督办,针对张家骧提出的所谓“三弊”,李鸿章上折子《议复张家骧争止铁路片》。大声疾呼“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危弱而终无以自强。”李鸿章的趁时复奏,再次找来一片反对声。

1881年2月,朝廷下旨“铁路断不宜开。刘铭传所奏,著无庸议”。

刘铭传一看事不可为,打道回府了。李鸿章为此愤愤不平“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天耶人耶,恶得而知其故耶?”

此时的李鸿章孤立无援,万般无奈的他只好阳奉阴违,在自己的辖区内搞起了“小动作”。1878年,李鸿章奏陈成立开平矿务局(唐山),晚清首座新式煤矿进展顺利,于1881年投产出煤。

煤矿出煤以后,就必须解决运煤问题。矿物总局决定在唐山矿区至胥各庄间修一条快车路,把煤从胥各庄运上船。此举得到了李鸿章默许。

全场仅9.7公里的唐胥铁路于1880年开工,1881年铺轨完工,也就是在西方第一条铁路诞生56年,大清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条铁路。这条不足十公里的铁路,还是在瞒着中央政府的情况下悄悄修成的。

李鸿章对外声称修了一条“马路”,铁路修好了之后,找了一个英国工程师把一个废旧的锅炉改装成一台蒸汽机车,车头在铁轨上轰鸣一叫,人们吓了一跳。顽固派们言之凿凿,振振有词。“机车直驶,震动东陵,喷出黑烟,有伤庄稼。惊耳骇目,鬼神呵谴。”

于是令人啼笑皆非、荒诞的一幕上演了。火车被叫停,机车不开,用牛和马拉火车车厢行驶在唐胥铁路上,“马车铁路”的雅号由此而来。

中法战争以后,在事实面前,清政府认识到了铁路的重要作用,至少有利于调兵遣将,有军事用途。

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兼管铁路事务。李鸿章是海军衙门帮办大臣,趁机就搞了开平铁路公司,后来又搞了京沽铁路。

台湾巡抚刘铭传努力建设台湾,修成了台湾第一条铁路,从台北到基隆,这个工程当时不得了,尤其是狮球岭隧道工程,是公认的硬骨头工程。那个时候火车,速度特别慢,能慢到什么程度?——可以跳下火车上厕所小便,再跳上去。

铁路,南有刘铭传,北有李鸿章。但是好久不长,一场更大的风暴很快席卷而来。

1888年,李鸿章以外筑海路之需,内备征兵入卫之用为由,建议修建天津至北京通州的津通铁路,此举立即遭到顽固派围攻。有的人说此举京师将门户洞开,说铁路“开辟所未有,祖宗所未创”,围攻李鸿章误国,坚决要求罢休铁路。

李的反对派翁同和日记说“津通铁路,纷纷扬扬。纵观时局,忧心忡忡”,他是当时中国最掌权的军机大臣和两代帝师,对铁路视若洪水猛兽。

面对反对意见,李鸿章逐条据理力争,驳斥铁路“资敌、扰民、夺民生计”的滥言。洋务派和顽固派各执一词。朝廷于是让各省大员各抒己见。

李鸿章是聪明的,就在大家众说纷纭,朝廷拿不定主意之际,李鸿章借光绪皇帝大婚的机会,别出心裁的献上了一个新鲜的物件——在中南海里建了一条1500米长的,西苑小铁路。

这条小铁路全部费用由法商赞助,法国人还提供了一台机车和六辆车厢。李鸿章把铁路修到了皇宫大内,这出乎所有人意料,这个新鲜事物,让从没见过火车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王公大臣们大开眼界,同时也赢得了最高当局对铁路的支持,在当时是成功的广告秀。

1885年,清廷终于下诏,斥责顽固派官僚“偏执成见,不达时务”,肯定修建铁路为自强要策。

这是清政府发布的第一个兴办铁路的正式文件“但冀有益于国,无损于民,即可毅然兴办。”话虽半吞半吐,羞羞答答,但毕竟宣告长达数十年的铁路大论战,最终以洋务派的胜利,毋宁说是历史车轮的滚动足迹,而落下帷幕。

您如果读完了,普及一下:

1、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条营业性铁路是上海的吴淞铁路,1876年6月修建,原址就是今天的上海地铁三号线。

2、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1880年开工,1881年铺轨完工。

来源:海上布谷鸟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6772.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0年 5月 8日
下一篇 2020年 5月 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