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盖帽产品,爆破力不稳定,解决方案

mdcc

电池盖产品,由于是安全件,爆破力要求0.2kgf。如图,通过三个呈圆形均布的易断点控制爆破力,试了N种方案,最多只能保证在0.3kgf,达不到要求。听说韩国做出来了,就不相信大中华没有大神牛人,请指点!原材料是0.5厚的铝材,可以从冲压机床,冲压油,模具钢材,成型结构,加工工艺等等各方面提建议,感激不尽!

电池盖帽产品,爆破力不稳定,解决方案

搞这种功能性产品要先备好测试仪器。除了破坏试验的仪器外,最好还得准备硬度计、应力检测、高速相机等辅助设备。

先取得数量若干的合格产品去做化验检验,收集合格品的数据,要详实的做好记录,不同批材料的参数会不同,使用国产料还得在同一卷料里多次检测试验。

产品的尺寸要稳定,冲床的下死点精度需要精度要求与稳定性要求,模具也同样需要要求。

其实说起来蛮复杂的,而实际生产就是要加严检测如此而已。

LIAOYAO

mdcc

测量设备,原材料跟韩国人用的是一家供应商采购的。机床用的是马特。模具是精密模具。

马特又不是啥好机器,KYORI 低阶机,国内生产与组装的,现在并到新宝系统,就。。。嘿嘿

测量设备,原材料跟韩国人用的是一家供应商采购的。

制程呢?都一样吗?或是少了哪些环节。

LIAOYAO

mdcc

我要是知道韩国人的制程,就不会求助了。机床,更好的也试过。还是不稳定。就这个马特4还要稳定一点。

有拿合格样品去测硬度吗?

去做化验分析吗?

去做金相吗?

以上这些都是逆向工程需要干的活,而不是闭门造车凭空臆测。

LIAOYAO

mdcc

有做。我们的产品和韩国人的产品从微观上看,一致。原材料可以绝对保证供应商一致。

看不清尺寸。

要把被在破坏力降低,减小联接处的强度就行了呀

hxb7609

mdcc

破坏力可以降低,但是不稳定。打着打着就会有波动。波动范围超过0.2kgf了

现在的冲床有下死点自动检测补偿功能。即使环境温度变化了,下死点也非常稳定。(YAMADABRUDERER)还有挤压的冲头固定端与垫板的接触面应尽量大。

hxb7609

mdcc

现在冲头做的直径9的圆棒,机床BRUDERER的也试过,稳定性还是不能满足要求。

要确认有没开启下死点自动补偿功能。下死点自动补偿功能是近几年的技术,早些年的是手动补偿,没有实时补偿功能。

一般是在设备的工作台的三个角有安装位移传感器。

一般来说不需要再考虑材料的性能。因为同种材料其物理性能基本一致。只需调节你的压痕深度即可达到要求

hxb7609

mdcc

机床下死点稳定性可能会有影响,但是模具是密合的,还有止动柱。这个应该可以保证每次打的深度一致吧。

调节压痕深度是可以调节破坏力的大小。但是不能控制破坏力的波动大小。现在问题是,力有波动。并且波动超差。

类似的东西我们也做过,确实很难保证稳定,当然,没有蜗牛说得那些复杂东西。其实个人感觉,这东西跟产品设计有很大关系。我之前做过一个类似的方形电池盖,防爆片是0.05的铝箔,上面压出环形槽,爆破时在环形槽上破裂。环形槽的好处一是面积稳定,这样保证了内部压强到设计强度时破裂压力是稳定的。相对整个厚度来讲,铝箔的质量更容易保证,对盖的材料要求降低了。整体成本更合适。但同样得靠环形槽的深度来控制爆炸压力,确实很难。

卸料板

mdcc

那你当时有什么好的经验么。现在是0.5的料厚,环形预断线打深0.4。力不稳定,波动值超差。因为韩国人已经做出来了并且可以保证破坏力的稳定性,证明这个产品设计没什么问题。你对于这个有什么好的经验?

我们现在是环形V槽。圆上有三个均匀分布的腰型孔将环形V槽切断成在圆上均布的三部分。

能不能第一次打薄0.4做得宽一些,第二次在这厚0.1的带上再压一个应力痕(宽度比第一次小),且带微调结构。这样破坏处一定会产生在第二次的应力痕上。根据实验结合分别调整应力痕深度。

hxb7609

中国模具-陆工

最好能有模具组立图,看看模具的结构和刚度,看看在到达下死点时是否会引起力的波动。

假如模具设计忽略了模具的刚度,快速的交变载荷很容易使下模在下死点引起瞬间的微量变形

现在模板用的KD11S.打V槽的零件用的ASP23高速铣加工. MZ30加工有难度,脉冲清角困难,暂时没使用。V槽零件头部最窄0.05mm。对于您说的这个问题,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mdcc

hxb7609

能不能第一次打薄0.4做得宽一些,第二次在这厚0.1的带上再压一个应力痕(宽度比第一次小),且带微调结构。这样破坏处一定会产生在第二次的应力痕上。根据实验结合分别调整应力痕深度。

我们现在的方案就是打两次。第一次深度0.35,底部宽度0.07。第二次深度0.41,底部宽度0.05。以前做过调整杆结构,加了调整杆,稳定性更差。目前V形槽的尺寸与韩国人的样品基本一致。

mdcc

中国模具-陆工

下模板、下模座多厚?模脚分布的跨度多少?压槽部位是位于跨度中间还是在模脚上方?

凹模板25,垫板15。下模坐40(45号钢)。没有模脚垫铁。

mdcc

LIAOYAO

马特4的标准落料孔是100*500

44#的条件下会有多少的变形量,这个要先搞清楚,这是设计的范围。

再连续冲压时还会有波动,也要确实掌握,这要车间收集回馈给设计。

还有压深打薄的工站,在工作态时的变形是如何?这是也设计的范围。

模具选材的变更,这是也设计的范围。

加工问题在你们当地搞不好时,可以发到广东这边加工,或是无锡那家出名的加工大厂;

你说的这几个变形量的问题,在连续冲压过程中没办法去监测。好像理论上也没办法计算。

mdcc

LIAOYAO

若是理论上也没法算,外国人就不可能做出3D与CAE模拟软件.

在连续冲压过程中没办法去监测?那么火箭跟卫星便上不了天,定不了位置。

冲床有种周边是实时显示的吨位仪,那又是如何达成的?

不要遇上问题就画地自限,逐一的排除问题点后会有成就感的。

感谢:LIAOYAO、hxb7609、卸料板、中国模具-陆工的精彩发言!

中国模具论坛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模具论坛

原创文章,作者:jinwe20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iaojianku.com/archives/9877.html

(0)
jinwe2020jinwe2020
上一篇 2017年 1月 5日
下一篇 2017年 1月 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