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14年抗战换来的胜利果实,浸染着血水与泪水,刻印着国殇与家痛。

讲好抗战故事,传承抗战精神,需要藏品支撑。从“民选县长”王石钧的扁担,到杨履谦烈士留下的铃铛,再到纪念“铮骨铁汉”秦兴体的场景雕塑,在静默无言的抗战“物证”面前,我们认真倾听历史的声音,寻找胜利的密码。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杨花年年开,何时君归来

9月15日,在菏泽市抗日纪念馆展厅内,记者见到了一根抗战时期“民选县长”王石钧曾经使用过的扁担。

“抗战时期,他曾经挑着这根扁担,与冀鲁豫军民一道战斗、生产,直至血洒疆场。”菏泽市抗日纪念馆讲解员李效凡说。这根扁担长约两米,最宽处约10厘米。扁担的旁边,有一幅《王县长传略》碑文拓片,上面记录着这位民选县长的事迹:“王石钧自幼天资聪慧,六岁入私塾,十二岁父母先后去世,因家贫辍学,至十八岁始入曹县职业学校……”

投笔从戎,从学堂到沙场,王石钧身先士卒,深受乡亲们爱戴,并被推选为曹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1年秋天,曹县发生了罕见的灾荒。王石钧搜集粮食,煮粥济民。听闻父亲在施粥,饥肠辘辘的孩子跑回家,眼巴巴地央求母亲:“娘,俺爹是县长,他在给大家发粮食,咱也去给他要碗粥喝吧。”可王石钧的妻子深知丈夫的品性,不愿去给丈夫“添麻烦”。

最后,在乡亲们的劝说下,王石钧的妻子去找了丈夫,为难地开了口:“我能忍,孩子实在饿得忍不下去了……”出于人情,王石钧应该给孩子一碗粥喝,可是他最后还是摇了摇头,对妻子说:“家里的困难我知道,可救济粮只有一点儿,这粥咱能喝吗?”

一根扁担,见证了王石钧煮粥济民,也见证了他血洒疆场的英勇事迹。1943年3月27日,抗日武装部队在曹县青岗集镇与日寇遭遇,被敌人团团围住。王石钧带领战士们突围,在激战中不幸受伤被捕。

王石钧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没吐露一个字。敌人把他押上汽车带往城里,在飞驰的汽车上,王石钧暗暗地磨断绳索,择机跳下了汽车,几个日军连忙开枪射击,接着又跳下汽车,对着他的胸膛连刺数刀才扬长而去。

当地群众闻讯赶来,急忙把身受重伤的王石钧抬回村里,请医生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其伤口逐渐恶化,王石钧在弥留之际,还在关心着群众的生活,声音微弱地问大伙:“杨花开了没有?那可是咱们度荒的好菜。”大伙告诉他,杨花已经开了。他断断续续地说:“这就好了……群众有吃得了……”话没说完,就牺牲了。

抗日亲兄弟,杀敌父子兵

菏泽市抗日纪念馆展厅内有一串铃铛,这是杨履谦烈士曾经使用过的马銮铃。因时间久远,响铃上面生了铜锈。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杨履谦烈士和杨授谦烈士是一对亲兄弟。1898年,杨履谦出生在东明县许寺村(现属牡丹区)一个颇为富有的农民家庭。他幼年聪慧,学业精进。1940年3月,八路军华北讨逆部队打败了叛军石友三部,东明县第一次获得解放。同月,东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杨履谦担任东明县自卫队总队长。6月中旬,日军集结1.5万人,兵分12路,向濮阳、清丰、内黄、东明等地进行合围“扫荡”。6月23日,杨履谦率部宿营孙楼,被叛军石友三部的一个骑兵连包围。为掩护战友们转移,杨履谦与通讯员一起吸引敌人,边战边撤,退至陈楼时,被叛军石友三的骑兵追上。双方展开激战,杨履谦身上数处受伤,最后退至一个桃林内等待和敌人死拼。他对通讯员说:“我已负伤,久战不利,我掩护你撤退。”通讯员不走,杨履谦蹬他一脚说:“要为革命着想,不要管我!”此时,敌人已攻进桃园里,杨履谦跃起,只身和敌人奋力拼杀,直至壮烈殉国,时年42岁。

同年上半年,年仅19岁的杨授谦担起了东明县委宣传部部长的重担,下半年又担任了中共豫北地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1942年,刚从太行党校毕业的杨授谦在赴任东明县委书记途中,与敌人遭遇,利用交通沟与敌人周旋,掩护战友突围时不幸被捕,后英勇就义。杨授谦和妻子新婚三天后就分别奔赴各自战斗岗位,直到1942年牺牲再也没有见过面。

“杨氏兄弟为了抗日先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滔滔黄河,奔流不息。杨氏双雄,精神永存。”李效凡说。

抗日亲兄弟,杀敌父子兵。这对父子兵就是梁仞仟与梁秀松,郓城县人。1939年9月,郓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梁仞仟被推选为郓城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梁秀松被选为郓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六区区长。父子二人同时被民选为抗日干部,一时传为佳话,群众编了歌谣:“老区长梁秀松,骑毛驴戴眼镜,倾家荡产闹革命,年高六十又出征。儿子当县长,老子听命令。抗战杀敌人,梁家父子兵。”

12月底,郓城县国民党县长张培修突然抓捕了梁秀松老人。老人就义前,威武不屈,大义凛然,高喊:“要杀就杀,要砍就砍,头可断,血可流,精忠报国不能丢!”28日,老人在于阁村惨遭杀害,壮烈牺牲。1941年9月,梁仞仟病逝于延安,父子二人双双为国捐躯。

“铮骨铁汉”秦兴体

一名精壮的汉子被死死地“钉”在一扇木门上,双手被钢钉穿过,双腿被黑色镣铐卡在了门板上。这名汉子上身赤裸,伤痕累累,鲜血淋漓,但怒目圆睁,双唇紧绷,仿佛心中积满了愤怒的火焰。秦兴体的背后,硝烟弥漫,几名全副武装的日军士兵将刺刀对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这是菏泽市抗日纪念馆内的场景雕塑,汉子是“铮骨铁汉”秦兴体。在介绍秦兴体的铭牌上,有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秦兴体儒雅俊秀,身着军装、头戴军帽。

据了解,1905年,秦兴体出生于河南省修武县,20岁加入革命队伍。1943年秋天,占据商丘、兰考等地的日军,对鲁西南地区进行军事扫荡,重点围剿“红三村”。当时,38岁的秦兴体任冀鲁豫第十军分区后勤股长。敌人即将合围,秦兴体接到上级命令,就地掩埋军用物资,当地百姓主动留下来与他一起善后。  

10月6日黎明,日伪军将“红三村”包围,试图找到八路军军用物资。秦兴体与广大村民被赶到村外的水塘里,敌人在四周架起机枪。“只要说出谁是共产党,谁是八路军,八路军的军用物资藏在哪里,皇军就会放了你们,否则统统拉去枪毙!”日军的翻译官喊着。村民们静默无声,没有人愿意出卖保家卫国的英雄。

日军指挥官恼羞成怒,枪杀了多名村民。秦兴体再也无法忍受,立刻在人群中高喊:“我是共产党!我就是八路军!其他都是普通老百姓!”几个日本兵扑上来,用长钉把秦兴体钉在木板上,并用匕首从其身上割肉。秦兴体大声喊道:“狗日的小鬼子,肉你拿去吧,骨头是我的!”刘岗村的百姓用门板制了一副棺木,把烈士掩埋在刘岗村边上,秦兴体永远成了刘岗人。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2013年春天,曹县韩集镇刘岗村3位80余岁的农民,联名给菏泽日报写了一封信,要求给秦兴体立一座碑。为给壮士立碑,三位老人在“红三村”募捐,一毛、一块、十元、百元,并不富裕的父老乡亲,竟然募集了五万元。

“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这是大公报记者朱启平在1945年9月撰写的永垂史册的经典作品《落日》。

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舰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上,大公报记者朱启平在距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俯首称降的重要时刻。随后,发表了这篇永垂史册的经典作品《落日》。

勿忘“九一八”,是因为我们不能忘记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所遭受的深重苦难;铭记“九一八”,是为了让无数人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永存。

来源:牡丹晚报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8395.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22年 9月 6日
下一篇 2022年 9月 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