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城镇天津开合桥的风雨历程

有个的哥名叫姜文升,每天他都会这样穿梭在天津的街头巷尾,姜文升已经在这行干了十个年头,他每天不光开车,还喜欢为乘客讲解天津的趣闻与变化。

不老城镇天津开合桥的风雨历程

有人说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活力,有了桥就有了诗意,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沿海河而建,水量丰富,渡口众多。每一个天津人都知道,海河是天津的一道标志性风景线,随着经济的发展,海河上原本很不便利的渡口,逐渐被各种桥梁所代替。

不老城镇天津开合桥的风雨历程

这座让姜文升引以为傲的桥,名叫解放桥,它位于天津火车站与解放北路之间的海河上,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一座全钢结构可开启的桥梁,建于1926年,它不仅是天津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也是连接河北、河东、和平三区,沟通天津站地区的枢纽桥梁。

老人名叫陈瑞华,她用一张张照片记录天津的变化,记录海河上一座座桥梁的兴起,是她每天的生活,她因此也被大家尊称为“海河奶奶”。从陈瑞华来天津时的九座桥,到现在的十九座桥,整修后的海河桥梁与海河雕塑相呼应,衬着波光粼粼的河水,让人流连忘返,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每座桥的名字是什么?位置在哪里?每座桥都有什么故事?陈瑞华却对此如数家珍,而这得源于2007年暑假学校组织的一次活动。

陈瑞华开始了她的摄影之旅,而那时她已经七十八岁高龄,陈瑞华并非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因为上学她才来到这里。1952年陈瑞华大学毕业后,留在天津当了一名教师,直到这时她对海河、对桥还知之甚少。爱上海河后,陈瑞华只要在报纸上看到有关海河的文字资料和照片,就剪下来收藏、做笔记,找出哪些信息是自己还不知道的,哪些地方还没去过,然后就去海河上拍摄。

金彭育,今年六十七岁,是地地道道的天津人,祖上更是津门望族,现在天津市风貌建筑办公室工作,和散落在城市各处的老建筑打交道,几乎是他的生活的全部,对于母亲河以及连接两岸的桥梁的来历,更是了如指掌。

不老城镇天津开合桥的风雨历程

解放桥北连老龙头火车站,南通紫竹林租借地,是天津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也是天津最古老的桥梁之一。不论是天津人还是来天津游玩的游客,对天津的第一印象就是解放桥和海河。

说起解放桥最为扑朔迷离的大桥设计者到底是谁?比较盛行的说法是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但是从事多年建筑研究的金彭育,却对此提出了质疑。因为埃菲尔是1923年去世的,他在1923年之前,在1921年到1923年之前,他是不设计桥的,他在法国的巴黎写回忆录,不可能设计那个桥。为此,金彭育查找了大量资料,对此也有了重大发现。

因为它处在法租界的一个边缘地带,通大法国路,这个桥最大的特点是一个铆钉结构,铆钉结构跟埃菲尔铁塔铆钉机构是非常相像的,而且整个结构也很相近,所以误认为法国桥,实际上它是一个美国设计师设计的桥梁。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无法找寻这位美国设计者到底是谁,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了解那段历史,因为它们就呈现在解放桥上。

紧邻解放桥的是解放路,在这条街上,当时汇集各国在华的银行,如英国的麦加利银行和汇丰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等,成为当时天津的金融中心。这条街上的建筑也独具特色,既有气势雄伟的罗马式建筑,也有古朴的哥德式建筑,它集近代建筑之大成于一地,被誉为近代建筑的“展览馆”。

历经风雨的解放桥,默默地矗立在那里,守护着自己的家园,更见证了一段屈辱的历史。1860年,英国、法国、美国等九个国家,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协议,在中国天津老城的东南部区域,相继设立了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租界地,并纷纷在海上建筑码头。

二十世纪初,天津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内河漕运船和海上舶轮,往来如梭,水运繁忙。在解放桥所在的位置上,原来有一座老桥,天津人都称他为老龙头桥,而关于它名字的由来,还得从慈禧太后说起。

不老城镇天津开合桥的风雨历程

1902年法国租界当局要求清政府在海河下游的天津站修建一座桥梁,以方便两岸往来,而这座桥因为英国人给慈禧太后送了一个老龙头的火车头而改了名字。随着城市日益繁华,市区河流两岸的陆上交通受到了阻隔。在此处修一座新桥变得势在必行,1923年新桥的建设拉开了帷幕,但是原定一百万两白银的工程费,在开工以后却大幅攀升,光主桥的费用就增至一百五十二万两白银,拆除老龙头旧桥的费用也增至三十九万两,这座耗资一百九十万两白银修建的桥梁,随即成为海河上造价最高的桥,当时命名万国桥,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解放桥。

不论是天津人还是游客,到了天津必定会吃几样特色小吃,才不枉费跑这一趟。天津这座因河而生的城市,因为河运形成了码头文化,因为列强的入侵形成了租界文化,而这两者也成为天津文化最重要的组成。在经历外国列强的蹂躏后,解放桥又遭遇了它一生中最大的危机。1949年,正是新中国解放的关键时期,天津则是敌我双方争夺的重点。对于攻城的解放军部队来说,解放桥则是我军在河西、河东两大战区迂回穿插的唯一通道,势在必夺。

解放桥一战共俘敌五十余人,缴获汽车八十多辆,解放桥更是亲眼目睹了解放军的神勇,也见证了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天津租界中,具有各国风格样式的建筑,在天津解放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留,这也使得天津的老城区,至今依旧保留着百年前的风貌,也将天津的独特文化沿袭至今。

在陈瑞华的相片中,有一张解放桥的老照片,桥的中间是开启的。解放桥直至今日,仍然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开启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在《天津的开合桥》一文中,这样写道:开合桥是天津的“特产”,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

海河改运后,解放桥就很少开启了,能一睹它开启的雄伟景观,则成了无数人期盼的事情。天津的桥梁历尽风雨洗礼,日久失修,遁入暮年,2003年,旧桥改造和修建成为天津市政府的重要任务,作为天津标志性建筑的解放桥,则首当其冲,列为重点维修保护对象。为了使解放桥原封不动地再现在海河上,施工人员采取修旧如旧的手法,但是紧接着难题也摆在了眼前。

解放桥使用的是铆接工艺中的热铆技术,但是热铆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焊接,它是通过降低温度,将两种金属的连接部位变性,乃至熔化在一起,但是这项技术已几乎失传。另外,解放桥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开启功能,万国桥下过大船,曾经是海河上的一景,但是它的建造年代已经久远,维修工作已几经易手,桥梁原始的设计图纸和方案,早已无处找寻。面对如此棘手的桥梁,韩振勇、张振学和同志们边施工边研究,其中众人瞩目的解放桥开启功能也成了他们的研究重点。

不老城镇天津开合桥的风雨历程

2007年1月18日,经过八个多月的封闭施工,八旬高龄的解放桥修旧如旧,完全按照原貌修复完成,并恢复了桥体的开启功能,为靓丽的海河再添新景。

逛逛海河,听听相声,早已成为天津人的生活习惯,也成为游客向往的事情。夜幕下的海河灯光璀璨,一座座桥梁变成了灯光辉映的彩虹,过了解放桥就是解放路,路旁是座座造型独特的建筑,解放桥不远处的津湾广场,七千平方米的开放式广场和上万平方米的亲水平台,把这里变成了一座东方不夜城。

的哥姜文升每天开车都会经过解放桥,此时他总是放慢了车速,为乘客讲解一番。2008年“海河奶奶”陈瑞华在社区开办了自己有生以来的第一个摄影展,接下来她还将受邀去曾任教的学校办影展,参加摄影比赛。现如今在陈瑞华的照片中,已经增添了多座桥梁,从它们开始施工到完成都有完整的记录,而她的这些照片也成为海河变迁最好的记忆。金彭育依然奋战在文物保护的前沿,正是通过他们的辛勤奔走,那些历经风雨的建筑才会保留到今天,那段历史才不会被后人所遗忘。

天津是一座永远不会老的城市,天津将自己的文化底蕴很好的保留了下来,若干年以后再来天津,会发现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城市现代化不断推进,但旧有的味道却丝毫没有改变。

来源:平凡人讲历史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8613.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9年 1月 17日
下一篇 2019年 1月 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