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当语言休息的时候,哲学问题就产生了

不问意义,只问用途

维特根斯坦在他的《蓝皮书和棕皮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词的意义”?他说,这个问题很有“魔力”。人们总千方百计地企图去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总以为存在着一种与语言的每一个语词(如名词、形容词等)一一互相对应的经验对象或性质。如“火”这个词的意义就是我们经验中的火;“红”这个词的意义就是我们经验中的红色,等等。然而,当人们问“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美?”,“什么是善?”并且企图寻找它们的对应物时,就感到茫然了。他说:“我们觉得:我们不能指出答复这些问题的任何东西,但是又应该指出某种东西,我们面对着哲学上使人感到困惑的的重要根源之一,就在于我们要给名词找到一个它的对应物。”

他认为,这类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错误的。人们根本不应该提出这类问题,更不应该去寻找这类问题的答案。应该提出的不是“词的意义是什么”,而是“词的用途是什么”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孤立的语词,如“火”或“红”等等都是没有任何确定的意义的。语词就像一种工具,其本身的是没什么意义的,它的意义在于它的用途。比如说,一把螺丝刀,它的意义全由它的用途决定,拿它来启螺丝,它就有启螺丝的意义;拿它来撬窗户或伤害人,它的意义就是就变了。语言是与人的活动不可分地联系着,对于现实中使用者的语言,是不能抽象地作出普遍性释义的。

维特根斯坦认为,过去的哲学家都不懂得语言是一种工具,它们必须在使用中才有意义,而离开语言的日常使用,孤立、静止地去考察语言及其语词的意义,枉费心机地去寻找它们的对应物。于是他说:“当语言休息的时候,哲学问题就产生了”。

补充:当时,为了消除语词的多义性给哲学带来的混乱,有一些哲学家(其中包括罗素)企图建立一种人工语言。该种语言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性。但维特根斯坦肯定词语的多义性,认为只要根据语境正确理解,运用日常语言,就不会带来混乱和误用。相反,人工语言使语言僵化,抑煞了语言的丰富性。显然,维特根斯坦把哲学问题的根源单纯地归结为语词和语句的误用。到底,这种思想可以为我们根治所有的“哲学病”吗?

维特根斯坦:当语言休息的时候,哲学问题就产生了

来源:思想与社会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69897.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0年 6月 17日
下一篇 2020年 6月 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